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購IBM之后,為了學習如何運營一家國際化的大公司,楊元慶在聯想集團董事長的位置上經歷了五年磨練。
楊元慶發現,并購IBM的PC業務的新聯想,是一家到處充滿沖突與矛盾的公司。 中國的聯想員工有鮮明的東方思維與聯想特色,原來的IBM員工有鮮明的西方思維與IBM特色,聯想文化與IBM文化都是一種很強勢的文化。激烈的沖突困擾著楊元慶,也束縛著公司的發展。
沖突蘊藏在瑣碎的日常工作細節中,楊元慶舉了一個例子。開會的時候,中國員工習慣不發言,除非領導點名。不發言并不代表同意會議的決定,喜歡下來了再“拉抽屜”。外國人則不同,喜歡主動發言,會上不說,就等同默認會議的結果。開會的時候沒有上下級關系,與會者一律平等。剛開始的時候大家都不了解對方,產生了許多矛盾與沖突。
東方還是西方?楊元慶的選擇標準是看哪種方式有效率,能讓公司贏得對手。楊元慶最終選擇了西方文化。他最后要求所有員工:開會的時候發言趕緊,過了這個村就沒有這個店,一旦形成決議,那就是所有人的意見,下來了再“拉抽屜”將被視為無效。
兩種文明的區別都體現在這些瑣碎的沖突里,消除沖突是一項艱難、繁瑣、浩大的工程。魔鬼藏在細節中,只有完成這些細節的改造,才能將聯想改造成一家國際化的聯想,聯想這艘國際化巨艦才能順利航行。楊元慶,目前這項工程已經完成。
國際化三階段
《21世紀》:收購IBM的PC業務之后,聯想國際化分為哪幾個階段,每個階段任務是什么?
楊元慶:第一個從聯想收購IBM的PC始,至第一任CEO沃德離職止,時間不到一年。這階段的任務是穩定,穩定公司團隊,穩定業績,穩定市場份額,穩定品牌影響,穩定客戶。沃德來自IBM,與原IBM的客戶熟悉,有利于穩定客戶。
僅僅穩定不能達到聯想并購的目標。要完成并購的目標,必須要建立統一的組織,包括公司架構,決策流程,產品研發流程。這一階段2005年至今年初,期內由阿梅里奧任CEO。阿梅里奧來自戴爾,有很強的組織與決策能力。
第三個階段已經開始,標志就是今年年初,我重新回來做CEO。在這個階段,聯想要明確愿景,明確戰略方向,更重要的是執行能力。
《21世紀》:每個階段的難點是什么?
楊元慶:第一階段就像打一場大的遭遇戰。中國同事遭遇海外市場,一抹黑,國外同事遭遇中國企業,也是一抹黑。
并購剛完成,很多高管跟我說:是不是學習日本的公司,將所有高管更換為本土職員。
大家開始相互試探,試著了解。聯想首先要讓公司所有員工明確一個事情,即并購IBM的PC業務,買的是他的品牌、他的客戶群、他的業務,他的研發能力,這些東西守不住,等于錢白花了。所以留住原來的員工,十分重要。明白了這個理念,國外同事就不擔心被裁了。
第二階段的難點是讓大家建立信任。兩支團隊統一組織,誰做什么,誰不做什么,在什么樣的位置放什么樣的人。這挑戰很大,如果彼此不能建立信任,就會產生摩擦。事實也是如此,摩擦常常產生。
《21世紀》:怎么解決這些摩擦,防止爭位子的情況?
楊元慶:最重要的是領導人要有胸懷,做到公正、公平、公開。其次,平衡很重要,讓所有人認為,這樣的安排是合理公平的。再次,我盡量讓中國同事有所妥協。最后,就是通過研討會的形式,大家開誠布公,實話實說,把擔心、不滿的事情講出來。
通過這種方式,讓大家建立信任。坦率地說,這個問題是在我接手之后才有根本性的解決。
《21世紀》:根本性的解決的標志是什么,是不是沖突與摩擦完全沒有了?
楊元慶:不是完全沒有沖突,是大家思考問題邏輯方式發生了變化。現在公司再也不會有人認為,CEO是中國人,就對中國人更信任一些,是為了中國人的利益。CEO是美國人,就對美國人更信任一些,是為了美國人的利益。
現在大家說的是這個人是否勝任這個崗位,業績如何,個人潛力如何。
沖突與包容
《21世紀》:如何解決東西方的文化沖突,聯想與IBM的文化?
楊元慶:我不認為東西方文化有沖突,東西方文化要互相學習、借鑒。企業存在問題的根源不在于文化的區別,而在于企業里的個人,在于企業本身。
《21世紀》:東方文化與西方文化有鮮明的特色,這會導致人的思維方式,行為方式上的區別。
楊元慶:特色與區別是存在的。比如西方文化更重契約,對事的東西多,對人的東西少,東方文化更重情感與關系,對人的東西多,避免直接對事。文化背景有差異,造成了東方企業和西方企業的文化有著天壤之別。
一個國際性的企業,就是要包容不同的文化,取長補短,與國際接軌。只有這樣,才能夠使員工,無論是東方人,還是西方人,都覺得有生存的空間,感覺可以適應的環境,可以減少不同文化間的摩擦。我們處理的方式是互相學習,互相取長補短,實現文化上的融合。
《21世紀》:還是有取舍,如何融合?
