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銀監會主席劉明康在2009年12月31日表示,即將過去的2009年機遇與挑戰并存,動力和壓力同在。2010年中國經濟要完全恢復并保持健康發展還面臨很大的挑戰,銀行業可能面臨更加復雜的局面,對此,銀行業必須有清醒認識并做好充分思想準備。
2008年11月,IBM對外公布了“智慧的地球(Smarter Planet)”戰略,以其獨特的洞察力指出,在信息文明的下一個發展階段,人類將實現智能基礎設施與物理基礎設施的全面融合,實現IT與各行各業的深度融合,從而以前所未有的科學和智慧的方式對社會系統和自然系統實施管理。從2008年10月 到2009年10月將近一年的時間里,該主張引發了全球媒體有關下一代信息技術如何與世界經濟深入融合的大討論。這個有著全面建設規劃的理念,已經部分被美國總統奧巴馬借鑒,在醫療、電網、寬帶網絡的“智慧”建設投資被看成是拯救行業經濟的“救命稻草”。而中國政府也對此表示了高度的關注,各行業都紛紛參與探討和深入研究。一時間,智慧的交通、智慧的醫療、智慧的電網、智慧的銀行、智慧的供應鏈、智慧的城市等都成為人們熱議的話題。
而我國的銀行業作為支撐國家經濟運轉的重要行業,應該如何在“智慧的地球”尋找自己的定位,以面對不斷變化的國際經濟形勢,成為國家、政府和銀行從業人員必須深入思考的問題。
后危機時代的機遇與挑戰
從上世紀九十年代亞洲金融危機,到2008年席卷全球的金融海嘯,以及2009年的迪拜主權債務危機,在過去十多年中,中國的銀行業在危機的洗禮中革新圖強。經歷了不良資產的剝離、國家注資、股份制改造、引進戰略投資者、公開上市等過程,中國銀行業的整體面貌煥然一新。據銀監會消息,我國銀行業資本充足率達標資產占比從2003年底的0.6 %上升到2008年末的99.9%;主要商業銀行不良貸款從2003年底的17.9 %下降到2008年末的2.4%,撥備覆蓋率從2003年底的19.7 %上升到2008年末的117.9%,資產回報率和資本回報率達到甚至超過了國際先進銀行標準。
在英國《銀行家》雜志公布的全球銀行排行榜中,按2008年的年盈利水平,工行躍居全球銀行之首,并有3家中資銀行躋身于市值的前10名。金融危機導致國際銀行業格局震蕩,外資銀行巨頭在這場危機受到重創,而中國的銀行業則迎來了拓展海外市場的難得機遇。
從國內來看,據權威調查,2008年中國的百萬美元資產家庭數位居全球第三,并且中國財富市場未來五年內將持續保持較快增長,我國財富群體的不斷壯大以及居民理財意識的不斷增強,給銀行業帶來新的發展機遇。
對于中國的銀行業來說,在迎來歷史性發展機遇的同時,也面臨著艱巨的挑戰。根據WTO協議,我國金融業在2006全面對外開放,外資銀行的進入導致同業競爭加劇;金融脫媒將是一個長期的趨勢;銀行利差逐漸收窄;客戶需求呈現日益多樣化和高端化等等。
從全球范圍來看,根據IBM在2006年和2008年對全球1000多位銀行CEO的調查,其中高達92%的CEO認識到變革的重要性,80%的CEO認為銀行業需要全面徹底的變革。
在中國,根據中國銀行業協會與普華永道聯合發布的《中國銀行家調查報告(2009)》,在公司治理方面,多數受訪銀行高管指出,現行公司治理水平與理想目標仍存在差距;風險管理方面,多數受訪銀行家認為當前銀行信用風險管理面臨挑戰,而完善風險管理體系和推進先進的風險管理文化是銀行的重要戰略;金融創新方面,85%的銀行家認為應該繼續鼓勵和支持銀行在風險可控前提下的創新活動。
在新的市場形勢下,銀行業的創新發展與業務轉型已經成為一種共識。
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智慧的銀行”
據了解,“智慧的銀行”是IBM “智慧的地球”核心組成部分。2008年11月,IBM公司正式對外公布了“智慧的地球”戰略,在過去一年多的時間里,這一創新理念在全球引發了媒體的廣泛關注與討論,甚至得到各國政府層面的重視。
然而,對于國內普通大眾而言,無論是“智慧的地球”還是“智慧的銀行”,還只是一個抽象的概念,甚至有些業內人士,也并不十分清楚這一國際化的創新理念,如何與我國產業發展銜接配套,尤其是如何服務于我國的銀行金融業。
帶著種種疑問,近日《華夏時報》記者走進位于北京盈科中心的IBM大廈,IBM大中華區全球企業咨詢服務事業部總經
理史民漢和IBM企業咨詢服務事業部應用創新部銀行解決方案負責人趙亮共同接受了本報的專訪。
華夏時報:IBM緣何提出“智慧的地球”理念,它具體包括哪些方面的內容?
