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1日消息,路透社發表分析文章指出,蘋果公司的市值目前沖上1800億美元,使之有機會挑戰微軟在科技業市值(2500億美元)霸主的地位。
蘋果增長速度優于微軟
微軟目前是全球最有價值的科技企業,其市值高達2500億美元。全世界的電腦中,每10臺就有9臺是在使用微軟Windows系統。
若有人想要把微軟從市值王座上給“請”下來,勢必得費盡九牛二虎之力。不過很多分析師及投資人表示,蘋果目前手中現金充裕、產品利潤豐厚、iPhone及Mac個人電腦等產品炒作題材不斷,傳言將于明年推出的平板電腦更令市場寄予高度期待。
“蘋果營收增長的速度持續超越同業,產品又具有撼動市場的革新發明,軟件產品令人愛不釋手,從而帶動用戶重復消費。”HighMark Capital Management投資經理David Dillon表示,該公司同時擁有蘋果及微軟的股票。
他指出,微軟比較像是價值型個股,“Windows 7操作系統推出后將迎來強勁的產品循環。”
蘋果的營收雖然不及微軟,但其增長勢頭更為強勁。蘋果自2005年以來年度營收增長超過一倍,達到365億美元,每股獲利更是增速超過三倍達到6.29美元。而與此同期,微軟營收增長47%達到584億美元,每股獲利增長45%達到1.62美元。
Weitz Funds分析師Barton Hooper指出,微軟具有“溫和成長題材”,財務實力雄厚。Weitz Funds持有微軟股票,沒有持股蘋果。
“微軟的增長速度的確比蘋果慢了許多。”Hooper說道,但他稱微軟仍舊有強大的增長動力來源,如企業和個人電腦汰換潮以及服務器和其他業務等。
以目前獲利預估值來看,蘋果目前市盈率約為24倍,與谷歌處于同一水準;谷歌的市值正逼近蘋果水準,也被視為可能向微軟發起挑戰的對手之一。微軟目前的市盈率約16倍。
十年河東 十年河西
蘋果最新公布的第三季度財報遠遠超越華爾街預期,帶動其股價創下208.71美元的歷史新高。
盡管該公司股價近期隨著大盤全面拉回而修正,但多位分析師將蘋果的目標價設定在280美元,若達到該價位,則該公司市值將達到2500億美元。
微軟上月公布第三季度財報后,多位分析師也將微軟的目標股價上調至36美元,也就是說公司市值可望沖上3200億美元。
對于目前的微軟而言,蘋果猶如“芒刺在背”,但十年前的景況卻大不相同。
兩家公司都是在1970年代個人電腦產業發展初期嶄露頭角。但到了1990年代末期,蘋果面臨財政赤字、管理階層更迭頻繁,并曾進行裁員,當蘋果還在改良其操作系統之際,微軟已經取得產業領導地位,聲勢如日中天。
之后雙方在歷經數年的糾纏之后,微軟于1997年向蘋果投資1.50億美元,這讓部份堅定支持蘋果的人士大為光火,但此舉讓蘋果股價飆漲超過30%。
根據金融時報編制的年度排行榜數據,1998年底時,微軟市值已居于全球之冠,達到約2700億美元。蘋果當時連排行榜都上不了,市值僅約50億美元。
但在喬布斯(Steve Jobs)重掌大權之后,蘋果便開始“發力轉運”。該公司切入消費電子及娛樂市場,在iPod、iTunes以及iPhone等產品上獲得驚人的成就,讓蘋果搖身變為引領科技業潮流的指標。
Victory Large Cap Growth Fund投資人Erick Maronak表示,若蘋果市值在未來兩年超越微軟,不會讓他感到意外,而他也相當欣賞蘋果的成長前景。
“該公司仍可繼續成長、進而超越同業的最大原因,在于旗下業務持續擴張……該公司推出平板電腦之日,也將是獲利大增的時刻。”Maronak表示,他所掌管的基金擁有微軟及蘋果股票。
過去10年來,蘋果股東獲得了豐厚的回報,其股價漲幅接近900%。在同一時期,微軟股價下跌約35%。
目前很多投資人及分析師一再指出,蘋果賺取現金的能力強大,可能甚至超越其創新的能力,而這也是該公司估值偏高的原因之一。
蘋果第三季度的現金流入達31億美元,手中握有的現金及可流通有價證券價值高達340億美元,沒有一分一毫負債,這相當于每股隱含了37美元的現金。
Sanford Bernstein分析師Toni Sacconaghi表示,利率偏低加上對于海外現金收益稅務決策采取保守作為,“已然使得蘋果與同業相較的獲利實力遭到低估。”
“從現金流的基礎來看,我們認為蘋果股價估值仍頗具吸引力,而未來獲利預估可能持續調高。”Sacconaghi說道。
進入論壇>>聲明:IT商業新聞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新聞咨詢:(010)68023640.推薦閱讀
歐盟委員會的主要擔心來自于Sun旗下的MySQL數據庫及甲骨文的數據庫產品在當前市場上的領導地位。而甲骨文的數據庫則在整個市場的銷售中一直處于領先地位。 11月10日消息,據路透社報道,歐盟委員會本周二正式表示,將>>>詳細閱讀
地址:http://m.sdlzkt.com/a/xie/20111230/1982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