楊元慶:美國企業、美國員工也有人情的東西,不是絕對沒有人情味,東方的或是中國的員工也不是絕對地唯老板是從,也需要對事。聯想文化融合的過程中,工作中注重對事,生活中注重對人,讓生活中的情感的東西去緩和工作中的瑣碎的沖突。
在聯想的結果是,不同文明間的沖突消解了,取而代之的是不同文明間的相互欣賞、相互尊重。
《21世紀》:兩家公司的文化也完全不同,比如聯想強調效率、強調進攻,IBM強調創新,強調防守,如何消解沖突,達到融合?
楊元慶:這兩家公司有不同的文化,關鍵是他們的業務性質不同,它的歷史背景不同。IBM是個人電腦的鼻祖,從企業客戶開始的。IBM一直都沿著這條線去發展,不斷滿足企業客戶對信息化的需求,從提供硬件,到軟件,到服務的解決方案。
聯想開始就是做計算機銷售、制造、硬件,擅長的是大規模的制造與銷售,面對的是競爭高度激烈的市場。
IBM是圍著客戶轉的文化,聯想是圍著產品轉的文化。聯想低利潤,需要更加強調效率,IBM可能更加強調創新。
《21世紀》:兩者如何融合?
楊元慶:當然是聯想賣什么,就選擇什么樣的企業文化來。這是必須要明確的。聯想現在是大規模制造、銷售PC的企業,所以現在強調速度、強調效率,強調說到做到、紀律性。我們還特別強調主人翁意識。
根在中國
《21世紀》:是不是老聯想的文化會多一點,IBM的文化會少一點?
楊元慶:不能這樣說。我們要強調的是一種“贏”的文化,取長補短,取其精華、棄其糟粕。
《21世紀》:是不是兩種文化在現在聯想的文化中一樣重要?
楊元慶:一個企業,一定有自己的根,七拼八湊成不了一個企業。兩種管理模式、兩種文化拼在一起只會形成分裂,而不是融合。
《21世紀》:不是“1+1”的模式?
楊元慶:同等分量肯定是行不通的。一個企業一定要想明白,企業的根是什么,企業的魂是什么?聯想是起源于中國的公司,有很多業已形成的東西,我們的根,我們的魂在中國。這是聯想一定要堅持的事情。
《21世紀》:所謂的中國根,中國魂,如何落實到具體運營當中?
楊元慶:比如產品開發的理念、流程、哲學,是看重效率、速度,還是理念、創新。然后是業務模式,怎么樣去組織業務,前端怎么組織,后端怎么組織,業務流程怎么樣,成本結構、考核激勵如何確定。再有就是管理智慧、企業文化,堅持什么,放棄什么。
上述這三個方面,都必須形成一套打法,有根,有魂。就像下圍棋,不占住一個角,就沒法依托這個角擴展,這個角,就是根。
《21世紀》:就像日本當年的東芝、索尼,其成功不是向美國企業學習,而是日本企業有自己的文化或根,并把他們帶到美國?
楊元慶:就是這樣。但不能固步自封,日本企業從來沒有說過,我只有日本企業的文化,一點都不能改。我們也不能講我們只有中國的文化,一點都不能變,一點都不學習。一個國際化的公司,它一定是國際化的文化,取長補短。
《21世紀》:是不是說,一個成功的國際化公司,產品的成功國際化只是結果之一,這個結果與商業模式、管理智慧、企業文化的國際化相關?
楊元慶:或者說國際化包括幾個層面。最簡單的是產品的輸出。再后是業務模式的輸出,比如聯想在海外復制交易型業務模式,這個模式包括許多方面,比如組織、流程、運作的方式、成本、結構。然后是企業管理與文化的輸出。
我覺得未來,管理與文化的輸出會是越來越重要的東西,技術創新也會成為中國企業努力的方向。
過去30年來,或者是過去100多年來,商業文明的流動遵循的是“西風東漸”的路徑,西方向東方輸出商業智慧。隨著中國經濟的成功,中國企業的成功,商業智慧,商業思想將出現逆向流動。中國有了這樣的基礎,中國的一些企業也做了這樣的準備。
《21世紀》:會不會有創新與技術的輸出呢?
楊元慶:這將是商業智慧、企業文化之后的事情,中國會有那么一天,讓技術的創新出現流動逆向。
進入論壇>>聲明:IT商業新聞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新聞咨詢:(010)68023640.推薦閱讀
王文京還受邀赴紐約理工大學曼哈頓校區并發表了題為“HeadingtoWorld-classSoftwareVendor”的演講。他表示,用友的發展目標是世界級軟件企業,要與德國的SAP和美國的甲骨文齊肩成為世界管理軟件的前三強。 近日,用>>>詳細閱讀
地址:http://m.sdlzkt.com/a/xie/20111230/1983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