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令Windows 7“成為微軟最成功操作系統”的理由,與令它遭遇滑鐵盧的理由之間有什么沖突呢?
Windows 7問世了!秂Week》列出Windows 7有望成為微軟最成功操作系統的10大理由,包括:Windows 7有望受到企業用戶認可,蘋果操作系統市場份額增速放緩,微軟可利用在線服務優勢,對谷歌Chrome OS操作系統先發制人,Windows 7將獲得PC廠商的大力支持,Windows XP將正式退役,用戶將忘記Vista,Windows Mobile 7將旗開得勝,微軟通過市場推廣手段壓制蘋果,微軟整體企業形象有所提高。
這些都是可能的。但為了讓讀者更全面地看待問題,我們有必要平衡輿論,從另一面考慮可能性:Windows 7會不會遭遇滑鐵盧?
說實在的,我們看不出這些令Windows 7“成為微軟最成功操作系統”的理由,與令它遭遇滑鐵盧的理由之間有什么沖突。也就是說,即使這些理由都成立,也不能保證Windows 7遭遇滑鐵盧這件事不發生!秂Week》列舉的10大理由,漏算了一件事:安全。
《eWeek》的理由也許對個人和企業用戶管用,但對政府來說,很可能是不起作用的。
想一想吧,對巴西、印度、南非、俄羅斯以及韓國政府,會因為《eWeek》列舉的那些理由,而使政府轉向支持Windows 7成功嗎?歐盟為什么堅持向微軟討要Windows源代碼?甚至美國國會的2009財政年度國防授權法提案中,都呼吁軍事機構考慮在有人或無人操作的航空設備中使用開源軟件。美國眾議院軍事委員會的報告稱,“委員會關注費用的上升和減少信息系統軟件開發中安全相關問題”……說到底,還是對微軟不放心。
特別值得注意的是,Windows更新換代,在歷史上曾被作為告別微軟的契機。例如法國國家憲兵總隊在2006年微軟發布Windows Vista之后,借機開始逐步淘汰Windows系統,預計在2015年之前,對整個警察系統的9萬個工作站全部部署Ubuntu。德國外交部將它的11000臺電腦全部換成GNU/Linux和其它開源軟件。微軟在自己的體系內,自己告別自己,作技術和市場上的種種創新,是他自己的事;而如果是別人告別微軟,就不會是基于技術和市場這個層面的原因,而在于不認同微軟的體系本身。
如果說,巴西、印度、南非、俄羅斯、韓國等新興國家對微軟有戒心,存在文化因素;那么美國、法國、德國等國官方部門對微軟的戒心,則更加說明問題。
“信息系統軟件開發中安全相關問題”,從根子上來說,是由微軟堅持封閉體系,拒絕開放路線,拒絕將源代碼全部開放帶來的問題。各國政府愛開源,就象企鵝愛大海。這是由開放與安全的先天內在的聯系決定的。沒有人會心甘情愿把自己的命運,交給系統中不可知、不可控的部分,哪怕那里確實沒有藏著什么,掖著什么,諸如“后門”之類。開放源代碼可能在技術和市場上有種種不完善,但在完全透明這一點上,是讓人有根子上的安全感的。對于微軟來說,一切皆可變,如技術、市場,但堅持不完全開放源代碼這一點,涉及信念和路線,是不可變的。這是一把雙刃劍,既可以保護微軟的核心利益,也可能傷害微軟的核心利益。站在第三方立場上看,確實為微軟捏著一把汗。這不是企業認賬、個人用戶認賬就可以掩蓋的問題。
