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電子工業研究院院長季統凱
空蕩蕩的機房內,立著兩臺3米長、1米寬、2米高的黑色大鐵箱。鐵箱的內部,密布著108臺抽屜般大小的服務器,它們聯袂組成了一臺“超級電腦”,這就是“云平臺”的真面目。
一條條密密麻麻的數據線更讓人感受到“云平臺”的威力。7毫秒的剎那,“云平臺”已通過深埋在松山湖地下的光纖和縱貫全國的寬帶電纜,將信息反饋至遠在北京的電腦顯示屏上。
兩道守備森嚴的防盜門背后,深黑色的兩個大鐵箱巋然挺立。沉悶的轟鳴聲穿透鐵箱,不斷閃爍的綠色光點,意味著海量的數據正如閃電般飛奔于鐵箱與外邊的世界。
它就是中國首個自主產權的“云計算”平臺。在青山滴翠、綠湖相擁的東莞松山湖科技產業園區,它深藏于一個不起眼的角落。但它所揭示的“云計算”時代,卻將給每一個人帶來深刻變化。在那個時代,只要擁有一個網絡瀏覽器,哪怕它只是山寨手機里的瀏覽器,你都能完成目前需要電腦來處理的一切事情。
這樣的神話實現起來并不輕松。“云計算”所需要的巨額投入和與生俱來的安全隱患,將使它的鮮花路上布滿荊棘。
100多年前,各個農場、公司都靠自己發電。后來大家都不發電了,而是使用大型發電廠的電力。我們現在各自購買硬盤,就像100多年前的時代。而“云平臺”相當于新時代的電廠,它可以方便地給企業和個人提供服務,只需通過寬帶(就像比喻中的電線)就行。
年輕的賴霖楓遇到的質問更符合中國人的思維。在雨林木風網站一篇關于“云計算”的文章下面,網友“云杉上的蝴蝶”發出了一連串問號:如果因為停電導致網絡中斷時,怎么使用那些“云計算”服務器呢?如果你的“云計算”服務供應商丟失了你的數據,你能進行索賠嗎?
“云計算”的美麗圖景
27歲的小伙子楊松,可能是松山湖最讓人匪夷所思的一名工程師。他每天的工作,就是穿著白大褂,趿拉著實驗室專用拖鞋,窩在10平米的控制室里,透過玻璃和電腦系統,注視著日夜轟鳴的機房。
7毫秒 松山湖———北京
機房就在一道設有密碼鎖的防盜門背后,楊松從控制室內可以一覽無遺。空蕩蕩的機房內,立著兩臺3米長、1米寬、2米高的黑色大鐵箱。在100多平方米的機房里,它們是唯一引人注目的東西了。
鐵箱的內部,密布著108臺抽屜般大小的服務器,它們聯袂組成了一臺“超級電腦”,這就是“云平臺”的真面目了。來自10多家企業的指令,被有序地分配到“平云臺”的10多臺虛擬服務器上。這些指令對“云平臺”的處理能力而言,實在是小菜一碟。7毫秒的剎那,人們還來不及眨眼,“云平臺”已通過深埋在松山湖地下的光纖和縱貫全國的寬帶電纜,將信息反饋至遠在北京的電腦顯示屏上。
每當此時,數據在服務器中急速奔走,便會激起服務器上的發光二極管不斷閃爍,綠色的光芒從機箱外殼密密麻麻的小孔中沖出。服務器內的風扇也急速運轉,它的目標是讓服務器盡快冷卻下來。低沉的轟鳴聲,打破了空氣的寧靜。
“云時代將要到來”
1月5日下午,楊松迎來了他的老板,同樣年輕的廣東電子工業研究院院長季統凱。這位只比楊松大10歲的博士后,帶來了他的訪客。季統凱走進機房,如數家珍地向訪客講起“云計算”來。這種情形讓人很難相信,就在2年前,“云計算”對他來說還是一個陌生的詞匯。
2008年年初,季統凱第一次從一篇文章中看到“云計算”三個字時,在地球的另一端,“云計算”領域已是百舸爭流。亞馬遜、G oogle、IBM、微軟、雅虎先后投入巨資,進軍“云計算”領域。此時距G oogle首次提出“云計算”的概念,僅僅過去1年多時間。
2006年秋天,G oogle高級工程師克里斯托夫·比希利亞提出了“云計算”計劃。他將“云計算”描繪成一個美麗的網絡應用模式,所有的操作都可以通過網絡完成,用戶數據都將存儲在網上。對于用戶而言,這意味著他們無需安裝任何的操作系統,也無需安裝任何軟件,甚至不需要電腦,只要手頭有一個網絡瀏覽器,就可以完成一切原本需要借助整臺電腦的工作。
這種看似神奇的圖景,讓IT巨頭們心動不已。“云時代將要到來。”巨頭們眾口一詞。
騰訊推出了WebQQ
