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1日,華碩宣布將減持其全資子公司和碩聯合科技(以下稱“和碩聯科”)的股份,由新設立的和碩投資控股公司(以下稱“和碩投控”)承接后者100%股權。和碩投控將發行新股與華碩及全體股東作為對價,預計其中25%將為華碩所有,其余為全體股東取得。
華碩于2008年1月1日在剝離出來的制造部門的基礎上成立和碩聯科,并一直控制該公司100%的股份。據悉,此次分拆方案將于今年2月9日由股東投票決定,預計交易將于今年6月進行,同時公司將積極推動和碩上市。
去年第四季度,臺灣地區IT業熱鬧非常,先是鴻海旗下的群創相繼吃進統寶、奇美,繼而有臺積電入主茂迪等,此時,華碩分家之事一出,讓年末的業內更加熱鬧。
投資者心存憂慮
華碩CEO沈振來強調,此時分割和碩聯科為的是希望能掌握市場復蘇的機會,使其在今年能接到新的品牌代工訂單,同時也使華碩能成為純粹的品牌電腦廠商。
盡管華碩愿望美好,投資者送去的并不全是祝福,外界有觀點認為華碩分割釋股中涉嫌不顧股東利益,華碩因此變身“救火隊員”。
在宣布分割和碩當天傍晚,華碩即召開臺灣島內法人說明會,但在會上并沒有就和碩聯科的上市日期給外界一個滿意的交代,引發投資者對分拆后公司的估值水平感到憂慮,進而導致華碩股票在緊接而來的第一個交易日中跌停,第二天又繼續走低。
根據華碩提出的方案,1000股舊華碩股票可換得150股新華碩股票及404股和碩聯科股票,一些投資者痛批這是華碩“硬塞75%和碩聯科股權給股東”,華碩令投資者同時拿到兩家公司的股票,有強迫股東中獎的嫌疑。
對此,華碩創始人兼和碩聯科董事長童子賢稱,“以前兩家公司包裹在一起才叫強迫中獎。分拆后想投資華碩的投資者就單純持有華碩股票,代工跟品牌徹底分開,對投資人才是公平。”
就華碩與和碩聯科分家一事,有外資投資者亮出底牌,要求后者必須與華碩同一天上市,否則不排除在華碩股東會上聯合反對。
按規定,華碩預定在2月9日召開的商討減資分割議案的股東會,需經三分之二以上股東出席,半數以上的出席股東同意后議案方可生效。外資投資者持有近四成華碩股權,而且其中已有人放話將不出席股東會,直接讓減資分割案無法通過。
為平息投資者的不滿,華碩又在去年12月15日晚召開在線法人說明會,表示和碩聯科的上市日期可提前至今年8月初。在隨后致投資者的信中,華碩又承諾將與主管機關溝通,盡量使華碩重新上市及和碩聯科的IPO同步進行,如果不能實現這一目標,公司將盡量縮短華碩重新掛牌與和碩聯科上市的時間間隔。
此外,有知情者透露,華碩內部還商討決定今年股東會上發放紀念品,以爭取小股東的支持。
童子賢強調了公司對股東利益的尊重,他表示:“我曾在腦中推演過尋找私募基金或財務型投資人接手的可能,但這類投資人希望要的是價差,如果把和碩打個6折、7折賣了,華碩賬上馬上要認列二三百億新臺幣的損失,這樣才叫傷害股東權益,股東權益絕對在分割釋股案決策過程中擺在第一位。”市場曾盛傳,華碩有意把和碩聯科股權直接賣給諸如鴻海等實體,但在內部討論中很快就被否決。
華碩努力滅火撫平了部分投資者的擔憂情緒,市場給予理性回應,公司股價小幅走揚。
華碩提速爭第三
華碩董事長施崇棠除同樣強調公司決定充分考慮了股東利益,他還表示:“當初品牌與代工分家的決策做得太晚,如果更早分家的話,不會衍生出這么多難解的習題,這點我必須負責任。”他認為分割和碩聯科是華碩從長遠利益出發應該做的事情。
PC行業因徹底分割制造業務而走鴻運的大有人在。宏碁曾經迷惘過,其自有品牌和代工的PC出現積壓。2000年,宏碁通過大規模重組剝離制造業務后專注于品牌。目前,宏碁的代工訂單主要交由緯創、仁寶、廣達三家代工廠掌控。
在久據行業第三后,去年第三季度,IDC、Gartner和iSuppli等權威調研機構發布的報告均顯示,宏碁的PC出貨量已超越戴爾,榮升全球第二。
一鼓作氣,王振堂在去年年末放言,宏碁筆記本在2010年可能超越惠普,成為全球銷量第一的筆記本品牌。
看好宏碁前景的不只是這家公司自己,最近,已經有華爾街的分析師為惠普畫問號,替惠普公司CEO馬克·赫德擔憂未來兩年還能否保住龍頭地位。從多家調研機構的數據可以看出,惠普在全球PC市場的占有率約為20%,大概領先宏碁4-6個百分點,但宏碁的增速是惠普的兩倍有余。
