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研究環境里,無所謂成功和失敗,而做工程、做產品,最后只有一個衡量——這個產品最后在市場上能不能賣出去?
雖然中國號稱盛產工程師,雖然我國的教育體系被認為最適合培養工程師,但是,其實“工程”這個詞在中國是被完全忽視的。
中國企業擁有世界上最強大的低成本制造體系,擁有最有潛力的廣闊市場以及最靈活最本土化的營銷體系,現在又有越來越多的企業把創新提到戰略高度,開始大力發展自己的研發和設計能力。但是中國企業依然很難持續制造出成功的產品。在一個產品從最初的設計定義,到最終按時推向市場的一系列復雜環節上,大部分中國企業的管理經驗還停留在項目管理的階段上,只考慮到時間維度,而忽視了質量和成本的平衡。
其實,連接這些復雜環節的就是“工程”。關于工程,有各種各樣的定義,但是過濾掉眾多復雜的修飾,核心的無非是這樣一些字眼兒:
★應用技術、科學和機械知識,去設計材料、結構、機器、設備、系統和流程,以完成預期的目標或發明;
★以最短的時間和精而少的人力。
相比較而言,微軟無疑是此中高手。回顧微軟的諸多產品Windows、Office、數據庫、瀏覽器等,都不是最初的原創者。但是微軟總是有能力快速把產品市場化,并持續推向成功,這背后是一套不斷成熟和完善的方法論作支撐。
微軟亞洲工程院成立于2003年。不同于研究院,他們的重點在于最終產品的開發,7年間成績斐然。微軟CEO鮑爾默說:“微軟亞洲工程院締造了融技術創新、產品開發、研究成果轉換于一體的全新機構模式。”目前微軟5大產品研發方向——互聯網技術、移動技術、數字娛樂、Windows工程以及面向新興市場創新技術和產品的孵化都在此設立了產品開發團隊。
《商業價值》雜志不久前采訪了微軟亞洲工程院院長張宏江博士。相信微軟的產品工程理念,對于其他行業的讀者也具有極強的實際意義。
Q很多人都分不清工程和研發有什么區別。工程到底是什么?
A其實研發更多是強調某一個技術,而工程更多的是把無數的技術怎么融合到一個產品中間去。在研究上,基本上不太講所謂的約束或者是妥協;而在工程上一定要有約束。有很多約束,一個是成本約束、資源的約束,還有一個是時間的約束,這些因素就更多了。
很多情況下,軟件因為本身有一個創意的過程,所以大家會忽略它工程的性質。我們很容易誤解一件事情——我們給哪個公司外包了一個軟件項目,把這叫工程,其實這不是工程,是一個項目。工程是一個設計和系統的流程。工程院很早做的一件事情,就是把微軟的產品開發理念加工了一下,在中國提出一個產品開發的三足鼎立理念——項目經理、開發工程師和測試工程師一起工作,一起控制項目的進度。
舉個例子,在軟件工程上,產品最后集成要檢驗的時候,有一個過程叫Triage(分流),是說在戰場上進行戰地救護時,選擇救哪個、不救哪個傷員的過程,非常殘酷。但在戰場上,有限的資源,還要考慮恢復戰斗力的需要,所以哪些送走,哪些傷員先不管,這是戰場醫生和護士要做的一件事。對于軟件開發過程,已有成百上千的錯誤(Bug),這時候你要把它分類,因為最后總是會有錯誤,你要知道哪些錯誤可以留,哪些不允許留。畢竟時間和資源都有限,總要有取舍,這需要測試、開發和項目經理反復協調。測試工程師提供錯誤出現的頻度,而開發工程師則要提出修正錯誤需要的資源和時間,最終大家根據時間和資源來決定。
這是一個非常復雜的過程。我用這個例子來說在一個工程的過程中間,所牽扯到的方方面面很多。為什么這么強調流程,為什么要強調一開始設計的時候,測試工程師就應該參與。因為從一開始就要想到,這個功能(Feature)有沒有可測試性,這是一個系統工程。
Q的確是很復雜,整個工程體系,有沒有一些成熟的方法論去管理這些東西呢?
