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2日消息,就公司創始人吳振洲被美國羈押300多天案件,深圳馳創電子公司今天就案情進展向網易科技發來公開聲明。聲明表示,自2008年12月5日吳振洲在芝加哥被拘捕之后,美國檢方一直以需要分析大量文件、追加新的指控為由進行拖延案件的審前程序。直至2009年10月1日,美國檢方才拿出拖延了長達半年之久的新起訴書,并提出要進一步拖延案件進入審判的時間。
2008年12月5日,深圳馳創電子三位中國公民吳振洲、魏玉鳳、李波在美國被FBI逮捕,被控涉嫌違反美國高科技出口管制法規。馳創電子稱,美國當地法院曾在8月27日決定,美國檢方對該案件提交最終起訴書的時間不能晚于9月14日,可美國檢方一直拖延到10月1日才提交新起訴書。
據吳振洲“獄中日記”透露,案發后馳創美國公司的出口業務已經停止,美國馳創電子公司經理李波在吳振洲被拘捕當天也被捕。馳創電子資深董事査俊表示,為應對美國出口案件危機,馳創電子已成立了專案小組,將危機應對與公司日常業務運作進行完全分離,以保證公司業務的正常運轉。馳創電子聲明稱,公司業績并未受到案件的打擊,今年三季度的業績和去年同期持平,能夠保證穩定運營。
據了解,董事長吳振洲是應邀出席美國耶魯CEO峰會,由香港飛抵芝加哥,在轉機去波士頓時被美國FBI以“違反出口管制”等罪名被拘捕,現羈押于臨近波士頓市的羅德島州Wyatt看守所(Donald W. Wyatt Detention Facility)候審。目前吳振洲已在美國監獄被關押了320天。
在美國檢方發起新起訴書當天,波士頓當地媒體以“三名華人被控向中國非法出售武器”、“FBI逮捕三名涉嫌向中國大陸出售防務武器的華人”等主題報道了該案件。
據介紹,馳創電子1996年由美國哈佛大學碩士吳振洲創辦成立,是中國最大的電子元器件獨立分銷商之一。公司總部位于深圳,在美國、香港、上海、綿陽等地設有分公司,北京、西安、成都、深圳等電子市場設有辦事處。2008年員工人數超過200人,2007年銷售額近2億元人民幣。
以下為馳創電子公司聲明全文:
關于馳創美國出口案近期進展的對外聲明
2009年10月1日,馳創電子三位中國公民、美國馳創公司和深圳市馳創電子有限公司(“深圳馳創”)收到美國政府的最新起訴書,美國波士頓當地媒體在第一時間做了大量夸大事實的報道。就此事件,本公司做出以下聲明:
馳創電子作為一個良好的企業公民,13年以來,我們一直遵循每一個國家和地區在相關領域的法律法規,堅持誠信原則,致力于為中美元器件貿易做出積極的貢獻,搭建中美兩地產業健康發展的橋梁。我們堅信,馳創電子及我們的三位員工是無辜的、清白的!
本案事發于2008年12月5日,深圳馳創執行董事吳振洲先生赴美在芝加哥轉機時被美國檢方拘捕。同時,美國檢方還拘捕了美國馳創公司經理李波和財務顧問魏玉鳳,指控三人涉嫌違反美國出口管制法規。在長達10個多月的時間里,美國檢方一直以要分析大量文件、追加新的指控為由拖延案件的審前程序。而三位當事人除魏玉鳳因女兒需要照顧獲準保釋之外,李波和吳振洲已被美國政府關押長達300多天,這是對中國公民基本人權的踐踏!我們希望案件盡快得到公平公正的審理!
本次起訴是美國政府第二次修正起訴書,選擇2009年10月1日中國60周年慶典的日子發出,帶有明顯的政治色彩。而且在新的起訴書出來之后,美國當地媒體在第一時間發布了大量宣稱馳創電子向中國出口武器等不實的報道,這使一個簡單的商業案件上升為政治案件。我們強烈呼吁,愛好中美和平的人士能正視本案的真相,不要被少數反華勢力所利用,對他們這種敵視中國、妖魔化中國、打壓中國經濟發展的行徑進行有力反擊,保護中國公民和中國企業正當合法的基本權益!
從案發至今,10個多月過去,馳創人上下團結一心,積極應對挑戰。通過多元化戰略的深入推進及內部管理的規范化,馳創電子在今年三季度取得與去年業績持平的好成績,同時多元化戰略也獲得突破性進展:今年上半年馳創電子與國內數家龍頭企業建立了寄售戰略合作關系,并新簽了晶豪科技全線產品代理權,為公司的穩定運營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在長達10個多月的時間里,馳創電子13年來打造的高質量、高效率服務體系再次得到充分的檢驗,廣大客戶和供應商不僅對深圳馳創給予充分的肯定和支持,而且還有許多合作伙伴在此期間加強了與馳創電子的緊密合作,對馳創未來的發展表示了充分的信心。
深圳馳創電子有限公司
進入論壇>>聲明:IT商業新聞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新聞咨詢:(010)68023640.推薦閱讀
從微軟的銷售計劃來看,他們似乎對自己的新款操作系統Windows7充滿自信,他們宣稱明年英國地區的Windows7銷售計劃要達到1400萬份的水平,而英國本土的居民總數則只有6000萬左右,這意味著明年每四位英國居民便有一位>>>詳細閱讀
地址:http://m.sdlzkt.com/a/xie/20111230/1992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