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最著名的兩位富翁沃倫·巴菲特和比爾·蓋茨要來訪中國了,但他們的到來很可能讓中國的富翁們感到尷尬。
媒體報道稱,巴菲特和蓋茨將于9月底來華,游說中國的富翁們加入他們的慈善計劃,此前他們承諾將向慈善事業捐獻至少一半的財產,并成功拉攏了40位美國的億萬富翁入伙。
今年3月公布的2010年福布斯全球富豪排行榜中,中國大陸首次以64名富豪人數,居美國之后排名第二,排名最后的一位富翁資產也達到10億美元。巴菲特和蓋茨要把自己的慈善事業做大,數量龐大的中國富人們自然是重點爭取對象。
雖然還沒來,但已有評論指出,巴菲特蓋茨之行,恐難圓滿,因為中國富人惜財如命,甚至為富不仁。
達則兼濟天下,實際上,中國文化中有樂善好施的傳統,中國具有民間色彩的慈善組織出現于東漢明帝佛教傳入之時,從宋朝開始慈善行為逐漸脫離佛教,轉型純民間化,明清時期中國民間的義賑組織已經頗為發達。西方的慈善家們則深受西方基督教的影響,且有較為健全的現代社會公民意識,東西方思維不同,大家善心并無區別,單純地妄比道德高低,缺乏標準。
對于富翁們來說,當財富達到一定級別后,具體的財富數量僅是一個符號,擁有10億美元和擁有1億美元的生活質量不會有十倍之差,捐出一半的財富更多的是一種心理決斷。
當今中國的富翁或多或少都難逃“原罪”,且尋租普遍,灰色收入總量巨大,貧富差距懸殊,社會情緒對富翁評價偏于謹慎甚至負面,富翁們若能慷慨解囊,不但可以極大地提高個人道德形象,也能在一定程度上矯正整個社會對財富的評價機制。
對于中國富翁來說,這是個不錯的機會,能兼濟天下,且與巴菲特蓋茨齊名,何樂不為?可以預想,必然會有部分中國富翁響應巴菲特和蓋茨的號召。捐不捐是個偽問題,但怎么捐,捐給誰?這才是富翁們的尷尬。
加入巴菲特比爾·蓋茨的基金會?是個好主意,但民族主義情緒激烈者想必會憤怒,國內還有4000萬人口未脫貧,你們這些富人把錢拿給美國人去救濟非洲難民,良心何在?此類云云,恐輿論也會加入討伐。有這層焦慮,富人們會慎之又慎。
成立自己的慈善基金會,在國內做善事,應該是大多數有志于慈善事業的富翁們的夢想。實際操作上,慈善組織仍被審批環節多、難度大、成本高等諸多操作層面難題所困,特別是政府強調對慈善事業的主導,讓缺乏財富安全感的富翁們望而卻步。
玉樹地震之后,政府一聲令下,所有的捐款捐物都交于政府統一管理調配,這實際上是強調權力對資源的唯一調配權,某種程度上,是對民間慈善機構補充功能的否定。汶川地震之后,成長迅速的民間慈善機構,又遇挫折。
此外,剛剛脫貧的中國人對財富的認知和慈善事業的理解仍有進步的空間。福建富翁曹德旺和陳發樹先后宣布將捐出自己的數十億資產,結果評價不一,民眾質疑他們做慈善是為了“避稅”,甚至評價其“作秀”,兩位富翁名譽均受影響。
若說到避稅,巴菲特們的沖動顯然更大一些,按照美國的遺產稅征收辦法,他們資產的50%將“充公”,如若考量成本與收益,還不如將這一半的資產捐給社會,贏得美名。但在美國,民眾仍對巴菲特的捐獻財產的舉動一片贊美,相比而言,中國對慈善的輿論氛圍差很多。
其實,我對中國富豪“捐一半”的前景并不是很樂觀,富翁們的慈善意識固然還處于朦朧期,更重要的是,慈善事業所需要的生態環境并不完善,公民意識的缺失,特別是民間組織空間的狹小,都表明中國的慈善事業,任重道遠。
進入論壇>>(責任編輯:秀芪)聲明:IT商業新聞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新聞咨詢:(010)68023640.推薦閱讀
中芯國際董事會發布致股東公開信,并表示中芯國際已經踏出了邁向持續盈利之路的堅實步伐。 8月27日晚間消息,中芯國際董事會發布致股東公開信,并表示中芯國際已經踏出了邁向持續盈利之路的堅實步伐。 以下是公開信全>>>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富翁沃倫·巴菲特和比爾·蓋茨的中國難題
地址:http://m.sdlzkt.com/a/xie/20111230/1944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