這一系列微妙的事實,既可能顯示著改變一切,又可能意味著一切如常。根據日本2010年第二季度的經濟數據,以經濟總量而言,中國GDP首次超過日本,成為世界第二經濟大國。與此同時,中國企業正在以比以往更快的速度收購日本企業,被中國公司購買的日本企業數量比去年幾乎翻了一番,總價值幾乎翻了四倍。經歷兩個十年的“經濟漂流”,“風水輪流轉”的戲碼似乎開始在中日之間上演。日本最負盛名的企業管理者之一、SONY前總裁出井伸之近日接受《中國企業家》獨家專訪,為我們解讀這些微妙變化的背后。
《中國企業家》雜志:中國的GDP今年超過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您認為這一現象的意義何在?
出井伸之:日本的人口只有中國的1/10,中國是一個人口大國,超過日本是一個很自然的現象。今年如果能成為世界上第二大國的話,就說明中國也進入到世界大國的范圍之內,這個事情具有很重要的意義。中國曾經是一個相對來說比較封閉的國家,現在中國向世界敞開了門戶,比如說像中國加入WTO對中國的發展起了一個很大的作用,就好像氧氣突然就進來了。中國現在正好處于一個成長階段,但是對于日本而言,在上世紀80年代的時候也是像中國一樣有很快的成長速度,一直到1990年達到了一個頂峰,從成長到成熟階段,發展速度會降下來,這是一個自然的規律。
《中國企業家》雜志:自從全球金融危機以來,有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去收購日本公司或者進入日本開拓市場。您認為為什么會出現這樣一種趨勢?
出井伸之:中國是一個成長中的國家,而日本是一個幾近成熟的國家。像日本,同一個產業內注定會有很多類似的企業做同樣一件事情,這樣的企業之間自然會存在競爭,所以說企業的數量應該是越來越少的,這是一個自然而然的趨勢。中國也面臨同樣的問題,有很多很多的企業都在做并購,中國企業間的競爭也是很激烈的,其中有一些企業的手段就是到國外并購企業從而實現自己企業的擴張,走上國際化的道路,從而也能形成自己的品牌。之所以會形成這種收購日本企業的趨勢,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中國企業之間的激烈競爭,海外并購是企業為了生存下去而找到的一種手段。另外,地緣上的接近也是中國企業選擇日本的一個重要原因。
此外,跟美國相比,日本還是屬于偏制造型的國家,日本有著發達的地產業、制造業以及很多獨到的技術等等,而美國則偏向于金融領域。中國的企業也很可能想通過購買企業的方式,從而購買日本的技術。對于中國企業來說,日本在這一點上還是比較有吸引力的。
《中國企業家》雜志:對于進入日本的中國企業而言,可能會面臨的最大挑戰會是什么?您對此有什么建議呢?
出井伸之:收購企業對于企業的成長是一個很有效的手段。在上世紀70、80年代的時候,日本也像中國一樣也購買了很多歐美的企業。但是,如果收購不同國家的企業,不僅僅是有錢買下來就可以了,因為不同國家的文化背景是不一樣的,文化的差異是一個很大的課題,因此需要有一個大家可以共同成就夢想的理念,并且把這個理念貫徹到整個公司,那樣收購才算是成功。否則即使今天有錢買下來了,最終還是會分崩離析。
一個企業如果要進入其它國家,首先要使該國的消費者喜歡自己的產品。從某種程度上講,賣產品其實就是賣文化,因為文化包含在產品之中。如果能夠讓日本人喜歡上你們的產品,自然而然的就會去了解你們的文化,進而喜歡上你們的文化。
另外一點就是在中國公司需要認真去做售后管理。每個國家對產品的質量、售后服務,顧客對他的要求都可能有高低、有不同。但是日本是對產品質量要求非常高的國家。市場調查顯示,日本顧客對產品質量的要求很高。也就是說如果沒有完善的售后服務,這樣的企業到日本發展也會比較困難。
《中國企業家》雜志:相對于歐美企業,中國企業向日本企業學習是否一種更方便、更適宜的國際化道路?
