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歌和蘋果越來越多項業務的重疊,注定了它們之間將有一場激戰不可避免,眼下開展的收購競賽,正是雙方為拼殺而做的最后準備。
2009年12月15日,谷歌在與投資者和分析師舉行的網絡直播會議上稱,公司第三季度的展示廣告業務增長非常強勁,將會繼續在網絡視頻和移動網絡廣告上投入巨資,其中包括投資谷歌于前一月收購的初創手機網絡廣告公司AdMob。
據悉,谷歌和蘋果最近都將收購的眼光投向了相同的一些硅谷初創公司,它們攜巨資在硅谷展開技術爭奪大戰,不約而同地把目標對準了雙方直接交鋒的產品領域。
兩個收購計劃
2009年11月,谷歌以支付股票的形式花7.5億美元的高價收購了初創公司AdMob。12月,蘋果也斥資8500萬美元收購網絡音樂公司LaLaMedia。
兩家公司分別導演的收購事件完全是針鋒相對。
谷歌CEO施密特在完成最新的收購行動后稱,谷歌對于諸如AdMob這種規模企業的收購活動將變為常例,今后每月都可能進行一起。幾乎同一時間,蘋果也發表了一份聲明,稱該公司將不定期收購小型技術公司。
并且,在谷歌同AdMob簽署收購協議之前幾周,蘋果也曾與后者進行談判,希望先于谷歌將其收入囊中,而谷歌也曾認真討論收購LaLaMedia事宜。
對于這種史上難得一見的搶購戰,分析人士認為它將成為蘋果和谷歌間的一種常態。
AdMob創辦于2006年,是一家移動廣告技術提供商,其廣告模式與谷歌相似,廣告主可以自助、便捷地向目標客戶發布移動廣告。AdMob曾獲得紅杉資本、惠鉆投資、德豐杰成長基金等知名風投的支持。目前已擁有福特、寶潔和可口可樂等“財富500強”品牌客戶。AdMob在其網站上稱,發布的廣告展示次數已超過1250億次。IDC分析師卡斯頓·韋德表示,收購AdMob后,谷歌將成為美國第一大移動廣告公司,其市場份額將由30%增至40%。
盡管如此,谷歌的此番收購還是令人頗感意外。來自美國市場調研公司eMarketer的數據顯示,2009年,美國的在線廣告市場規模為240億美元,電視廣告市場規模為510億美元,報紙廣告市場規模為380億美元,而移動廣告市場規模僅為4.16億美元。因此,有分析人士質疑:谷歌真的看到了移動廣告市場蘊藏著巨大潛力?
彭博通訊社的分析指出,谷歌收購AdMob的真正原因,是為了獲得iPhone應用商店中的數據,并以此了解人們使用iPhone應用程序的細節。目前,iPhone已經成為移動廣告越來越重要的載體,而AdMob恰恰占據了iPhone嵌入式廣告80%左右的份額。因此,擁有AdMob將成為谷歌在移動操作系統市場上挑戰蘋果的巨大競爭優勢。
然而,谷歌能如此果斷地迅速高價收購AdMob,卻是蘋果無意中促成的。
美國知名科技博客“硅巷內幕”創始人亨利·布羅吉特撰文稱,蘋果并不想進入廣告市場,但希望能夠收購一家廣告網絡公司,在旗下應用商店的一些軟件上做廣告來創收,收購AdMob既可以達到這個目的,又避免了其應用商店的數據外泄給谷歌,這對蘋果無疑有著重要的戰略意義。因此,意欲搶占先機的谷歌沒有過多地討價還價便將AdMob迅速買下,也是為防止蘋果競價收購。
另一方面,數字音樂領域一直為蘋果iTunes所主導,為了給iTunes添加一款基于Web的音樂服務,蘋果于近期收購了LaLaMedia。然而,2009年11月的一次新聞發布會上,谷歌展示了一款整合有音樂搜索和收聽服務的ChromeOS系統,使用戶無需使用iTunes即可通過PC聽音樂。LaLaMedia正是其數個合作伙伴之一。只是,在對LaLaMedia的收購這一回合,蘋果占了先機。
一場持久對決
谷歌與蘋果瞬間的反目成仇,令業界部分人士頗感懷念兩家公司曾經的蜜月期。