在互聯網開放浪潮的沖擊下,微軟靠什么挽回頹勢?技術創新和市場創新,是微軟本色所在;但技術創新與市場創新,相對來說只是戰術上的變化。與谷歌、IBM的技術創新和市場創新來比,頂多是個平手。決定長遠勝負的戰略意義上的問題在于:微軟是固守IT封閉路線,還是轉向互聯網開放路線?世界正在變化,微軟堅持自己的信仰不會改變。無論蓋茨在與不在。
《eWeek》說“對谷歌Chrome OS操作系統先發制人”是很可笑的,因為開放與封閉之爭,爭在基本面,并不在一日之短長。《eWeek》從頭到尾不提Linux,是一種選擇性遺忘。就好比對股民只說了一只股票上升的理由,而隱瞞了下跌的因素。
我們不否認從戰術層面看,Windows 7有許多技術上的優點,微軟的商業會取得一定的戰術上的成功,但我們發現了在媒體一面倒的片面溢美之辭背后,存在著“皇帝的新裝”:微軟由于戰略上的封閉,始終頭上懸著安全這把達摩克利斯利劍,不排除哪天把自己導向滑鐵盧的可能。
安全隱痛
實際上,就在Win7上市不到一周,就有報道,已有數百名購買“學生特價下載版”(Windows 7 Student Offer)的用戶,出現不能安裝的問題。微軟已經證實此事,并表示將全額退費。對于下載軟件來說,這點瑕疵并無大礙。在安裝這個環節之前,人們真正擔心的是這款全新操作系統的安全問題。
據國外媒體報道,多名安全專家近日表示,雖然微軟Windows 7的默認用戶賬號控制(UAC)設置可能會受到企業IT部門的歡迎,但該設置仍有可能使消費者遭受各類惡意軟件的攻擊。英國知名安全公司Sophos上月在一份安全報告寫道:“Windows 7默認UAC存在的另一個安全隱患是,惡意軟件可繞過UAC,并把自己假扮成可信賴應用程序,然后再在用戶機器中自動運行。事實上,此前已經有一些惡意軟件通過這種方式來向用戶發起攻擊。”
安全公司趨勢科技高級反病毒研究員戴維·桑喬(David Sancho)指出,Windows 7默認UAC減少對用戶改變設置的提醒頻度后,雖然給用戶帶來了更佳體驗,但卻降低了用戶機器安全保護程度。
然而,相比于微軟的“秘密后門”,UAC可能為用戶帶來的安全顧慮還只能算作小事一樁。其實,在微軟的幾代操作系統中,人們對微軟是否在它的操作系統Windows中開有“后門”一直持懷疑態度。
在Windows XP系統中文版之中,人們就曾發現了對用戶不安全的程序。當時,有消息稱,一位美國科學家稱微軟公司在它的Windows軟件中加上秘密“后門”,以便美國國家安全局(NSA) 可以隨意進入用戶的操作系統并偷看用戶的敏感電腦資料。微軟也承認Vista的研發得到了上述秘密組織的大力幫助。NSA表示,它幫助微軟開發了新版操作系統的安全保護功能。此后,微軟一直表白自己不在操作系統中開發“后門”程序,但它并沒有回答,在其系統中是否加入了美國國家安全局(NSA)或其它第三方要求加入或幫助開發的東西?它是否專門針對中國市場?
并且,有消息稱,中國政府曾要求,微軟也同意讓中國政府派人到西雅圖的總部看Windows的源代碼,但只能看95%。那余下的5%中掩蓋了什么秘密?