在得知華碩也要分家后,宏碁董事長王振堂直言,品牌與代工業務必須分拆,華碩也得這么做。
三年前,華碩公布“33”計劃,希望在第一個三年內努力擠進全球筆記本市場前五位,在第二個三年內成為業內前三。三年過去,華碩第一個計劃果然實現,并且要把第二個計劃提速,期望在2011年成為全球筆記本電腦市場的第三名。在“33”計劃之外,沈振來近來又提出“510”計劃,即從2010年起的5年之內成為全球前10大受景仰企業。此外,沈振來還另有有關主板的“55”計劃,即主板在五年內取得全球5成的市占率。
華碩起碼還需要10%的份額才能成為第三名,唯有專心致志才能在各顯神通的競爭對手中脫穎而出。臺灣地區證券龍頭元大證券是受華碩邀請制定分割方案的兩家機構之一,他們認為,華碩分家的最佳時機是在三年前競爭并不激烈的時候,但這段好時光已經過去,華碩現在進行這項交易仍是必需。
華碩以主板制造發家,隨后依賴筆記本電腦盈利。2007年,華碩靠EeePC抓住上網本市場先機,隨著其他廠商跟進,華碩逐漸失去先入者的絕對優勢,甚至在2008年第四季度出現史上首次單季虧損。
據悉,去年3月,華碩、和碩聯科的諸多高層一起開了好幾次會議,最后大家要施崇棠與童子賢等人作出抉擇:要么把和碩聯科再吸納回華碩,匯集集團1800億新臺幣的凈值資產再大干一場;要么華碩與和碩聯科盡快斬斷臍帶關系。
施崇棠相信,只有分家之后,品牌與代工互不牽制,才能各自發揮威力。
和碩不是“拖油瓶”
從前,和碩聯科是華碩全資控股的子公司,這著實讓前者處境尷尬。
一方面,“母子”關系加上關聯交易讓和碩聯科在處理華碩訂單時很難掌握尺寸。用華碩內部人士的話說,“華碩來殺價時,和碩聯科聽還是不聽?”
另一方面,和碩聯科在與鴻海、廣達等爭搶訂單時往往處于下風,主要原因是華碩的競爭對手害怕和碩聯科把產品信息走漏給華碩,更不愿意自己的訂單成為華碩的利潤來源。對此,華碩董事長執行特助張偉明也直言不諱,“因為沒從華碩徹底脫離,有些訂單會拿不到。分割后對和碩聯科會比較好。”
元大證券分析師陳豐豐表示,買華碩股票的人主要都是沖著其品牌價值而來,分割后,投資人就要被迫擁有純做代工的和碩聯科的股票,“不喜歡的投資人,很可能會選擇直接賣掉股票,短線對華碩股價會造成沖擊”。
盡管從華碩財報來看,其中近一半利潤是來自和碩聯科,但投資者仍擔憂失去華碩品牌的支撐后,和碩聯科能否保持盈利能力。
“從近日市場的反應看,和碩聯科似乎被投資人當成‘拖油瓶’,但實際上,它是一家有價值的公司,甚至在全球金融風暴這么險惡的大環境下仍然交出一張獲利成績單。”童子賢表示,“在分割釋股后,將解決客戶對于分家不清的疑慮,和碩聯科有把握爭取客戶的認同,2011年前景樂觀。”
除了當家人的樂觀,還有其他更實際的消息讓投資者安心。
臺灣媒體報道稱,和碩聯科高層近期已經積極行動尋求代工訂單,走訪戴爾、宏碁等一線筆記本廠商,以及技嘉、微星等一線主板廠商。尤其是一直把和碩聯科排除在代工名單外的宏碁,雖然暫時對選擇和碩聯科代工筆記本持觀望態度,但有消息稱,如果對方能按計劃在2010年內脫離華碩,宏碁會考慮先放出一些小訂單。對于這一點,華碩已經制定最終目標:把在和碩聯科的持股比例降到15%,華碩團隊退出和碩聯科董事會。
景順投信投顧事業部投資長石正同的看法代表了諸多分析人士的觀點,他認為華碩與和碩聯科中間架了一個和碩投控,這樣可以讓和碩聯科接單狀況好轉,華碩也不再需要承擔龐大資產轉而專心經營品牌,是雙贏的做法。他同時強調,進一步的效果有待獲得更多信息后才能判斷。
進入論壇>>聲明:IT商業新聞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新聞咨詢:(010)68023640.推薦閱讀
蓋茨在年度基金會信函中表示,他去年秋天參觀了北卡羅來納州的很多學校,見到了很多了不起的校長和老師。 1月26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道,2009年是比爾蓋茨(Bill Gates)擔任比爾與梅琳達蓋茨基金會全職聯合主席的第一>>>詳細閱讀
地址:http://m.sdlzkt.com/a/xie/20111230/1949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