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2月17日消息,據臺灣媒體報道:和碩被迫分攤華碩庫存成華碩分家的導火線。而華碩財報會議上高管逼高層表態,則最終促成了這次分家。
2008年,華碩集團將代工制造部門切割出來,成立和碩聯合(以下簡稱和碩),希望完成品牌與代工業務分家。 2009年12月11日,華碩投資人手上原有的華碩股票(一千股),一夜之間,只剩下150股,另外多了404股未上市股的和碩控股。
之前有傳聞稱,華碩將持股100%的和碩賣給鴻海,但華碩并沒有把和碩賣給任何人。而是選擇一次性與和碩分道揚鑣!華碩宣布,以“兄弟分割”的方式,進行分家:一、華碩將把原有424.7億元的股本,減資到63.7億;二、華碩每股凈值提升至新臺幣150.5元新臺幣;三、華碩對和碩的持股將降到25%;四、現在仍未上市的和碩,將在明年三、四季上市。
華碩和碩分家消息一經傳出,即引起外資法人痛批。麥格理資本證券臺灣區研究部主管張博淇認為,“華碩股東在拿到不能交易的四二%和碩股票后,想賣又賣不掉,必須承受持有期間的不確定性風險。這勢必將讓華碩股票進行回檔修正,華碩股價從十一日的64.4元新臺幣,延至本周二(十五),跌幅達12%。 ”
財報檢討會議,逼高層表態
華碩為什么要選擇這么“積極”的方式進行分割?又為什么非在此時不可?
據了解,華碩最后是計劃把和碩持股降到15%,華碩團隊將退出和碩董事會,華碩董事長施崇棠自此選擇品牌之路。而去年已退出華碩董事會的兩位創辦人——徐世昌與童子賢,隨著和碩的切割,將專心朝代工制造部門發展。也就是說,當年「華碩」的四位創始人(編按:另外兩位是廖敏雄與謝偉琦),已經沒有一位留在華碩。
今年三月,華碩內部舉行了好幾場的會議。會議成員除了施崇棠外,還有華碩、和碩的高級主管。華碩在2008年第4季,經歷史上第一次的單季虧損(28億元新臺幣);原因是監視器庫存過多,加上上網本易PC產品戰線拉太廣。施崇棠當時接受本刊專訪時說:“我對不起股東!”
會議最后,大家要華碩高層如施崇棠與童子賢做出抉擇:一,把和碩再并回華碩,集合集團1800億新臺幣的凈值資源,再拚一場;二,華碩與和碩,從此切割的干干凈凈。
“整個集團氣氛,那時候都令人感到窒息。”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高級主管說。
關系定義不清,讓員工難以自我定位。08年后,華碩成為和碩100%持股的母公司。華碩可以跟和碩或其它供貨商下代工訂單。依照業務關系,和碩是供貨商,華碩是客戶,雙方各自需為自己的利益捍衛。 “聽起來很容易,可是今天Johnny(施崇棠)來跟程建中(和碩執行長)殺價時,他(程建中)是聽,還是不聽?”“不聽,好像是逆倫……,這個情結很難擺脫。”“聽了,難道要虧錢做生意?”一位內部高級主管說。
和碩被迫分攤華碩庫存
之后的“三三三計劃”則讓雙方矛盾情緒變得緊張。
2008年第一季,為了消化庫存虧損,華碩內部提出一個“三三三”計劃:三分之一的庫存虧損,由和碩吸收,三分之一由其它供貨商吸收,三分之一才由華碩自己吸收。但這與○八年華碩對外宣布的“三三三”計劃大相徑庭,當時,華碩雄心萬丈的宣示:將在三年內成為全球前五大品牌,再三年擠進全球前三大品牌。
華碩提出“三三三計劃”,華碩人認為是“共體時艱”、“大家是一起替母公司財報而努力。”和碩人則覺得:“母公司就是把過期便當(庫存)塞到我這邊。”“有本事怎么不拿去鴻海?”“如果要把兩邊利益和在一起,那干嘛分家?”