迄今為止,這些答案無從尋找。但這也增加了消費者的擔憂,如果微軟系統中的“秘密后門”屬實,那么不論Win7的功能多么完美,它在前提上就為消費者埋下了一枚定時炸彈。對于普通的用戶來說,系統被人操控,隨時被讀取數據,失去的或許是幾封情書或艷照。而如果是銀行呢,機密數據盜取和現金轉賬也許就發生在幾秒之間……
如果說這些僅僅是假設的話,那今年不少用戶遭遇的黑屏現象該作何理解?比每小時黑屏一次更讓人震驚的是,此次微軟的黑屏計劃中,人們看到,只要使用了微軟的軟件,不管是正版還是盜版,微軟都可以在用戶毫不知情的情形下,侵入電腦系統之內,今天它可以以防范和提醒你使用盜版名義,明天可以不用打任何招呼,來盜取你電腦上各種個人隱私、商業秘密和國家秘密。
封閉之刺
在這些隱患的背后,其實用戶已經無法掌握安全的主動權,甚至無法自主掌控自己的電腦,這在很大程度上源于微軟的封閉策略,它在自己的標準中建造王國。
單就系統這一方面來看,微軟對開源系統Linux的敵意從沒減退。它希望的是,繼續營造在系統的公路上賺取超額利潤。然而,實際情況是,系統的高額利潤時代即將遠去。多個國家和組織都在積極研發開源系統。中國、日本和韓國政府也宣布聯手開發可以替代微軟Windows操作系統的開放源代碼Linux系統。
就在Windows 7發布之際,自由軟件基金會在波士頓舉行了一場游行,鼓勵企業從微軟Windows出走至開放的選擇。除了公開游行外,該基金會也發信給財富500強公司的CEO,警告他們Windows會危害企業的隱私、安全與自由。雖然此次游行與信件都是以Windows 7為主,但基金會執行總監Peter Brown表示,抗議的重點還是以微軟作法為主,而非只是放在Windows 7。
在開源已經成為趨勢的今天,微軟或許應該看到對系統的封閉,已經無法讓企業繼續輝煌。如果它不再改變封閉的策略,將最終淪為開放時代的發電廠,成為平均利潤的奴隸。
不少人正在設想,微軟的操作系統會有免費的一天嗎?或許那時每一臺PC上都將貼上Microsoft的標簽,運行著微軟不同的收費應用軟件和服務,而微軟的高管們再也不會遭到開源人士的反對,不會受到“反壟斷”的調查,甚至還將走向一個更廣闊的時代。
壟斷爭議
然而,實際情況是,正是壟斷讓用戶束手無策,也讓微軟的路越來越窄。經常出現在反壟斷被告席上的微軟,已經無奈地形成了濫用壟斷的形象。這種形象,給Win7的未來,蒙上了一層陰影。
多年來,微軟在標準、技術、產品等方面形成的壟斷,讓用戶在使用系統和軟件上別無選擇。比如,在文檔格式上存在技術壟斷,導致用戶不能正常備份郵件至其它軟件中打開;瀏覽器和媒體播放器的產品壟斷也侵犯了消費者的利益。公司層面上的捆綁銷售、霸王政策也層出不窮。微軟的做法不僅損害了消費者自由選擇的權利,也在很大程度上壓制了競爭,剝奪了消費者享受競爭帶來的產品升級便利。微軟的壟斷已經在多個國家遭遇制裁和抵抗,隨著我國《反壟斷法》的出臺,微軟的壟斷或將面臨新的困境。
另外,隨著Win7的面世,微軟宣布,將停止對XP系統的服務升級,那XP的用戶該怎么辦?這與強制何異?這會不會強化用戶對于微軟壟斷的態度而導致新一輪的抵抗?