施密特的特殊身份曾讓雙方嚴格遵守互不挖角的君子協議。此外,美國遺傳技術研究公司前CEO列文森,甚至美國前副總統戈爾都在擔任蘋果董事的同時兼任谷歌的董事或高級顧問。
從2009年7月22日蘋果的市值突然超過谷歌并持續一段時間開始,谷歌和蘋果的微妙關系就被業界放大討論。《商業周刊》剛剛發表評論文章稱,在投資者眼中,蘋果比谷歌更加耀眼,更具有科技價值。隨即,《連線》就發表署名為投資專家費力克斯·薩爾蒙的分析文章,稱“盡管蘋果的市值超過了谷歌,但長遠來看,谷歌比蘋果更值得投資”。有意思的是,類似的論戰在硅谷和華爾街幾乎每天都在上演。
無論如何,蘋果與谷歌的業務領域出現了越來越多的重疊已是事實。目前,雙方的競爭除了在移動應用平臺上,還有谷歌Docs與蘋果iWork,谷歌Android系統與蘋果iPhoneOS系統,谷歌ChromeOS操作系統與蘋果的MacOSX,以及谷歌Chrome瀏覽器與蘋果Safari瀏覽器。如喬布斯所說:“谷歌已經越來越多地進入到蘋果的核心業務之中。”而在以往,蘋果一向視微軟為最大勁敵。
在iPhone之前,人們對手機的需求大都集中在打電話、發短信、拍照、收發郵件、聽音樂上,于是電話本容量、像素大小、收發郵件的快慢等“硬指標”成了評價手機好壞的標準。從iPhone起,手機的音樂下載、搜索、地圖、網絡游戲、新聞閱讀等應用和服務的“軟指標”成了消費者選擇手機的參考。相關分析指出,沒有豐富應用的硬件設備會變得越發沒有前途,如今,誰能融合好應用和硬件,誰就勝出。這也促使“軟”谷歌和“硬”蘋果開始打破界限,互相滲透。
據稱,谷歌高管正在試用名字為NexusOne的自有品牌手機,它因無需與運營商簽署合約而被認為很有希望挑戰在智能手機領域極為成功的iPhone。iPhone已經擁有超過10萬個應用,而谷歌Android軟件商店的應用數量剛過2萬,但因Android的推出僅有一年時間,業內人士預測,到2010年第二季度,Android的應用將超過5萬個。這樣的發展速度再配合谷歌自有品牌手機的推出,趕上蘋果也并非不可能。
一貫驕傲的蘋果似乎意識到了來自谷歌的威脅。2009年12月12日,蘋果計劃出資5000萬~6000萬美元收購VoIP服務商iCall公司。此舉被認為預示著蘋果已經盤算在被Skype和谷歌等公司搶占的網絡電話市場分一杯羹,也很容易讓人聯想到2009年7月底被蘋果全面封殺的谷歌語音。
谷歌語音是一種網絡電話服務,用戶只需注冊一個專屬的號碼,再與自己正用的手機或座機號碼綁定,這樣無論身在何處,使用哪個電話號碼,對方只需撥打這個谷歌語音號碼,就可以自動轉接到綁定的電話上,而用戶只需支付本地通話費,極其的便宜和便利。
谷歌也許會因此成為新一代的移動和電信運營商,這不能不讓蘋果擔心。很自然,谷歌語音被iPhone應用商店擋在門外,蘋果不僅屏蔽了所有基于谷歌語音的軟件,而且連官方谷歌語音程序也完全刪除。不過,這似乎并沒妨礙谷歌的業務拓展,它在2009年11月收購了互聯網電話提供商Gizmo5。
“硅巷內幕”甚至預測,谷歌與蘋果將在九大業務領域展開激烈競爭,二者多年的盟友關系將徹底瓦解。面對谷歌的挑戰,一向自負的喬布斯只能是一一予以反擊。
進入論壇>>聲明:IT商業新聞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新聞咨詢:(010)68023640.推薦閱讀
綠色和平組織評估了18家電子制造公司的產品,微軟排名倒數第二位,得分是2.4分。 1月11日,據國外媒體報道,任天堂再一次在綠色和平組織的環保生產報告中排名墊底。據CVG報道,在滿分為10分的評估得分中,任天堂僅得>>>詳細閱讀
地址:http://m.sdlzkt.com/a/xie/20111230/1958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