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時間過得老快了,眼睛一閉一睜,2009年就這么過去了。這年頭,什么都無法確定,唯一能確定的就是:這房子是越來越買不起了!
即便難以確定,我們仍然要一起預測下2010年協同軟件市場的熱點事件。說實在的,這個活挺難,在管理軟件的競技場上,協同軟件這個項目還不夠成熟,選手們的水平不夠高,沒有明星大腕,觀眾也就少了人氣,少了看點。
從頭捋一遍,看看有什么熱點值得我們關注的吧:
·用友致遠和用友之間的關系如何發展?
用友致遠和用友之間的關系越來越微妙了,用友致遠09年拿到了用友1200萬的投資,會不會逐漸變成用友的控股公司呢。
這些年,用友致遠依靠用友的品牌、渠道、人脈,在做項目的時候獲得了比其他廠商更大的競爭優勢,日子過得比較滋潤。產品線互補,用戶群重合,企業文化相似,所以這兩個公司很適合統一管理。但看起來用友對致遠的支持越來越大,致遠卻又努力的向自主的方向發展,究竟會如何,還要看兩個老大怎么想了。
·金和會在資本運作的道路上走多遠?
09年請來唐駿做董事,相信是欒潤峰為了加快在創業板上市的重要一步。創業板的推出,讓欒潤峰更加著急和心動,也必將加快資本運作的步伐。
好消息是,據傳在三板掛牌的公司,一旦達到在主板市場或創業板市場的上市條件,就可以直接申請到創業板或主板上市,而不再需要通過發審委的審核。因為創業板企業上市標準定得很低,所以按金和軟件公布的數據(如果是真實的),2010年、2012年再努努力就差不多了。
不過,在資本運作的同時,金和恐怕還得解決渠道危機,以及精確管理思想如何在協同軟件落地的問題。
·泛微會有什么改變?
泛微在09年可以說過得不溫不火,他不愧是市場工作做得最好的協同廠商之一,這幾年,泛微做了不少項目,但產品版權、項目實施的復雜度和成功率一直頗受爭議。為此泛微在09年改版了自己的網站,增加了“驗收合格”和“老客戶續約”項目,以示自己的項目實施成功率。
靠市場手段可以打江山,但不可以守江山,所以泛微應該會在2010年會在產品技術上加大研發力度,拿出真正令人信服的新產品、新功能出來,以降低實施周期和成本,提高實施成功率。
·通達會將低價進行到底么?
通達是協同軟件廠商中的“另類”,是唯一采用PHP技術的主流廠商,但依靠低價策略和豐富的功能,在低端市場獲得了廣泛的用戶群。但現在通達的價格已經比兩年前有了很大的提升,這是否表示通達正在試圖進入中端市場呢?
憑心而論,通達軟件對于小型企業來說還是不錯的選擇,不到1萬元的價格就能夠買到一個夠用的入門級產品。倒是希望他能夠堅持自己的定位,因為在這個領域他是有優勢的,而走向中端,面對更強的對手和更大的用戶時,他就沒有優勢了,除非重構自己的技術、產品和品牌,否則是無法支撐起這種轉變的。
·華天動力的技術路線能否開花結果?
如果說泛微、金和等是市場主導型企業,那么軟件外包出身的華天動力就是技術主導型企業了,典型的北方(除了北京)企業風格。
雖然華天動力的市場知名度不是很高,但很值得關注。在協同軟件的后來者中,他是做得最扎實、最有特色的,其工作流和智能報表的設計在業內可能是最好的,而其將在2010年推出的協同平臺則據說完全實現了在0代碼狀態下自定義業務管理模塊,這對于廠商、渠道、用戶都意義重大。
2010年對華天動力很關鍵,這么多年的技術做得差不多了,今年肯定會在市場上發力,是騾子是馬拉出來溜溜,技術再好,產品再好,還要靠市場來檢驗,拭目以待吧。
·藍凌的知識管理能否走進中小企業?
藍凌也是一個很有特色的企業,成功的將自己定位于“知識管理”領域,和其他協同廠商形成了區隔。藍凌可能是將“知識管理”理念研究得最透徹的協同廠商,這使其獲得了一些優質企業的青睞,也使其在業內口碑不錯,負面消息很少。
雖然大家都知道,目前在中國,知識管理還只是水中望月,所以藍凌在某種程度上還是借助知識管理的概念來銷售協同軟件,就像金和的“精確管理”一樣,但藍凌的先導性作用還是讓我們對這個企業充滿期待。
據了解,藍凌將加強對中小企業的拓展,讓知識管理走進中小企業,那么中小企業對知識管理的接受度如何,藍凌會采用什么樣的市場化手段,值得我們關注。
·萬戶、源天、炎黃盈動、聯達動力能否更進一步?
這幾個公司在協同行業都屬于老牌子了,但市場地位不上也不下,維持了很多年,了解他們的人不多,但他們的客戶也不少。
他們的產品也都形成了自己的特點,萬戶的高端路線、源天的管理+IT、炎黃盈動的協同平臺、聯達動力的行業方案,都發展的比較成熟了,但給人的感覺是總差那么一點火候。也許是在市場上過于保守,也許是感覺自己的實力還不夠強,總之沒能擠入第一陣營。
如果是市場原因倒也是好事,因為我們需要的不是那些名聲在外、但名不副實的廠商,而是那些踏踏實實做事、認認真真研究需求和產品的廠商。
2010年,會成為協同廠商的幸運年么?敬請圍觀。
進入論壇>>聲明:IT商業新聞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新聞咨詢:(010)68023640.推薦閱讀
楊洪林說:“印度在發展外包過程中,不僅僅滿足于規模的擴大和就業機會的增長,還不斷追求技術的消化吸收和產業的升級,這正是中國最應該學習的地方。” 我是一個典型的Chindia。印度知名軟件公司高知特(Cognizant)>>>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2010年協同軟件市場看點七大預測
地址:http://m.sdlzkt.com/a/xie/20111230/1959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