安全隱患、封閉、壟斷等種種因素或許預示不了Win7的前途,并且也不至于導致微軟這個偉大的技術公司全軍覆沒。但它們的存在,猶如阿喀琉斯之踵,或許將最終導致微軟的滑鐵盧。
Windows之外
雪豹(Snow Leopard)
Mac OS X v10.6“Snow Leopard”(雪豹)是2009年8月28日蘋果通過零售店和蘋果授權經銷商發售的只針對英特爾(博客)處理器的蘋果電腦。其主要改進有三方面,首先是各種設置軟件的升級,更炫、更方便;其次是通過64位軟件和其它技術提升了軟件的執行效率,更加流暢;最后是辦公性能提升,它能運行Microsoft Office和Windows應用程序,幾乎能從任何電腦連接到任何網絡并共享文件。
蘋果公司稱“Snow Leopard構筑于我們迄今最成功的操作系統基礎之上,而且我們十分高興能夠比預期提前向用戶推出”,“只需29美元(248元),Leopard用戶即可順利升級到世界上最先進的操作系統和唯一內置支持Exchange的系統。”
不可否認,雪豹趕在Windows 7之前發布,無疑是蘋果來搶微軟的風頭,而且以軟件升級的低價策略來動搖Windows用戶的忠誠度。因為這已經成為了一個慣例,每當微軟發布新的操作系統之時,蘋果的Mac電腦總是會銷量大增。目前,蘋果的市場份額已經接近了兩位數。
Chrome OS
谷歌研發的基于Linux、應用于上網本的新一代操作系統,該系統免費開源,擁有快速、簡潔和安全三大特點,預計于2009年底正式發布,2010年下半年投放市場。谷歌公司宣稱,谷歌操作系統將實現秒級別開關機,上網啟動將瞬間實現,網絡漫游也將得心應手;谷歌將重新設計操作系統底層安全架構,以避免用戶受到木馬、病毒和惡意網站的侵擾,并采用最新的沙盒防護技術;界面將力求簡潔明快,一切都為了用戶真正需求而設計。
谷歌Chrome操作系統是谷歌云計算的重要平臺之一,將幫助用戶在弱客戶端的情況下,完成各種網絡應用和計算服務。谷歌設計Chrome OS意圖將用戶的所有計算服務實現在云端,讓用戶隨時隨地享受到網絡帶來的便利和快捷。
目前英特爾公司已宣布加入Chrome操作系統聯盟,正在和谷歌一起研發該系統;PC廠商包括戴爾、蘋果、聯想、惠普等紛紛與谷歌達成合作意向,未來將在上網本中應用該系統;互聯網業界普遍看好谷歌進軍操作系統領域,期望谷歌的行動能打破長期以來微軟對操作系統市場的壟斷和霸權。
Ubuntu
Ubuntu作為開源操作系統,自從2004年發布第一個版本4.10以來,就保持了每半年一次的新產品發布周期。針對Windows的病毒,Linux可以做到“免疫”。頻繁的更新可以有效切斷安全隱患。“即使你自己的用戶系統出現問題,也不會影響底層的根系統,用戶可以重新建立新的用戶系統而不至于整個軟件系統崩潰。”
Ubuntu內置了火狐瀏覽器,新版本上的應用軟件更加豐富。開源精神吸引著越來越多“Ubuntu迷”。Canonical運營著Ubuntu社區及一家提供Ubuntu技術咨詢、定制開發、培訓的商業公司。在全球,Ubuntu有170個以上叫“網上協作”的開發模式小組,并且還在以每月超過1500人的加入速度擴張。Ubuntu的開發形式和環境,決定了自由軟件和其他版權銷售操作系統的本質不同——來自各地的高手在開源社區里面協同工作,開發新的版本和應用。
幾年間,Ubuntu社區快速成長,全球1000萬用戶在使用Ubuntu桌面端操作系統,而至少100萬臺服務器用的是Ubuntu的操作系統;萜、戴爾、東芝、宏都有基于Ubuntu操作系統的終端。在上網本市場,除了惠普、東芝,據悉,戴爾公司三分之一的上網本都運行著Ubuntu操作系統。
