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9年中芯國際(00981.HK)(下稱“中芯”)到底發生了什么?為什么會在今天走到“割地(賠股權)賠款(現金2億美元)”、董事長出局的境地?
也許大家都被中芯的表面所遮蔽:高速的水平擴張、連續虧損、持續遭受訴訟。 其實,在這背后另有坎坷隱情。
縱覽中芯9年來的發展、遭遇與動蕩,其實正是大陸半導體產業的一個縮影。雖然中芯國際已經通過“割地賠款”達成訴訟和解,而且張汝京也已離職,但大陸半導體產業的發展卻不會就此風平浪靜。
垂直、水平瘋狂擴張背后:
無奈的選擇
從IDM(即智能分銷管理系統)大廠德州儀器出來的張汝京,為何一開始就選擇代工模式?要知道,當年華虹NEC創立時就一直朝IDM模式延伸。
張汝京大概受了老上司臺積電董事長張忠謀的影響。他認為大陸走IDM模式很難,因為設計、產品、市場都不成熟,發展周期會很長。那時,大陸設計公司僅有80多家,沒有一家具有規模效應,而做代工,可比較容易獲得海外巨頭訂單。
市場似乎印證了這一判斷。華虹NEC IDM模式幾經波折,如今基本擱淺。只有士蘭微等小型公司,維持著這一局面。
但是,代工模式的訂單與技術移轉同步,幾乎等于“來料加工”,容易滋生依賴癥,失去主動創新的自主能力。
以存儲芯片代工為例。這一產品海外封鎖松,技術演進快,短期可提升制程水平,訓練員工。短短9年,它便演進到65納米。
不過,張汝京意識到不能單純生產晶圓,否則會受限制。中芯在封測、光罩(關鍵材料與設備)以及圖像傳感器方面的垂直整合,可謂是對大陸半導體代工業發展模式的創新。
中芯是全球為數不多的光罩提供商。這里有個故事。當年中芯有28個光罩好手,所以就想繞過苛刻的技術限制,打算自己來做。而美國政府雖口頭答應出口設備,但一直拖著不放,大約半年后,中芯在瑞典找到類似產品,美國于是無奈放行。
但垂直布局行動,很容易被中芯的水平擴張沖淡,尤其以上海、北京、天津、深圳、武漢、成都為基礎的“菱形布局”。
事實上,這不是純粹的產能擴張,而是地方資源整合。張汝京表示,比如成都有水資源、人才優勢,周圍擁有80多家設計企業,靠近客戶。而北京、天津將近100多家,深圳有100家左右。但9年內開出5座廠,也帶來了折舊壓力,分散了人才與管理資源。
消息人士表示,張汝京并非沒有反思水平擴張壓力。比如設立北京12英寸廠前他曾考慮很久。那時上海、天津廠賺錢,投資北京可能虧錢,但不投則沒有前途,最終還是上馬。
事實上,當深圳廠宣布后,許多地方如山東、黑龍江等地仍試圖拉攏中芯前去投資,但張汝京認為產能已足夠沒有答應。
牽手大唐:
痛苦中的長短利益博弈
中芯另一個尷尬是,9年來,投資者沒賺什么錢,包括上實在內的機構也是“兩袖清風”。
2000年落地時,中芯股東包括地方政府、臺灣地區人士、VC,還有高盛之類的投行。CBN獲得的資料顯示,第一輪,投資方注資11億美元,其中包括上實、北大青鳥及張江集團大約1.4億美元;第二輪,北大微電子香港上市公司曾少量注資。這讓中芯初期資金增至14億美元,加上4.5億美元貸款,它很快在上海建了三座廠。
但IPO(首次公開募股)后,中芯接連虧損,加上擴張過快,資金壓力較大。不過,由于現金流高,加上有工廠與設備抵押,還是有很多銀團“買賬”。
但2007年局面大變:中芯主業存儲芯片代工崩盤,之后放棄,導致現金流幾乎斷裂。這讓海外私募看到了嗜利機會。
CBN曾報道,至少有5家私募找過張汝京,希望拿下一半甚至全部股份,然后退市重整,重新IPO。曾有一陣,它們在海外不斷放風,說股權比例將在35%左右。