史民漢:“智慧的地球”并不是憑空想象出來的,相反它是經過IBM全球技術、市場、戰略部門潛心研究,對未來發展趨勢所做出的前瞻性判斷。
在互聯網之前,信息是區域性的,隨著互聯網的發展,特別是無線互聯網、物聯網的延伸,信息已經滲透到每一個人的生活和世界的每一個角落。當互聯網等信息技術帶來的泡沫不斷破滅,進而對我們的生活產生了質的變化,進而也帶來了一些困擾后,信息技術發展的下一個階段就是如何將信息技術在人類得以深度應用。數據表明,到2010年世界上平均每人將擁有10億只晶體管;2010年全球將有300億個RFID標簽,這一數據在5年中增長了33倍;到2011年全球將有1萬億個物品和20億人被連接在一起;2008年IBM高性能計算機的計算速度已突破每秒鐘1000萬億次,在11年內提升了1000倍。在這一背景下,如何智慧地發現、挖掘和使用信息,讓世界的基礎結構向“智慧”的方向發展,成為我們目前必須慎重考慮的事情。
2008年11月,IBM公司在美國首先公布了“智慧的地球”戰略,展示了建設智慧型基礎設施的技術可行性和實施前景,得到了美國各界的高度關注。2009年1月,IBM公司首席執行官彭明盛在《華爾街日報》上發表文章,以確鑿的數據和分析明確地提出,美國應當投資智慧型基礎設施建設,不但起到短期內促進就業的作用,而且為美國奠定長期競爭優勢。2008年度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保羅·克魯格曼在致美國新任總統奧巴馬的公開信里,也明確表示對投資智慧型基礎設施的支持。自去年奧巴馬當選美國總統,其過渡團隊立刻聯系IBM,要求了解IT投資對于刺激經濟和促進就業的效果。2008年12月,IBM與ITIF共同開展研究,對智慧IT技術的投資方向及其效果進行了研究和分析,提交給政府。2009年1月28日,奧巴馬在會見美國工商業領袖的圓桌會議上發表講話,肯定了這一思路,并進一步認為,投資寬帶網絡等新技術,是美國保持和重奪國家競爭優勢的根本所在,將問題上升到美國國家政策層面。之后不久,即簽署經濟刺激計劃,批準推進“智慧的地球”中兩個領域的發展——智慧的電網和智慧的醫療,前者批準投資為110億美元,后者為190億美元。同時批準寬帶網絡投資72億美元,美國政府對“智慧的地球”的投資重視程度讓人驚訝不已。
中國政府以及決策者也在談及這樣的理念,如溫家寶總理提到的“感知中國”理念,工信部總工程師朱宏任充分肯定了物聯網的重要性。
事實上,從“智慧的地球”中,商業領袖們看到IT和通信技術凝聚起來,對各行業的巨大改造力,有別于以往各自為政的局面,IT、通信技術和傳感技術將成為塑造“智慧的地球”的主動力。“智慧的地球”使全世界都在悄然發生變革。
從“智慧”這個遠景本身來說,涵蓋了各個領域,包括智慧的銀行、智慧的醫療、智慧的電力、智慧的供應鏈、智慧的城市等等,從而構建一個“智慧的地球”。
華夏時報:何謂“智慧的銀行”,這一理念的提出與“智慧的地球”整體遠景有怎樣的聯系?