長期以來,Linux操作系統在服務器市場始終是微軟Windows最重要的競爭對手,但在PC和筆記本電腦領域卻不及微軟的一個零頭,但上網本的出現給了Linux一個千載難逢的發展機會。由于微軟對上網本的前景判斷失誤,Windows Vista又無法在硬件配置較低的上網本上運行,導致Linux一度占據了90%以上的上網本市場。
微軟告別微軟
一直以來,技術和市場創新是微軟的本色和支撐點。
世界正在變化,昔日的古典IT代表靠什么挽回頹勢?文/ 姜奇平(博客) 馬薈
2009年10月23日下午,往常清凈而神秘的北京798尤倫斯藝術區熙熙攘攘起來。對于微軟來說,Windows 7確實已經稱得上是一件打磨多時的藝術品,它的亮相宣示著中國市場終于正式進入Windows 7時代——一個在微軟看來,如同“798”工廠一樣在技藝(ART)上充滿先鋒意識與激進個性的視窗時代。
Windows 7里顯示出的創新技術一出場就艷驚四座,多點觸控、全新的操作體驗炫酷至極。工程師打扮的微軟大中華區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梁念堅出現在臺上,現場響起的掌聲和尖叫,持續于他的整個演講期間。梁念堅甚至一改往日的低調,身體隨著音樂的節奏在臺上搖擺起來。“我們沒有改變我們的文化,我們只是表現我們應有的一面”。
“3000位微軟工程師,50000家合作伙伴和800萬消費者共同鑄就了Windows 7。”微軟CEO史蒂夫·鮑爾默(Steve Ballmer)在Windows 7的紐約發布現場上說。
無論對于微軟公司和梁念堅本人來說,這一天都意義非凡。
梁念堅上任近一年,迎來了微軟最重大的一次產品發布。“老實說昨天我睡得不多,看到鮑爾默在紐約的Windows 7慶祝Party感到很激動。我們準備了很長時間,現在有點累,但是我覺得很驕傲,為了我們中國優秀的員工可以參與偉大的項目。”發布會過后,梁念堅還是很激動,但是笑容里有些疲憊。
無論如何,Windows 7是一個產品,更是一個標志。正值微軟新財年,在千呼萬喚中推出醞釀多時的Windows 7,既是對微軟公司業務的有力推動,也意味著微軟新一版視窗對整個IT生態系統的影響已經正式啟動。在企業用戶和消費者對Vista感到失望之后,鮑爾默也指望著Windows 7能夠恢復投資人信心。
在周圍環境不斷變化的情況下,微軟怎樣面對未來?
視窗突擊
微軟兼有著保守與激進、傳統與創新、信仰追求與經濟籌劃的特點,這種氣質介于蘋果和IBM之間。微軟也是個“創始人文化”味道濃厚的技術公司,自從其精神領袖比爾·蓋茨于去年6月淡出之后,微軟在后蓋茨時代,嘗試著安穩度過“創始人缺失”時期。
或許,Windows 7將重新塑造微軟的文化和技術創新的基因。Windows 7的發布或將是技術巨人走出蓋茨的影子,走向成熟、徹底邁向嶄新自我的機會。
同樣的問題,也擺在了梁念堅面前。
中國市場的重要性在微軟公司戰略中毋庸置疑。“目前微軟(中國)即將進入一個更加良性的發展階段,如何讓微軟更好的融入市場獲得更加穩健的發展并取得突破,這是我下一步要考慮的問題。”梁念堅表示。
“我覺得我們公司在中國的機會非常多,我們要一步一步來做。根據預測,2011年左右中國就會成為全世界最大的PC市場、最大移動通信市場,擁有最多用移動搜索、最多寬帶的用戶。這也正符合我們三屏加一云的戰略:手機、PC加電視。所以Mike Nash(微軟負責Windows平臺策略的全球副總裁)花了很多的時間來配合我。”
截至今年6月30日,微軟2009年第四財季財報顯示,微軟凈利潤和營收分別同比下降了29%和17%。投行Broadpoint AmTech的分析師Yun Kim甚至說:“市場的信心已經被擊碎。”在第四財季中,微軟所有的業務分公司的業績都出現了不同程度的下滑。Windows集團的營收只有31億美元,同比減少了29%。