A我剛才說到的三足鼎立,這是我們的方法論。在流程過程上來看,任何一個產品在開發過程中間,你要把它分成幾個里程碑。分的過程,也是一種方法論。比如在第一個里程碑要多花時間,因為還沒有編程,系統到了第二個里程碑還可以推倒重來,那么到了第四個以后你可能就不能重來了。
我到今天做了6年了,也沒覺得自己是一個所謂的工程專家。我下面有很多同事,他們是真正的專家。他們沒有技術背景,不是研究數據庫、人工智能、搜索引擎的,而是了解整個流程。當一個新項目交給他,他能夠把整個項目分解成各個模塊,這樣就避免了作坊式的做法。
Q從研究院轉到工程院,你覺得最大的轉變是什么?
A我當時轉做工程院的時候,我的老板,也是整個全球研究院的院長對我說,做研究有很多優勢,別人只知道我們成功的東西,做10個項目有9個失敗了,你把它掃到地毯底下,別人都看不到了。但是做產品不一樣。做產品你做10件產品有9個成功,別人記住的是失敗的那個。從某種意義上,做工程失敗的可能性非常大,而成本也非常高。我覺得他其實強調了一點,在研究環境里你是非常自由的,無所謂成功和失敗,因為失敗了證明這件事情不能做,本身也有積極的意義,你甚至還可以寫出論文來,探討一些失敗的原因。而做工程、做產品,最后只有一個衡量——這個產品最后在市場上能不能賣出去?這里面因素就多了,我們拋開市場的因素,還有技術因素、工程師因素,以及是否有很好的流程保證質量等等……
Q聽你講了講,我覺得做工程院的院長要比做研究院長挑戰大得多?
A研發只要把握幾條,第一個是好環境,第二能吸引好的人才。這兩條下面,作為院長,你要有比較好的悟性,能把握未來的發展方向。因為坦率地說,你不希望去干擾每個研究員做些什么,但是大致的方向還是應該有所把握,可以通過獎勵機制,通過資源的分配來引導。所以,研究相對來說比較清晰、比較簡單。工程需要可控的因素很多,但事實上不可控的因素更多,要在可控和不可控之間進行平衡。
Q您現在作為工程院的院長,每天工作的內容都是什么呢?
A原來在研究院的時候,我們一年做一次院長回顧(review),基本上把整個院的項目有重點地過一遍,更多的是了解,大致知道我們的資源分配到哪些研究方向里面去了。到工程院就是每個項目、每個里程碑都要有回顧。這種回顧真的是在做決定,而且你每個決定,都會看到成本和損失,以及產出。
Q工程院對人才有什么特殊要求嗎?
A做工程的人,需要具有兩個素質,一個是對自己工作本身的技術很了解,第二要對工程的過程、流程要有一定的了解,這是對工程師的要求。
對于一個管理人員,要求不僅對技術了解,對流程了解,還要有很好的執行力。在很多情況下,管理人員的判斷實際上很大程度上基于對技術和流程的了解,基于對資源和每個人能力的了解。我也會越來越強調人的抗壓能力。因為畢竟會有失敗,而且這種失敗,很多情況下不是自己可控的;加上技術發展也很快,我們每個人其實都承擔著很大的壓力。怎么能夠保持樂觀的狀態,保持自己對于技術和工作的激情,我覺得都是非常重要的因素。
Q工程院其實需要一些特別資深的人,在中國似乎這樣的人很難找?
