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5日消息 據《紐約時報》報道,差不多在2009年的這個時候,英特爾(博客)公司決定在俄勒岡、亞利桑那及新墨西哥三個地方投資70億美元建立新的芯片工廠。
當時的情況是,全球經濟一片蕭條,無論是企業還是消費者均紛紛削減其IT開支,而個人電腦的銷售量也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下降。而英特爾這項為期兩年的投資計劃,無疑向全世界傳達了一個信號——經濟終將復蘇,而互聯網的發展將在長時間內刺激計算機、智能手機及其他設備的增長,而這些產品均需要使用芯片。
英特爾董事長兼前任首席執行官肖(Jane E. Shaw)在接受采訪時曾表示:“我們可以想象的是,1月份的董事會會議充滿了不確定性。”
從現在的情況來看,英特爾的投資將得到很高的回報。目前,英特爾從上述工廠中所生產的首批芯片產品已經正式投放市場。相比于競爭者,這些產品具有更小、更快、耗能更少的特點。正如在之前數次經濟衰退中所做的一樣,英特爾不斷憑借其充足的資金實力來鞏固其生產及技術的優勢,而與此同時,其競爭對手往往疲于應付經濟危機的沖擊。
而在經濟開始復蘇的當前,全球IT開支不斷增加。這也意味著,無論是企業還是個人消費者,都對于其未來感到樂觀。
作為第一家公布最新季報的美國IT公司,英特爾公司在本周四表示,其第四季度的銷售收入同比大幅增長了28%,達到106億美元,另外其毛利水平也創下了有史以來的最高紀錄。英特爾的季報顯示,其第四季度的凈利潤達到23億美元,合每股40美分,這一數字遠遠高于2008年第四季度的2.34億美元,即每股4美分。
權威IT調研機構Gartner在本周發布的報告中表示,在整個第四季度,全球個人電腦出貨量增長了22%,達到9000萬臺,這比2008年的情況出現了明顯好轉。而得益于在經濟低迷時的投資,英特爾將比絕大多數的IT企業更能夠從IT開支的增長中直接獲益。
Edward Jones分析師科瑞爾(Bill Kreher)表示:“在大多數競爭對手受困于巨額債務及裁員問題時,英特爾卻維持著創新活動。經濟危機將使那些強大的公司越來越強,英特爾也不會是例外。”
根據路透社的調查,華爾街分析師預測英特爾從第四季度的經營中將獲得每股30美分的收益,而其銷售收入則將達到101.7億美元。但是,華爾街分析師顯然遠遠低估了英特爾的業績表現。英特爾公司管理層通過制定完善的生產計劃及長期經營方案,使得該公司的年運營費用大幅下降。
英特爾首席執行官歐德寧(Paul S. Otellini)在季報公布之前的電子郵件中表示:“在我的記憶中,逐步累積的優勢使得我們公司從上世紀七十年代開始就變得更具競爭力并且更加靈活。”
與此同時,英特爾在其急劇風險的一項投資中也獲得了高額的回報——Atom芯片。這一廉價產品將被應用于上網本等小型筆記本,并且將被使用于智能手機。英特爾公司表示,在過去的一年中,其銷售了價值14億美元的Atom芯片。
英特爾公司高層曾擔心,相比于傳統的筆記本業務,Atom芯片及上網本將導致該公司的盈利能力下降,但是即便在這種情況下,英特爾仍然對于這款產品進行了高額投入。英特爾的新工廠以更低的成本生產這些產品,而在快速增長的上網本市場,英特爾再次成為了主要的領先者。
英特爾的主要競爭對手AMD公司前首席執行官韋伯(Fred Weber)說:“即便在業務受到沖擊的情況下,英特爾仍然推出了Atom芯片。我認為,他們在一個正確的時間推出了一款正確的芯片產品。”
但是,并不是所有事情都一帆風順。盡管英特爾公司以12.5億美元的代價解決了與AMD公司之間的長期糾紛,但是美國聯邦貿易委員會及紐約檢察長辦公室已經對英特爾提起了反壟斷訴訟。而在去年5月份,歐盟宣布對英特爾開出14.5億美元的天價罰單。各國政府都紛紛表示,這家全球最大的芯片巨頭濫用其市場地位來打壓競爭對手并向消費者索取高額的價格。
業內人士認為,英特爾能在多長時間內保持其制造能力將成為一個問題。包括臺灣臺積電在內的主要外包生產商正在不斷提高其生產水平并且擁有諸多客戶,從而將其工廠的生產能力充分利用。
另外,包括AMD、高通在內的英特爾主要競爭對手均通過業務外包的方式來削減其生產成本。目前,AMD已經將其工廠進行拆分。另外,中國也正在不斷加強對芯片外包業務的投入,這也將成為一個影響英特爾的潛在因素。
更為重要的是,市場對于ARM芯片的需要正在不斷增加,而前者正是英特爾的競爭對手之一。雖然主要經營手機業務,但是ARM已經開始涉足計算機甚至是計算機終端的芯片生產,而這兩個市場占到英特爾整個收入來源的降價80%。
韋伯說:“很有可能,英特爾在財務上的壟斷地位將下降。這是英特爾改變原有經營模式的最后機會?我對此深表懷疑。但是現在關于此問題的猜測已經出現。”
在2009年的經營中,英特爾增加了110億美元的現金,而憑借雄厚的資金實力,英特爾能夠輕松應對經濟危機已經政府的壓力。與此同時,英特爾還有剩余的力量來將大量的資金投入到價格高昂的制造工廠。
批評者認為,英特爾的巨額利潤來自于其反競爭的經營方法。但事實上,其他實力強大的IT公司也處于有利的地位并且同樣利用經濟危機的機會來甩開競爭對手。
作為數據庫市場的霸主,甲骨文公司已經宣布將收購深處困境的Sun Microsystems,而這將使得前者的經營范圍進一步擴大。另外,作為全球最大的網絡設備供應商,思科公司在2009年用于并購的費用超過了70億美元,而這也使得思科在新領域的地位得到進一步鞏固;而作為全球最大的電腦生產商,惠普公司通過收購EDS進一步完善了軟件及硬件生產線。
對于英特爾的有利地位,歐德寧并未感到任何不安。他表示,英特爾將進入包括手機、汽車及消費者設備在內的多個行業。歐德寧說:“公司的每一個人都知道,創新是我們賴以生存的元素,而且他們都在加強這一點上不遺余力。”
進入論壇>>聲明:IT商業新聞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新聞咨詢:(010)68023640.推薦閱讀
英國《金融時報》15日報道,在美國谷歌公司宣布打算退出中國市場之際,微軟和惠普的CEO都拒絕支持谷歌的立>>>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紐約時報:英特爾將從投資中獲得很高回報
地址:http://m.sdlzkt.com/a/xie/20111230/1955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