Windows從1985年推出Windows 1.0之后,24年來走來,占據了全球約10億臺電腦桌面。不包括服務器版操作系統,Windows家族的成員也已經破十款。但是,市場的反應正在啃噬微軟的自信:Windows占有率連年下滑,去年11月,Windows的占有率更是首次跌破90%。
在微軟看來Windows 7所肩負的意義,不僅是繼承,更是創新;不僅是推動,更是“救火”。Windows 7作為微軟的革命性產品,其功能和理念肩負了微軟在云計算、界面、用戶體驗、兼容性等方面脫胎換骨的技術蛻變。
對于上一代操作系統Windows Vista,公眾的接受程度一般,微軟也并不否認在Windows Vista上的失敗。在Windows 7上,它開始改變——在開發時就同步解決兼容性問題、與研發同步進行市場推廣、在前期保證技術和服務的支持整體就緒。
從Live到Bing
70年代個人電腦產業革命、80年代軟件業崛起和90年代互聯網大潮,微軟是重要的參與者甚至是發起者和推動者。同時,它也不得不在時代的浪潮中掙扎。
互聯網時代的微軟,已經變得不那么自信了——但是這并不能代表其不再強大——或許,正是這種轉折將成為微軟未來更廣闊的機會。
在搜索領域,微軟一直在默默耕耘。“搜索能考驗一家公司將來在互聯網計算的最高技術水平。把搜索做好,無論是整個基礎架構、大規模的數據處理能力、建數據中心的能力,還是算法和文本分析等能力,都解決了。這個時候,搜索也就變成了一個表象。”微軟亞洲研究院副院長馬維英曾對本刊記者說。
微軟之前也曾多次更換其搜索引擎品牌(從MSN到Windows Live,又從Live Search到Bing),但其份額始終沒有起色。從Live到Bing,Bing獨特的“搜索算法”(search algorithm)加上雅虎十年廣告協議,能否:Yahoo!+Bing>Google呢?
微軟負責網絡受眾業務的高級副總裁優素福·莫迪表示,Bing要讓人們想到“尋找到的聲音”,因為Bing搜索正是要幫助網民實現諸如購買相機那樣的復雜任務。Bing搜索的最大特點在于,與傳統搜索引擎只是單獨列出一個搜索列表不同,微軟還會對返回的結果加以分類。
繼新一代搜索引擎Bing全球上線之后,微軟近日又推出了Bing的移動版本,手機和其他移動設備用戶可登錄m.bing.com享受移動搜索服務。之后,微軟在搜索領域動作頻頻,近日其又宣布與Twitter和社交網站Facebook達成實時搜索合作協議,以在Bing搜索引擎中加入即時搜索能力。
搜索引擎ask.com的東家IAC/InterActiveCorp董事長兼CEO巴里·迪勒(Barry Diller)表示,或將在未來一段時間內考慮出售這個搜索業務。業界傳出聲音則稱,微軟為擴張旗下Bing的市場份額,很有可能將這個搜索引擎公司納入旗下。
調研公司Compete數據顯示,微軟Bing(必應)搜索在今年9月的市場份額延續了此前的攀升勢頭,市場占有率增至8.8%,Bing搜索在8月的市場份額為8.7%。相比其他搜索引擎,只有Bing搜索量不斷增長。
從Live到Bing可以看出,昔日的“古典”IT代表正在主動蛻變。盡管過程中,微軟需要進行自我揚棄,甚至是對過去和未來重新梳理,但是,微軟在技術上已經顯示出足夠的適應性和能力,再次成為“經典”的“技術創新大師”。
“三屏一云”加法
今天,已經不能再簡單地將微軟定位為一家計算機軟件公司了——它正從一家標桿式的軟件公司過渡到一家售賣“軟件+服務”的服務型軟件公司。
循著Windows Azure、IE8、Windows 7、Windows Phone、Office 2010、SQL Server 2008 R2、Visual Studio 2008 R2發布的路線圖,微軟正把其產品和服務從客戶的腳尖武裝到牙齒——在云+端(PC、手機、電視,三屏)的戰略中植入其漫長的產品線和服務。