史民漢:“智慧的銀行”的確是“智慧的地球”的核心組成部分。
“智慧的地球”實現的三大基礎:更透徹的感應和度量、更全面的互聯互通,更深入的智能洞察,這三方面有機的融入銀行的各個層面中,才能夠推動銀行業的轉型與創新,進而支持實現“智慧的銀行”解決之道。
首先銀行業的特點在于它每天會與幾乎所有行業發生著緊密的聯系,比如醫療、交通、餐飲、制造業等。當這些行業改變他們的業務模式,例如,為解決城市道路擁堵的問題。當一輛汽車在某個時段路過擁擠的路段時,交通管理部門在路口設置的自動裝置就會從這輛車的駕駛司機帳戶上扣除一定的費用等,這些都需要與銀行機構發生聯系。銀行業的管理者和決策者們要深刻了解世界正在發生的一系列變化,各行業在“智慧”的驅使下的這種變革,同時認真思考銀行業應該如何抓住這個機遇與各行業共同創新。
再有銀行需要通過自身的變革以適應這種變化。例如我們是否能夠分析我們擁有的客戶的行為模式,經常在什么地方消費,他最近是否有什么新的消費計劃,他是否對我們銀行的服務滿意,他有多久沒有光顧我們的網上銀行了,我們公司的系統是否可以將客戶的行為模式分析到如此深度,包括銀行對未來潛在風險的預測能力,業務創新能力等,都是我們需要考慮的問題。
IBM“智慧的銀行”通過與全球金融機構合作,已經取得了諸多成功案例。在中國的銀行系統里,已經有很多智慧的事情發生,而“智慧的銀行”將能夠給中國的銀行業帶來更多的機會。例如,在互聯互通方面,IBM正與國內一家大型銀行在全球支付系統方面進行合作,可以保證這家銀行能夠幫助中國的企業實現資金在全球范圍內的支付和轉移;在可感應可度量方面,IBM正與一家國內一流銀行在信用卡領域合作,全面防范銀行欺詐和詐騙行為,同時實現合規;在智能洞察方面,IBM與一家銀行進行智能服務的合作,以滿足客戶個性化和多樣化的需求。
整個“智慧的地球”都是強調物聯、互聯和智能這三個領域和原則,而銀行在這三個領域發展相對成熟,通過銀行方面的經驗能夠幫助其他產業推動在這三個領域的發展。
華夏時報:您認為“智慧的銀行”在中國落地應從哪些方面入手?
史民漢:這個問題很好。首先我想強調一點,中國的銀行業在智慧化方面已經有很多很好的例子和做法。但是整個銀行業的環境已經發生了變化,并將繼續變化,在這種情況下,中國的銀行業需要變得更加智慧,從而更好的把握發展機遇。
從2008年到現在,IBM通過與中國銀行業的CEO、CIO和CFO進行溝通、交流,研究未來3至5年中國銀行業將面臨的挑戰,在“智慧的銀行”的愿景下,幫助中國的銀行業找到更加智慧化發展的解決方案。通過詳細的研究和分析,我們認為中國未來的銀行應該集中精力解決以下四個方面的問題:業務運營創新與轉型、整合的風險管理、新銳的洞察與應變能力以及部署動態的IT基礎架構。
第一,在業務運營創新與轉型方面,重點包括三個方面:銀行核心轉型、多渠道的轉型創新以及財富管理;第二,在風險管理方面,目前我們主要專注于三大風險領域,即信用風險、運營風險和市場風險;第三,在新銳的洞察與應變能力方面,IBM在北京成立了“IBM中國分析決策創新中心”,以更好地幫助中國的銀行建立智慧的商業系統,進一步完善商業決策;第四,在部署動態的IT基礎架構方面,將從提升服務、管理風險和降低成本三方面入手,通過戰略合作與外協服務機制,引入流程外包、服務外包等多種形式,降低管理運營成本,幫助中國的銀行更好的專注于核心業務發展。
華夏時報:目前,全球銀行業已基本形成一個觀點:更新陳舊遺留核心銀行系統已成為一個必需項而不是一個可選項。“智慧的銀行”將如何助力中國的銀行實現核心系統轉型?
