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8日消息,2009年全球金融海嘯的大背景下,對全球的家電制造業是艱辛與挑戰的一年。各家企業無不承受著前所未有的巨大生存壓力。但對于LG電子來說,卻是充滿著機遇與收獲的一年。2009年,LG電子季度銷售額連創新高,憑借在手機、LCD電視和家用電器方面的搶眼表現,LG電子超額實現年度目標,在銷售業績和收益率方面位列行業第三,并成功降低開支約3.2兆韓元(28億美元)。LG集團不僅成功克服了經濟危機帶給公司發展的阻礙,反而迎難而上,再創新的輝煌。
創新助推企業高速增長
創新是一個企業永續發展的靈魂與不竭的動力。LG電子同樣將創新作為提升自身競爭力的關鍵。在剛剛閉幕的拉斯維加斯2010年國際消費電子展上,LG電子推出了包括3D電視、移動數字電視以及全新的太陽能電池等眾多創新型產品,吸引了與會各廠商和消費者的密切關注。
憑借創新的產品,LG在全球的市場占有率不斷攀升。2008年,LG手機出貨量超過1億部,成為全球三大手機供應商之一;2009年第二季度,LG平板電視市場占有率達到約13%,居全球第二位。值得一提的是,在其他廠商紛紛縮減開支的時候,LG電子卻加大在中國的投資與創新研發力度,中國市場的生產和銷售成為助推LG業績提升的發動機。2009年,在中國的市場營銷費用、推出的新產品數量都是2008年的兩倍,并創下了全年銷售額同比增長45%的驚人業績。
可見,在技術不斷商品化的今天,LG電子憑借其真正的創新,打動億萬消費者,從而使市場格局發生變化,構建起更大的品牌價值。
優化經營策略契合市場脈絡
企業的經營與發展,依靠企業的管理者的經營智慧與面對危機時的勇氣,同時還要適時調整經營策略應對瞬息萬變的市場機會。面對全球經濟蕭條,LG電子積極調整經營策略以契合不斷變化的市場脈搏。逆勢揚帆出海,加大品牌投入及核心產品的市場營銷力度,提高LG電子在中國以及世界市場的影響力。以手機產品為例,2009年LG電子加大在華營銷網點的建設力度,把現有的7,000多個渠道網點擴大到13,000多個,同時,基于對“時尚設計和智能科技”的完美追求,LG手機新品的數量不斷增加,全年將60款新產品推向中國市場,為消費者提供更加廣闊的選擇空間。實踐表明,這種積極的經營策略,將LG手機的市場份額擴大至2008年的2倍以上,顯著的提升了LG電子在消費者心目中的品牌形象和影響力。
此外,LG電子適時將經營策略與市場脈絡的緊密銜接,調整業務側重,加強在商用領域的投資,從而在行業與政府客戶市場也同樣取得了不俗的成績。 2009年,越來越多的LG商用產品和解決方案出現在政府、教育、酒店、交通以及金融、電信等行業用戶的使用清單中,LG電子已被眾多行業與政府客戶所熟悉,成為日常采購所信賴的品牌。
加大投資重點業務以實現全球輝煌目標
在今年1月美國CES展上,LG電子全球CEO南鏞振奮的宣布,在過去3年建立起來的創新驅動機制下,LG電子將在2010年發起新的沖刺,計劃實現銷售目標59兆韓元(510億美元),新投資3.6兆韓元(31億美元)主要用于研發和設施投入,并爭取在2012年成為全球前三大電子品牌。
為了實現這一目標,LG電子正在進行有效的機構重組,使地區機構擁有更大的決策力,以便更快更好地響應當地市場情況,從而在2010年推動銷售業績提升10%以上、投資回報收益率提高20%。同時,LG將繼續吸引國際人才,加強B2B解決方案、太陽能電池、智能手機和智能電視等業務領域的投資和研發。
值得一提的是,LG電子在2010年制定了銷售1.4億部手機的目標。同時,隨著智能手機的高速發展,LG電子非常關注這一新興市場。2009年,LG電子便成立了特殊的智能手機事業部,并史無前例的增加了30%的智能手機研發力量。2010年,LG電子將繼續加大投資智能手機市場,并計劃發布約20款基于Android, Windows Mobile和Linux的智能手機,以爭取在2012年成為全球前兩大手機設備制造商。
對于LG電子中國,2010年也將是充滿機遇的一年。正如LG電子大中華區總裁兼CEO趙重鳳先生所說:“即使經濟蕭條尚未完全結束,中國市場依然是全世界最具魅力的市場。此次金融危機對我們而言是一次機遇。在新的一年里,LG電子將繼續通過主動性的營銷手段,正面突破經濟困境,提高LG電子的知名度,為打造全球前三大電子品牌而全面努力。”
進入論壇>>聲明:IT商業新聞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新聞咨詢:(010)68023640.推薦閱讀
有媒體近日表示,SAP中國在第四季度首次虧損,張烈生也將于近期辭職。對于這個消息,張烈生以公司規定的原因,沒有出具體的中國區的財報數據,但他同時否認離職傳聞,并表示SAP中國的人員組織結構不會有大的變化,他>>>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LG全力打造全球前三大電子品牌
地址:http://m.sdlzkt.com/a/xie/20111230/1948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