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物聯網、3G和云計算等概念組成的科技股熱潮正在資本市場輪番啟動,一如十年前網絡科技股的如火如荼。面對此,幾乎每個投資者都要自覺或不自覺地尋找:在新技術將大行其道的后十年中,誰會成為下一個微軟、思科?誰又會成為下一個巴菲特、彼得林奇?
在“云計算”這個概念誕生之時,也就是在谷歌、微軟等IT巨頭開始造“云”運動的最初,“云計算”只代表一種發展方向,是一個概念化大于產業化的新鮮事物。而如今,在人們充分享受谷歌、雅虎、百度等搜索引擎帶來的便利時,“云計算”的觸角已經悄然伸入了人們生活的各個領域。國內,三網融合的推進給了一直關注“云計算”的資金一個信號。若說“云計算”這類的概念此前還在“云中漫步”的話,當互聯網等行業實現融合以后,“云計算”將真正實現落地,并將在行業的支撐下,由抽象轉為具體,繼而化作價值增長點。
在近期關于“云計算”概念的熱炒中,各類機構推薦的個股組成了長長的名單。“云計算”需求增長空間來自于傳統IT架構的改造和轉型、移動互聯網爆發性需求、傳統工業的信息化普及與升級的持續增量需求,本土的系統集成商和本土云計算平臺提供商等領域面臨巨大機遇。作為軟硬件生產商的浪潮信息、中興通訊、方正科技等;作為系統集成商的華勝天成、東軟集團、浪潮軟件等;作為服務提供商的鵬博士、網宿科技、神州泰岳等;作為開發商的用友軟件、生意寶等都將成為瓜分蛋糕的一員。但這僅僅只是冰山一角。還有更多未登陸資本市場,暫時不為人知的新技術公司。他們就仿佛1986年之前的微軟一樣,蟄伏在海平線以下,期待著沖出水面的那一刻。
到底誰會成為下一個微軟或者思科,沒有人能夠預言。不過可以預言的是,以上那些叫得出名字和叫不出名字的公司將組成龐大的本土化陣營,投身全球范圍內的角逐,力爭成為下一個微軟或者思科。
市場對于“云計算”概念的熱炒無疑是人們逐利心態的又一體現,那些看似朝三暮四的腦袋無所適從地追逐著市場一個又一個熱點。不過誰又能保證當中不會有人為了某家公司而駐足停留并守望一生?巴菲特、芒格便是那活生生的例子。
“那是最美好的時代,那是最糟糕的時代;那是智慧的年頭,那是愚昧的年頭;那是信仰的時期,那是懷疑的時期;那是光明的季節,那是黑暗的季節;那是希望的春天,那是失望的冬天……”文豪筆下的文字總能被時代恰如其分的詮釋著。眼下經濟危機的余波尚未完全消去。在新年的鐘聲敲響的時候,人們驚訝發現伯克希爾哈撒韋的股價在2009年收官時遠低于標準普爾500指數同期的漲幅。但對此人們已無暇顧及,因為在紐交所的門庭之外,《阿凡達》搶票的熱潮已在全球范圍內興起了人浪。后危機時代已經不由分說地接踵而至。
進入論壇>>聲明:IT商業新聞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新聞咨詢:(010)68023640.推薦閱讀
一位谷歌發言人表示:“監管機構已經通知我們,谷歌的對手對我們提起了訴訟。我們已經做好準備,解釋我們的商業政策和產品,并相信這些都沒有觸犯德國和歐洲的法律。” 關于微軟和出版商在德國起訴谷歌觸犯反壟斷法一>>>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A股能否走出下一個微軟、思科
地址:http://m.sdlzkt.com/a/xie/20111230/1954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