A對,所謂資深的人,一個是說純做技術的,做了10年,還在做技術。無論是做數據庫還是純編程,這樣的人少。因為我們的管理層,一線經理、二線經理甚至一直到總經理,都需要懂技術,而現在國內大部分人當了一線經理以后,就不再做編程了。而我們不僅要求一線經理要編程,二線經理還要做代碼檢查 (code review)。
這個我覺得也不必特別失望。對我來說,認清了一個現實,可以看到一個國家的管理人才一定和它的工業水平是相當的。中國沒有很多具備大規模研究經驗的管理人員,因為沒有太多做大規模核心軟件的公司。
Q再追問一下,怎樣描述現在研發、項目經理、產品經理之間的關系?現在產品經理很重要的工作就是定義一個產品,和工程流程似乎有重合?
A我來說一下微軟怎么做。首先,要把研究拿出去,因為微軟的技術研究是非常開放的,要開發一個新的產品,不僅看研究院有什么技術,還要看整個市場有什么技術,所以我把研究拿開。對于一個新產品,有幾個部門牽扯進來,一個是工程部門,我剛才說到了項目經理和測試工程師、開發工程師。還有市場部,一個叫產品管理,一個叫產品規劃。產品管理更多地是和市場打交道,了解市場需求;產品規劃是拿到這些市場需求以后,如何定義一個新的產品。比如定義平板電腦的產品,但是市場的定義是從用戶角度出發的。到了工程院這里,我們要做的就是從工程的角度來定義什么叫平板電腦——筆輸入、多觸點等等,把產品的概念分解成一個功能列表(Feature List),這就引入到工程這一層了。市場部會提出時間的需求,工程部會回應大概需要多長時間。然后開發工程師看特征列表以后,會提出完成這些功能 (Feature)需要用哪些新的技術,我們有哪些成熟的技術,甚至是我們已經有的程序。
Q項目啟動以后,是不是跟市場部的交互就會少很多了?
A對,我們基本上一個產品剛開始編程的時候,產品規劃的人就開始看下一個項目了。
Q我知道你對美國的工程課程和院校做了不少研究。你覺得從工程院的角度來看,現在中國的教育有哪些問題?
A我其實并不愿意特別明確地去批評中國的教育體系,我覺得每個教育體系都有它的歷史原因。
如果說一個比較普遍的建議,我們每個學校不應該去追求大而全,應該停下來想一想,教育的宗旨到底是什么?在美國大部分的企業,包括微軟,到學校招人并不追求一定要碩士,大部分的軟件工程師是本科畢業。為什么我們在國內反而要招碩士呢?我們碩士質量是不是就那么高,我們的碩士是不是真的多學了多少東西,或者多學了多少有用的東西呢?我們學理工的人,知道技術換代很快,所以最終強調的是學習的能力,對技術的悟性,對于流程的理解,這些是比較根本的東西。如果我們學校的教育體系里這些東西被忽略掉了,反而學了很多課程,而這些課程可能學的時候有一半已經過時了,這是不是很大的資源浪費?從這個角度來看,我們應該反省一下。
我比較喜歡美國的Harvey Mudd College。這個學校在國內很少有人聽到,是美國本科最好的學校,很多孩子要去這個學校,像伯克利都不會考慮的。這個學校一年只招100多個學生,總共只有不到600名學生,而且只有本科。它的教學宗旨強調三點——系統、設計、經驗,這就是工學院。而一個理學院往往強調的是創意和思維,強調探索。所以理學院的課程更加松散一些,這邊的課程就耦合得很緊。
這個學校最有名的課程就是工程,它不分電子工程還是化學工程,強調的專業就是“工程”。課程強調的就是系統設計、通過實驗進行學習,最后一個是專業性的實踐。它的課程設置強調的是技術的寬度和精專,然后強調的是跨領域,強調的是解決問題的能力。
進入論壇>>

推薦閱讀
陳少強昨日出席兩岸數字內容產業合作及交流會議時透露,漢王電子書閱讀器10月即將正式與臺灣民眾見面,但來臺售出的版本仍以黑白為主。臺版電子書閱讀器屏幕六吋、厚度只有8.8毫米,售價將比內地價格便宜,樣式也會比>>>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微軟張宏江:工程水平決定創新能力
地址:http://m.sdlzkt.com/a/xie/20111230/1939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