史民漢:我們同意這種共識,更新陳舊遺留核心銀行系統是有必要的,而且也是必需的。銀行陳舊遺留核心系統的更新,是一項非常復雜、投資巨大的工程,“智慧的銀行”已經在這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IBM打造了一支非常強大的更新銀行核心系統的專家隊伍;同時,我們加大在硬件方面的投入,以保證實現智慧化的硬件支持;另外,我們還有很多優秀的商業合作伙伴包括軟件合作伙伴,共同為中國的銀行業提供更好的服務。
在中國,我們看到很多不同層次的銀行都在研究如何更新陳舊的遺留核心系統問題。IBM最近在山東,在地區的層面上開展了兩個核心系統更新的項目,都取得了極大的成功。此外,我們在其他地區與更大的銀行合作,開展了6至7個更新銀行核心系統的項目。
華夏時報:近年來,銀行客戶的消費理念變得更自由化、個性化。中國的銀行擁有大規模的傳統常規業務和針對中高階層的私人銀行業務,財富管理目前雖然是國內銀行業服務競爭激烈的“戰場”,但其同質化問題卻十分嚴重。IBM將如何幫助銀行來適應中國消費市場的新格局,實現“以客戶為中心”的業務發展模式?
趙亮:現在銀行業競爭激烈是因為客戶可選擇性非常多,而且非銀行金融機構也開始進入傳統銀行服務領域,因此定制客戶化的服務尤其重要。
我國銀行業在私人銀行及財富管理方面,主要面臨兩方面的問題:一、如何更好地與2006年已進入中國市場的外資銀行進行競爭;二、如何建立一個強有力的體系,支持銀行吸引更多高端客戶、提供更優質的服務,并不斷推出創新產品。在這方面,“智慧的銀行”可以通過一整套的解決方案,為財富群體提供個性而準確化的服務。目前,我們正在與一家銀行合作這樣的項目,作為私人銀行發展的第一步,幫助這家銀行定義一個超前的私人銀行的業務流程。
IBM在推出私人銀行改造的同時,也推出關于多渠道整合的理念和相關解決方案,這包括IBM的網點轉型,渠道間的技術整合。我們現在和國內兩家大型銀行合作重新整改銀行網點的業務流程,建立前臺人員的KPI考核指標。同時,我們提出的“多渠道整合”的概念,一方面把電子銀行、網點、ATM機、呼叫中心以及手機服務中心整合在一起,另一方面細分網點功能,為客戶提供一種持續、精確、統一的服務。
銀行多渠道整合對提升銀行的服務質量及效率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例如,顧客辦理開戶,在呼叫中心打電話辦理時,如果沒有辦完,到網點能夠實現從上次停止的地方繼續辦理,這就是渠道整合;再比如,顧客在柜臺辦理業務時,柜員通過輸入客戶的卡號,即可了解客戶的資產分布情況,預知客戶的需求,并能夠推薦適合的金融產品,在提高服務水平的同時,發掘更多高端銷售機會。
華夏時報:從全球來看,支付方式數字化漸成主流趨勢,但就中國而言,部分國人依舊持著較為傳統的支付理念。“智慧的銀行”認為應如何改善這一現狀,從而推動銀行數字化浪潮的真正到來?
趙亮:實際上,IBM在很多年前就提出了數字化這個理念。從技術上講,在數字化支付方面,無論是像IBM這樣的大型技術公司,還是銀行都已經做好了準備。目前數字化支付在國內的推廣,更多的還是一種理念的轉變,從安全性、高效性、節約性上去做全民宣傳,包括像IBM這樣的技術公司、銀行以及全社會都有責任做這個工作。
華夏時報:IBM與中國金融業已有30年的合作歷史,IBM在中國金融業方面的優勢體現在哪里,這種優勢又怎樣作用于“智慧的銀行”之上?