外界的人更不愿意在華碩集團分清楚界線前,輕易下單。索尼(Sony)、惠普(HP)擔心下單給和碩,等于讓和碩把獲利貢獻給品牌競爭者華碩。廣達與仁寶也有疑慮。“我們去接華碩的單,他們(和碩)又來跟我們搶單,”廣達副董事長梁次震說。
因此,高級主管們要求施崇棠等人,做出抉擇。最后,有了要雙方徹底分手的結論。童子賢則負責操刀找尋解決方案。原本市場盛傳,華碩把和碩股權直接賣給特定人如鴻海,其實在初期就被否決,從童子賢先前的發言可見:“和碩未來的新合伙人,要由和碩董事會決定!”和碩決心“離家”,但又不愿匆忙“嫁人”。
復制宏碁、緯創雙贏模式
2009年7月28日,燦坤把制造事業部門分割,新設立公司“燦星網通”,讓華碩找到了另一個解套可能。這是臺灣第一個“兄弟分割案”,在臺雖是首例,但在國外,早有美國電報電話公司(AT&T)成功分割為AT&T與七家地區性貝爾公司的先例。
華碩與和碩,決心斬斷曖昧不明的臍帶關系。對華碩與和碩而言,最好的假想是,他們能因此復制宏碁與緯創的成功模式,各自爭取到代工與品牌廠商的信任。今日宏碁已經穩坐全球第二大PC品牌地位。
最壞的狀況則與現在相差不遠。今年一到十月,華碩年營收衰退率達17.8%,和碩衰退幅度約6.8%,華碩今年每股盈余(EPS)估計僅3元,是2000年以來新低。相較之下,廣達與宏碁等大廠今年營收、獲利仍呈正成長。華碩的成長停滯,代工、品牌切割不清是關鍵。
其實市場擔心,分割出的和碩,沒有華碩品牌庇護,將失去競爭力,但,根據華碩第三季財報顯示,和碩已經貢獻近一半的獲利。兩兄弟的未來,誰強誰弱,尚難定論。
未來,兩家公司可不可以各自開花結果?觀察點,還是各自能否把附加價值凸顯。全球第六大筆記本電腦品牌華碩,如何在蘋果(Apple)的高超設計與宏碁的經營效率中,找出自己的定位?第三季獲利已經超過30億元的和碩,又要如何在鴻海的經濟規模與廣達的全球運籌特點中突圍?把這些點想清楚,華碩集團切下的這一刀,才可能帶來新生。
兄弟分割,讓市場評高下!
股票的兄弟分割,其實就是所謂的水平分割。簡單的說,如華碩把代工部門的和碩分割成新公司,和碩就要發行股份給原本華碩的股東做為對價。這樣,華碩與和碩就成為兄弟關系。原本華碩的股東,一下子擁有華碩、和碩兩家股票,總市值不變,只是一張一千元的股票概念,分成了兩張五百元股票。
過去臺股都是以母子分割,也就是垂直分割為主,如宏碁把緯創分割出來,然后由母公司宏碁持有緯創發行的股票。宏碁的股東等于是透過持有宏碁股票,間接去持有緯創股份。
兩種做法各有優缺點,兄弟分割方式,等于是會更直接讓市場去決定,華碩與和碩兩張股票的價值。缺點則是,股東不一定能接受,手上股票忽然有部分被換成和碩股票。母子分割方式,對股東而言,比較單純,但無法達到完全分割的精神。
進入論壇>>聲明:IT商業新聞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新聞咨詢:(010)68023640.推薦閱讀
惠普通過實施“惠普全面關懷”計劃提供特殊的服務和技術支持以及金融獎勵已經獲得了350多個Sun的客戶。現在,惠普將在新的合作伙伴幫助下增強這個計劃,向Sun的客戶提供惠普所說的“放心”。 12月17日消息,據國外媒>>>詳細閱讀
地址:http://m.sdlzkt.com/a/xie/20111230/1967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