就在季統凱初次接觸“云計算”不久,2008年5月10日,IBM在中國無錫太湖新城科教產業園建立的中國第一個“云計算”中心投入運營。這種風起云涌之勢,驚動了國內一只以模仿起家的企鵝。遠在深圳的馬化騰坐不住了,2009年9月,他掌舵的騰訊推出了W ebQ Q.當人們還習慣于下載日益臃腫的Q Q安裝包時,其實已經大可不必了。不用安裝軟件,只需直接在瀏覽器內輸入w eb.qq.com,就可以享受Q Q的大部分功能。換一臺電腦登錄,你同樣可以看到之前的聊天記錄。
這只是“云計算”的一個例子。在“云計算”時代,甚至比爾·蓋茨的W indow s都是多余的。操作系統并不需要安裝在電腦上,直接在瀏覽器中輸入網址,就可以登錄“云操作系統”。G oogle已在打造名為Chrom e O S的云操作系統,意圖挑戰微軟的霸權。而微軟也不甘示弱,目前正在構建一款名為W indow s A zure的云操作系統,意圖在未來繼續獨霸天下。
在IT界掀起“云計算”大討論的《IT不再重要》一書作者尼古拉斯·卡爾斷言,隨著網絡傳輸能力的增強,個人電腦將變得不再重要,網絡就是電腦,所有的操作將在網絡上進行,“我們將生活在‘云’中”。
東莞試水“云計算”
網絡就是一切,季統凱深深地被這種新模式打動了。2008年6月,他開始帶著自己的研究隊伍,踏上了“云計算”的征途。
海量儲存的壓力
首先要做的是研究摸底,解決技術難點,這耗費了季統凱足足10個月。“云計算”平臺的搭建,顯然不像它的理論那么美好。世事難兩全,用戶使用時的簡單方便,正是因為負擔轉嫁給了服務商。就像WebQQ,用戶不需要安裝任何軟件,也不需要把聊天記錄和圖片保存在自己的電腦上,這就意味著騰訊必須在自己的服務器上布置好軟件,而且要提供自己的存儲空間來保存用戶的聊天記錄和圖片。
當用戶們的數據不再保存在自己的電腦上,而是統一存儲到服務商的電腦上,技術層面將迎來巨大的壓力。這就像給原本獨立的千千萬萬個水池鋪設了水道,讓水流匯集到一起。得有多大的容器,才能裝下這片水池匯成的茫茫大海?季統凱很清楚,要做“云計算”,海量的存儲將是一項最基礎的投入。
“雨林木風”的“115網絡U盤”
在他辦公樓的對面,有個IT界的年輕怪才早就看到了這一點。27歲的賴霖楓,曾經以制作克隆版W indow s X P而成為眾多電腦發燒友心中的英雄,他的真名遠不如他的網名“雨林木風”那樣大名鼎鼎。如今他掌舵的廣東雨林木風計算機科技有限公司,正在雄心勃勃地運作著一項“云計算”項目———“115網絡U盤”。
2008年年底,賴霖楓攜著做“云儲存”的計劃來到松山湖。2009年5月,“115網絡U盤”正式推出,為用戶提供免費存儲服務。只要注冊一個賬號,用戶就將獲得8G的存儲空間。用戶可以將照片、視頻等各種文件上傳到網絡U盤中,只需連接網絡,就可以用任何一臺電腦下載文件,避免了隨身攜帶U盤的麻煩。
年輕的賴霖楓并不清楚“云計算”時代什么時候會到來。但他的頭腦很清醒:“在這個緊急的時代,我們輸不起慢的代價。”
中國第一個自主產權的“云計算”平臺
季統凱也深知這一點。2009年4月,季統凱團隊開始購買服務器,搭建機房。9月,他主持的“云平臺”搭建完成。東莞在“云計算”領域終于算是初出茅廬了。這個位于松山湖的“云平臺”,只有108臺服務器,通過技術手段,最多可以創建1萬臺虛擬服務器,供1萬家企業同時使用。
這108臺服務器,每臺的儲容量是3T(個人用戶常見的存儲單位是G,1T = 1024G),一共相當于77000多張D V D光盤或者50萬張CD光盤的容量。
這個數字看似驚人,但比起在“云計算”疆場上縱橫馳騁的IT巨頭們,季統凱的“云平臺”就像螞蟻一般毫不起眼。甚至有人懷疑,這么小的規模,更像是一個套取政府資助的項目。畢竟在“云計算”領域,Google已經布置上百萬臺服務器,亞馬遜、IBM、微軟、Y ahoo等也各自擁有幾十萬臺服務器。
然而季統凱還是開創了中國第一:在外資的夾縫中,中國終于擁有了第一個自主產權的“云計算”平臺。為此耗費的資金高達2億。
“云”之隱憂
若“信息核電廠”爆炸怎么辦?