消息人士透露,張汝京不愿放給私募。它們短期雖能救助中芯,但長期會導致公司動蕩。半導體產業專家莫大康說,如果私募獲得多數股權,中芯將面臨“顏色”變更問題。
但私募出價很高,加上當時中芯股價攀升,海外股東一直游說。該人士說,如果答應,股東或能賺到短期的錢,但會搞垮產業。
中芯沒有放棄尋求政府支持。當時,CEC有意注資。但當接近敲定時,美國方面無理宣稱CEC與軍方有關,或在出口許可上設限,導致CEC出局。
之后華潤與大唐控股參與進來。華潤希望將中芯改名“上海華潤”,中芯不同意,轉而側重與大唐談。大唐在TD上游積淀深,屬潛在客戶,符合張汝京堅持的長期戰略合作規劃。上海方面也一直努力支持中芯。但本地企業如華虹、宏力自身需要整合,扭轉不利。加上大股東上實處于調整期,未能直接參與新注資。
與大唐的談判期拖了9個月,中芯股票從1港元多跌至0.4港元以下。這導致實際交易價過低,大唐以不到2億美元的代價獲得了中芯近17%的股份。據說中芯部分股東頗有怨言。
中芯雖未犧牲長期利益,但股權依然十分分散。
“割地賠款”和解協議
產業布局短期效應,戰略引資的長遠策略,無法掩飾中芯技術體質的孱弱,臺積電對它連續兩次興訟,不是偶然。
CBN曾收到過臺積電的起訴書。其中許多細節顯示出中芯的被動。盡管它采取了許多反擊措施,有效揭露了對手的商業謀略,但并未真正扭轉被動局面。
而最終“割地賠款”走向和解,卻是一出未能料到的結局。
消息人士透露,前年以來,為了證明自身清白,中芯曾每隔半年給臺積電方面一次材料,但臺積電在未公布中芯違背2005年和解協議具體細則時,突然興訟。
中芯認為自己被騙,就在美國反訴,稱當中芯高管仔細看合同時,發現對手已將它修改,其中所涉一條最后簽過以后曾改了兩次。CBN獲得部分審理記錄中,中芯控告的原由是對方法務長偽造文書。中芯某高層曾對CBN表示,證據確鑿,公司認為勝訴把握很大,但當陳述有利條件時,卻被法院阻撓。理由是以后再告,先打完現在的官司。事實上,敗訴后,如繼續反訴,至少要等到明年春天。上述高管認為,美國“政治氣氛”影響了加州的判決。
其實臺積電對中芯反訴并非毫無顧慮,它一直釋放和解意愿。正式和解前,高盛高華發布報告稱,張忠謀認為大陸訂單已占公司收入3%,希望和平解決訴訟。
至于張汝京離職,消息人士說,事實上,三個月前他就心灰意冷,萌生去意。
臺積電如今已一改過去口吻,稱張汝京為大陸半導體業立下汗馬功勞。消息人士透露,事實上,張忠謀至今依然非常欣賞老部下張汝京,一直希望他能為臺積電效力。CBN記者獲悉,10年前,當張汝京還在德儀時,現任臺積電代理CEO的曾繁誠甚至給他發過邀請。
張汝京也許將很難再次踏上半導體代工之路。幾天前,他對CBN透露,有望去做新能源。
進入論壇>>聲明:IT商業新聞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新聞咨詢:(010)68023640.推薦閱讀
Mozilla的主要收入來自于和Google及其它網站運營商的合作,Mozilla通過整合在Firefox中的第三方搜索等服務來獲得回扣,另一部分資金來源于組織和個人對Mozilla基金會的贊助。 Mozilla公布了其2008年以來的財務報表,>>>詳細閱讀
地址:http://m.sdlzkt.com/a/xie/20111230/1977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