移動互聯網已經成為微軟未來的一個重要支點。在手機方面,微軟一直試圖把Windows Mobile操作系統打造成一個平臺,將基于桌面端的軟件和服務平移到手機領域,事實上,微軟也一直在這樣做。
今年10月15日,微軟在中國宣布,推出50款、其中包括17個將在年底上市的基于Windows Mobile 6.5的Windows phone智能手機。合作伙伴涉及本土運營商、手機廠商、軟件開發商、內容提供商、企業解決方案提供商、和渠道商。另外,特別為中國用戶本土化定制的My Phone服務也同時推出,整合應用程序商店Marketplace、Windows Live for Mobile好友互動,Bing移動版搜索功能的Windows phone儼然一個“口袋里的Microsoft”。
在另一個屏幕——電視上,微軟也重新出發。微軟中國研發集團負責數字電視工程師鄭瑜對記者介紹,他們針對中國數字電視存在的兼容問題從Windows 7研發之日起就開始解決了。數字電視過去在Windows Vista上不能很好的兼容(當時中國用戶如果要收看數字頻道,首先要把終端區域設在德國,而且不能使用其他的高級功能)。兩年前,中國研發團隊與美國核心開發團隊從最底層的工作開始,逐個分析問題所在,一起開發了Windows 7里的核心代碼,支持中國數字電視,與國內主流電視卡廠家合作推出有微軟徽標認證的標準驅動,解決了在Windows Vista上看數字電視存在的問題。
微軟全球資深副總裁,微軟中國研發集團主席張亞勤對于三屏一云的闡釋則更加直接:“Windows 7不僅僅是普通的Windows,Windows對微軟很重要,鮑爾默也說,Windows是微軟的氧氣,我們的戰略很多方面都是與Windows密切相關的。沒有Windows這個平臺,別的部門就很難發展、生存。Windows 7里面也體現了微軟以后產業發展的理念方向和趨勢,包括云端這個重要平臺——不僅支持筆記本電腦、桌面電腦,還支持上網本和其他智能產品。另一方面,它還有更強的云計算的功能,包括和互聯網的無縫連接,包括IE8的推出、與3G網絡的無縫連接。”
中國的微軟
作為微軟在中國發布Windows 7活動的一部分,微軟全球資深副總裁,微軟中國研發集團主席張亞勤同日(10月23日)在杭州簽售賣出了中國第一套Windows 7系統。
“我們在微軟中國的研發團隊已經有3000多名世界頂尖科學家和工程師。在Windows 7中也注入了很多中國的DNA和中國元素,一方面我們在中國的工程師對全球Windows 7產品做出了很大的貢獻,另一方面全球的工程師在Windows 7開發出了很多面向中國用戶的功能,所以體現出了中國制造惠及全球,以及全球智慧服務中國的理念。”張亞勤說。
中國在微軟全球戰略中越來越重要,中國不僅是微軟一個巨大的市場,更成為一個創新研發中心。
在梁念堅時代,微軟中國正在卓有成效的轉變自己在中國的形象。
微軟的姿態在逐漸轉變。對待個人消費者用戶方面:微軟開始懂得“傾聽”,并漸漸走到“臺前”,微軟正在努力改變在個人用戶心中的形象——服務者,而不是高高在上的壟斷者。在對企業用戶方面,微軟繼續維持其“幕后”形象,作為平臺支撐著整個生態系統。
處在北京的微軟亞洲研究院也正在重新塑造微軟的未來,無論是對現有產品的貢獻還是在互聯網上的布局,F在已經或者未來即將應用到微軟核心產品里的研究成果,越來越多地誕生于北京知春路的西格瑪大樓。這些包括在線服務、娛樂及用戶體驗等領域的研究突破,將會為微軟未來的多元化轉型提供重要的技術支持。
2009年9月25日,也是微軟中國研發集團服務器與開發工具事業部顧問委員會第三次年度峰會最后一天,作為微軟的五大業務部門之一——服務器與開發工具事業部,正在將創新的任務向中國團隊傾斜。