當用戶在任何一個地方使用季統凱的“云計算”服務時,數據將通過寬帶,流過埋在松山湖青山綠水之下粗大的光纖,來到“云平臺”的服務器上。而在用戶的電腦上,將不留下任何痕跡。
一個新的技術難題無可回避地出現在季統凱面前:一切數據都在“云平臺”的服務器上,如果“云平臺”出故障了怎么辦?用戶的數據將何以找回?畢竟,那可能是企業的客戶名單,可能是生產計劃,或是來不及發出的私人信函。
異地存儲
尼古拉斯·卡爾在《IT不再重要》一書中,將“云平臺”比喻成“信息時代的核電廠”,因為“云平臺”有著強大的信息處理能力。但萬一這個核電廠爆炸了怎么辦?會不會像切爾諾貝利核事故那樣,一切不復存在?
年輕的賴霖楓遇到的質問更符合中國人的思維。在雨林木風網站一篇關于“云計算”的文章下面,網友“云杉上的蝴蝶”發出了一連串問號:如果因為停電導致網絡中斷時,怎么使用那些“云計算”服務器呢?如果你的“云計算”服務供應商丟失了你的數據,你能進行索賠嗎?
這并不是杞人憂天。季統凱清楚地記得,IT巨頭亞馬遜就3次陷入了這樣的困境。2008年7月,亞馬遜面向企業推出的S3“云儲存”業務出現故障,持續8個小時之久,依賴S3進行文件存儲的公司因此蒙受損失。而在此前,亞馬遜已經有過2次類似遭遇。
如果“云計算”時代到來,季統凱相信這種情況將大大減少。“以后‘云平臺’越來越多時,可以實現異地存儲,比如資料同時存在松山湖和北京的‘云平臺’。如果松山湖的‘云平臺’癱瘓了,資料可以從北京的‘云平臺’調用。”
散熱裝置
在“云計算”時代到來之前,他能做到的,就是在技術上盡量避免故障的發生。容易導致故障的一個原因是,服務器在不間斷使用的過程中,因為過熱而“暈死”。要解決這個問題,散熱裝置是必需的,只是“云平臺”的散熱裝置比普通家用電腦要強大得多。
不僅服務器內有微型風扇,季統凱的機房內還安裝了兩臺大型工業空調。機房內溫度被控制在19-22攝氏度之間,地板下也裝了幾臺風扇。整個散熱系統運行的成本,并不比服務器本身投入低。
加強機房的管理也是必要的,畢竟人為的沖擊比硬件出錯更難對付。季統凱安排工程師24小時輪流值班,訪客若想進入機房,必須先按下第一道玻璃防盜門的門鈴,揚起臉對著門頂的攝像頭,確認身份后才能獲準進入。如果密碼門超時沒有關閉,報警信息會同時出現在電腦和值班工程師的手機上。
季統凱想得更多,萬一故障發生,他也有辦法應對。他的團隊通過技術手段,增強了“云計算”系統應對故障的能力。季統凱解釋說,這個原理其實很簡單,當整個“云計算”系統中的一臺服務器或某些零件出故障時,系統就像交通警察,立刻把數據處理任務分發給其他服務器。為了防止意外故障,企業的資料會同時備份在幾臺服務器上,一臺服務器出故障,并不會致使整個系統癱瘓,也不會導致資料丟失。
沒有100%安全的平臺
盡管加了三道安全閥門,季統凱并不敢拍胸脯說自己的“云平臺”就100%安全。連“云計算”的始祖Google,也不敢給出這樣的承諾。Google為企業提供的在線套件的介紹中說:“保證提供至少99.9%的正常運行時間”。它清楚地知道,“云計算”從誕生的那一刻起,就不是100%安全的。
前Google中國區總裁李開復做了一個生動的比喻:當你有一筆錢需要管理,最簡單的方式是塞在自己的枕頭底下,但這些錢可能被梁上君子半夜帶走。其實最安全的方法是把錢存在銀行,既不用擔心失竊,也可以隨時利用A T M機、網上銀行、電話銀行管理賬目。“云平臺”就相當于銀行,你把數據存在那兒,比塞在自家的電腦上更安全,想取用的時候也更方便。
這個理由也讓季統凱足以自解:即使用戶用的是自己的電腦,也同樣有出現故障的可能。畢竟硬盤損壞、黑客攻擊,都是防不勝防的。在這一點上,季統凱相信“云平臺”比用戶自家的電腦更安全。“因為我們就是干這個的,我們更專業。”
