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外離職
9年前,曾是張汝京的臺灣舞臺——世大集成電路同樣是被臺積電收購后,張汝京只身來到上海張江,另辟事業疆土。在上海張江園區內一片農田中奠基開建中國第一座八寸芯片廠,并在一年多時間內批量生產,為半導體業創造了一個奇跡。
隨著中芯版圖由上海擴及北京、天津、成都、武漢以至深圳,張汝京“內地半導體之父”的名號不逕而走。
從零開始,在不到十年時間內,中芯國際已成為內地規模最大、全球第三的芯片廠,在上海、北京、天津等地擁有四座八寸廠、三座12寸廠,并受托運營成都和武漢的12寸廠,2008年開工建設深圳八寸廠。中芯國際并在2004年實現香港和紐約上市。
除了上帝之外,中芯應是張汝京的全部人生。由他一手創立的中芯生活園區及中芯學校,經常可看到張汝京一慣的簡樸身影常穿梭在其中,關心員工的生活不言而喻。
張汝京離開中芯的第一天,與他交往10多年來的友人見到他后如此描述,“表面上看起來還好,但他自己都覺得很意外。”
這位張汝京的友人向媒體表示,這場官司打輸,把董事會惹火了,董事會迅雷不及掩耳地請張汝京下臺,連張汝京本人都感到意外。
該位友人還透露,張汝京目前尚無明確下一步的職業生涯規劃,但應該不會再重新創業,而以他在中國積累的社會關系,可以從事慈善工作。“如果他出來,我愿意跟他再一起工作。”這位也是前中芯員工給張汝京這樣的承諾。
而面對外面風風雨雨的批評,另一位前中芯員工如此形容張汝京——一位很甜美,很忠實的弟兄."我們不在他的位置上,又如何能批評他呢?"。
管理能力受質疑
始終無法交出一張漂亮成績單,也是埋下張汝京下臺的另一原因。
“自己覺得他應該下臺,讓我個人損失慘重。”一位中芯國際的股東說。
中芯不斷地擴張,使得中芯的折舊及財務費用居高不下,而半導體的高端市場大部分被臺積電和聯電兩大代工廠商及英特爾等集成器件生產商所把持,再加上半導體行業所固有的周期波動,中芯的業績差強人意。在過去17個季度里,便有16個季度是虧損。
外界也猜測,未來中芯國際欲與其他對手整合以擴大經營規模,或引進策略投資人,張汝京的反對可能是最大的障礙。
但張汝京離開后,中芯股價是否會脫離谷底而翻身還是一個問號?
兩張恩怨
全球半導體之父——臺積電董事長張忠謀與中國半導體之父張汝京數度交手。業內曾評論或是傳說的“兩張”個人恩怨,還是臺積電出于商業競爭目的。
張汝京一直將全球芯片代工業老大臺積電作為追趕目標,在中芯的產能擴張及技術研發上投入相當大的精力,亦取得了相當大的進步。但畢竟起步較晚,中芯國際與臺積電在技術上仍存明顯的差距。
盡管中芯業績盡管不佳,但在中國政府大力扶持以及巨大的中國市場需求下,仍是競爭對手的覬覦目標。
從中芯國際投產后,張汝京與張忠謀領導的臺積電訴訟一直不斷。在2002年,臺積電曾向臺灣當地法院訴訟,2004年臺積電在美國發起一系列訴訟,后達成和解。而近年來臺積電仍堅持在美國提起訴訟,主要緣由都是臺積電認為中芯國際在吸引臺積電員工跳槽的時候,帶走了臺積電的商業秘密。
訴訟案終于落幕,中芯國際與臺積電達成和解協議。中芯國際將向臺積電支付合共2億美元,并將約8%的股份拱手相讓,這兩家公司或可握手言合了。
進入論壇>>聲明:IT商業新聞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新聞咨詢:(010)68023640.推薦閱讀
應用材料公司表示,本次裁員約占其全球員工總數的10%至12%,并將由此為該公司節省4.5億美元的費用。除此之外,在10月25日結束的2009財年內,該公司已經通過其他方式壓縮了4.6億美元的成本。 北京時間11月12日上午消息>>>詳細閱讀
地址:http://m.sdlzkt.com/a/xie/20111230/1982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