微軟中國研發集團服務器與開發工具事業部的顧問委員會主席、微軟技術院士Dave Campbell每一次到中國,都有不同的感慨:“就我的了解而言,有些跨國企業也在中國設有研發中心,但他們參與的并不一定是核心的開發工作,可能只是做一些維護,甚至工程師們也接觸不到產品的源代碼。而我們對這個團隊的承諾是,中國工程師們都可以接觸到最核心的開發項目、最重要的產品研發。”
今年的上海之行,微軟中國研發集團服務器與開發工具事業部的中國工程師們再次給他帶來了驚喜。中國團隊在微軟最新產品(包括Windows 7、Windows Server 2008 R2、SQL Server、Visual Studio等)中承擔起了許多核心開發任務。“我們希望為中國工程師提供最好的挑戰自我的機會,參與到微軟最重要產品的開發工作中,這對他們的職業發展來說是非常好的機會和體驗,對微軟而言,也因此可以吸引到全球頂尖的工程師為數以億計的客戶打造全球性產品,所以這是一個多贏的結果。”
微軟服務器與開發工具事業部15年前剛剛起步,到了微軟2009財年,該部門業務規模已經達到140億美元,是微軟五大業務部門中唯一一個在主營業務收入和經營利潤上均有增長的部門。其中,整個業務取得成功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就是,微軟一直在嘗試和執行分布式研發,在西雅圖、美國其他地方和多個國家建立了產品開發團隊。
Dave表示,如果用軟件的術語來描述的話,過去四年半的時間里,是服務器與開發工具事業部中國團隊的第一版本,未來三至五年微軟要把它開發成第二版本——也就是說如何不斷發展組織,不斷的壯大它的能力、達到新高度,需要哪些流程,需要克服哪些障礙。“我們目前已經取得了很多的成績,包括招到了很大一批優秀的人才,總部定期會排有經驗的工程師來中國帶領年輕的工程師們更快成長。而我們在這里的工作,也在直接為全球產品做出貢獻。”
巨人歸來?
蓋茨的私人住所已經成了旅游景點,上個世紀人們對于蓋茨和微軟的狂熱膜拜現在正在歸于平靜。微軟正在從領袖的領導力過渡到一種文化,過渡期的微軟從何處尋找新的支撐和方向?
在被互聯網逐漸抹平的世界里,微軟過去的步調:誘導—觀望—調研—突擊—超越的步伐可能會調整節奏——比如通過收購、捆綁銷售等形式來迅速拓展業務。所幸微軟并不是個頑固的公司,它學習能力強,且可以接受改變、樂于接受改變——只要是在Windows航線上,并且對Windows有利。
與那些支持開放路線和支持Linux的公司相比,從業績上看,微軟的付出和回報似乎顯得有些“不劃算”,微軟也在不斷探索在既定體系下新的利潤增長點。無論是上個世紀與網景的瀏覽器之戰還是后來隨著技術演進出現的各種機會,微軟向來擅長后發先至。微軟雖然不會是搖旗吶喊者,但往往會在市場機會成熟時選擇趕超。
盡管每年盈利豐厚,華爾街已經不再把微軟看作一家成長型公司;盡管微軟在互聯網和移動領域耕耘已久,但它的步調似乎始終趕不上業界對它的期待。但是,這些都不影響微軟成為一個偉大的技術型和市場型公司。微軟從未停止過在技術上、市場上自我揚棄。今天,我們看到,擅長技術學習和市場追趕的微軟,在互聯網開放潮流的沖擊下,仍然在堅守自己的信念,哪怕前方艱難險阻,也百折不回。
進入論壇>>聲明:IT商業新聞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新聞咨詢:(010)68023640.推薦閱讀
不過預裝Widnows7的PC機銷量則表現不盡如人意,盡管在Windows7發售的這一段時間內,PC機的銷量達到了三季度中的最高點,但與當初Vista發布時的情況相比,PC機的銷量反而下降了6%。 從初期的銷售狀況看,Windows7的受>>>詳細閱讀
地址:http://m.sdlzkt.com/a/xie/20111230/1985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