“云”之商用
新時代的省錢利器
使用“云計算”技術,一家規模兩百人的公司,至少省30%的成本
需要多少空間就買多少,隨時擴容,隨時減量,按量付費
在解決了技術難題后,2009年10月下旬,季統凱的“云計算”平臺開始試運營。此刻開始,他需要面對的是市場的挑戰。對這位年輕的計算機高級工程師來說,這絲毫不比搭個“云平臺”輕松。市場的喜好和變化,就像流云一樣變幻無定。
解重金購服務器之憂
季統凱不是混過江湖的營銷高手,但他有一個很質樸的招數,那就是鼓吹“云計算”可以省錢。世界知名管理咨詢公司麥肯錫的一份研究報告顯示,企業使用“云計算”技術,將機房設備配備與維護、網絡管理、軟體升級通通交給“云平臺”處理,一家規模兩百人的公司,光是軟體的部分,至少可以省下30%的成本。
此時,25公里開外的東莞市區,東莞國楓文化傳播公司總經理陳亮正被每月幾十萬的IT投入壓得喘不過氣,“省錢”正是他的當務之急。
陳亮公司做的是動漫和網絡游戲。他正根據好萊塢大片《魔戒》,創作一部同名網絡游戲。支撐游戲開發所需要的軟件、硬盤、服務器,都需要巨資購買。為此,陳亮不得不貸款在電信數據中心重金購置服務器。每個月,單是要還的貸款就高達幾十萬元。
更讓陳亮擔心的是,這款網游推出后,如果市場接受,用戶激增,原有的服務器將迅速被擠爆。這也就意味著他不得不添置更多的服務器,而支出也將成倍增長。當他得知季統凱領導的廣東電子工業研究院已經搭好“云平臺”,立刻找上了門。
成百上千種正版軟件供使用
陳亮很慎重,他選擇先免費體驗一下“云平臺”。此時他無需再耗費巨資購買服務器,也不需要再購買各種各樣的正版軟件,只要打開電腦,通過網絡連接“云平臺”,那里有海量的存儲空間等他去填,還有成百上千種正版軟件可以直接打開使用。
更讓他感到滿意的是,“云計算”還可以充分地利用資源。陳亮發現,以前購買服務器時,公司必須按預計的最大使用量購買,但多數時間里,有百分之八九十的存儲空間是閑置的。而使用“云平臺”之后,需要多少空間就買多少,隨時可以擴容,也隨時可以減量。這就像用電一樣,只需按量付費就可以了。
這正是在談及“云計算”時人們常用的比喻:100多年前,各個農場、公司都靠自己發電。后來大家都不發電了,而是使用大型發電廠的電力。我們現在各自購買硬盤,就像100多年前的時代。而“云平臺”相當于新時代的電廠,它可以方便地給企業和個人提供服務,只需通過寬帶(就像比喻中的電線)就行。
陳亮與季統凱掌舵的研究院簽訂了正式的合作協議,成為松山湖“云平臺”試運營期間的十幾個客戶之一。這并沒有讓季統凱滿足。這樣的客戶量對他的“云平臺”而言,還只填滿了千分之一。他相信2010年春節后,會逐漸有更多的企業加入“云計算”的隊伍。那時,他的“云平臺”將摘掉“試運營”的帽子,開始正式運營。
季統凱計劃再投入2億元擴容“云計算”平臺。在他的眼中,“云計算”時代正悄然走來。那個時代,離現在也許只有兩三年。
進入論壇>>聲明:IT商業新聞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新聞咨詢:(010)68023640.推薦閱讀
山寨產品或者山寨公司都是在特定的發展環境下出現的,但需要強調的一點是,我們倡導的首先是在不侵害其他公司產權的前提下,帶有創新和研發性質的山寨。而不是原始型的復制。 在維基百科上,山寨被定義為:原指山林中>>>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揭秘中國第一個自主產權的“云計算”平臺
地址:http://m.sdlzkt.com/a/xie/20111230/1957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