出井伸之:我倒認為中國更有必要去學習歐美的國際化,因為日本有它很獨到的文化,有自己的一套做法。而中國在文化上實際上可能更接近美國一點。實際上,各個國家都有自己的特點,都有各自的一些品牌。比如德國的汽車業,有奔馳這樣的品牌;法國的服裝業,有愛馬仕這樣的品牌;日本的汽車業也有豐田這樣的品牌。中國企業今后應該如何成長,想去做哪個行業、哪些產品就應該向相應的國家去學習。
總體而言,我認為企業的國際化可以分為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以歐美、日本為中心的國際化,第二個是以中國為首的新興國家的國際化。中國今后是應該跟隨美國的道路還是去創造自己的一個國際化歷程,這是一個很重要的關鍵點。
《中國企業家》雜志:日本最近這幾年來一直在強調“軟實力”,“酷日本”的概念。日本企業的軟實力究竟體現在什么地方?您認為日本在此方面有哪些值得稱道的新產業?
出井伸之:日本自古以來就有一種比較獨特的文化,這種獨特的文化到了現在這樣一個新的時代,自然就演變成一個新的文化。日本從原來制造業比較發達的時期到現在逐步轉變到制造業相對較弱的時期,這樣一種文化的東西就隨之慢慢凸顯出來。
日本跟中國經濟最大的一個不同點在于出口率,日本的出口在GDP當中占比15%左右。而日本的第三產業也就是服務業所占比例最大,達到70%。也就是說,日本軟實力主要是體現在服務業當中。這是一個非常復雜的范圍,比如金融業、餐飲業、時裝業等等都包括在這70%里面。
比如我們大家都比較熟悉的日本漫畫,很多法國人,包括很多中國人都很喜歡日本漫畫,用漫畫來學日語。中國也有很多人尤其是青年一代受到日本漫畫的影響比較大,會因為漫畫而學習日語或者是對日本文化產生一些興趣。再比如說時裝業,很多大品牌的服飾,尤其是那些比較獨特的給十幾歲的青少年穿的服飾的流行,給世界上很多國家都帶來了一些影響。在東京有一個東京女孩服裝秀,主要就是展示給十幾歲青少年穿的服裝,很多不同國家的人都會從國外趕來專門看這樣的一個服裝展示。還有就是日本的餐飲業,比如說像壽司,在國外也都是人盡皆知的,在東京本身有很多很好吃的餐廳,在世界各個國家也都有這樣的料理餐廳。另外就是日本的娛樂產業,比如說在音樂方面有游戲音樂,還有搖滾,非常有人氣的樂隊,等等,這些在國外也都有很大的影響力。
《中國企業家》雜志:中國是一個制造大國,卻并非創造大國,而日本曾經也是一個低成本制造大國。日本是如何跨越這個低成本階段的呢?
出井伸之:的確,在我年輕的時候,日本的東西也有很多價格便宜,質量不高,也經歷過這樣的一個階段。但是,日本有意識去改善產品的質量,同時也有意識去培育服務產業。在日本,產品售出并不意味著經營的結束,而是真正的業務的開始,會有很多后續的服務性的東西。日本依靠獨特的創新來提高產品的質量,繼而強化自己的品牌,一個優秀的品牌自然會使人們對其充滿憧憬和信賴。對企業而言,應該不斷在這方面做出努力。對于一個品牌而言,很多時候應該控制數量,因為產量少價值才更珍貴。比如說像法國的紅酒,因為它的量少,所以它才會有很高的標價。另外就是像索尼這樣的公司所走的路線,索尼主要是以技術為中心的,實際上他們從初期就以技術為中心,他們聲稱自己的某種產品是世界上最小的,或者某種技術是世界上最早、最先進的,他們會用諸如此類的
推薦閱讀
比亞迪電子表示,期內公司積極拓展3G手機的ODN業務,其中TD-SCDMA手機最為突出。期內,3G手機占ODM業務收入的比例提升至約40%。 精彩推薦 北京時間9月19日晚間消息,比亞迪電子公布截至2010年6月30日止中期業績報告。>>>詳細閱讀
地址:http://m.sdlzkt.com/a/xie/20111230/1935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