史民漢:IBM感到非常自豪,在過去的30年里我們為許多中國的金融機構和銀行客戶提供了很好的服務,是他們在IT方面的合作伙伴。在這個基礎之上,我們希望繼續給客戶提供更多、更優質的服務。
IBM在中國金融業方面擁有自己獨特的優勢,這些優勢作用于“智慧的銀行”上,則主要體現在四個方面:第一,我們擁有非常專業的銀行服務團隊;第二,擁有具備豐富經驗,既了解當地情況也了解全球情況的專家團隊;第三,在軟件方面,我們既有在整體平臺層次上的優勢,在面向具體的行業或部門,也能夠提供獨特和富有優勢的解決方案;第四,在基礎設施方面,我們與中國的銀行客戶及合作伙伴,在大型的基礎設施解決方案上已經取得了巨大成功。除了在基礎架構、軟硬件方面提供優質的服務,我們還有更大的目標,就是實現點對點的服務,為客戶度身打造針對具體問題的解決方案。
趙亮:作為擁有全球最大的咨詢部門的公司,IBM非常強大的優勢在于,可以把咨詢、軟件、硬件的業務全部整合起來,利用我們全球各地的優勢資源,包括我們的智力資產和專家資源等各方面的資源為本地客戶提供服務。IBM的發明專利連續多年全球排名第一,超過所有競爭對手的專利數的綜合,這使我們能夠迅速洞察到市場的變化,提出最新的理念。“智慧的銀行”愿景的提出,是基于很多投資的基礎上創造出來的,包括數據的收集、對整體市場的調研等,我們在這些方面的投入都是巨大的。
后記:
2011年6月15日,IBM將迎來自己的百年華誕,像IBM這樣的一個信息技術公司能夠在100年的長河中不斷變革,跌倒再爬起來,一次又一次引領人類信息技術的變革。從1999年提出的“電子商務”,到2002年提出的“隨需應變”,再到2008年底,當全球經濟遭遇低靡,很多企業都在為生存而絞盡腦汁的時候,IBM又一次大膽的提出了“智慧的地球”的戰略,再次讓人們折服于IBM 的高瞻和預見。
基于信息技術發展趨勢提出的“智慧的銀行”理念,在后危機時代,為全球銀行業的發展提供了新的發展思路與機遇。然而,前瞻性的理念只有切實落地,才能為企業創造價值。
一個創新理念從提出到落地,需要經歷極其復雜的過程,尤其是“智慧的銀行”在中國的落地更涉及到多方面的合作。銀行業在我國社會經濟活動中占據核心地位,其創新發展與業務轉型,需要在中國經濟發展現狀與國際趨勢中尋求一種平衡,更需要銀行業自身、政府監管機構以及像IBM這樣的技術公司的共同努力。
在這場百年罕見的金融風暴中,國際銀行業格局悄然生變。中國的銀行業雖難以“獨善其身”,卻表現出了“獨秀一枝”的強勁發展態勢,未來甚至有可能成為全球銀行業的標桿。一方面,從整個宏觀形勢來說,國民經濟的持續健康發展,是保障我國銀行業實現跨越的堅實基礎;另一方面,從銀行業自身來說,利用先進的信息技術來實現“智慧”的可持續發展,搶占市場先機,也是一種必然趨勢。
進入論壇>>聲明:IT商業新聞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新聞咨詢:(010)68023640.推薦閱讀
仁寶之所以可以超越廣達,成為筆記本電腦代工老大,其主要原因是,宏碁筆記本電腦銷量在歐美市場占有率節節攀升,而仁寶是宏碁的主要代工廠。 經過多年的努力,筆記本電腦代工亞軍仁寶(2324.TW)終于趕超了老大廣達(2>>>詳細閱讀
地址:http://m.sdlzkt.com/a/xie/20111230/1958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