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大規模引進的高次代液晶面板生產線外,下游終端廠商也在嘗試向上游挺進。尤其在液晶模組方面,海信、TCL、康佳、創維、長虹等國內主要彩電企業都以參股或技術合作等方式建立了自己的液晶模組工廠。
值得注意的是:很多家電企業的模組生產都會與某個屏供應商保持“類綁定”的關系,如長虹之于友達、創維之于LG,用以保障自身的屏供應。
這一方面是為了應對面板漲價對利潤的擠壓。據悉,液晶面板約占整機成本的60%到65%,模組又另占了10%左右。另一方面,實力彩電企業也有向產業鏈上游延伸的戰略考量。
10月16日,四川長虹與臺灣最大液晶面板制造商友達光電合資成立的長智光電公司正式揭牌,第一批專供長虹的液晶顯示屏全面投產。其中四川長虹持股49%,友達光電持股51%。首期建設4條玻璃基板與背光模組組裝制程生產線,預計年產24寸、32寸、37寸、42寸、46寸等液晶模組300萬片,年銷售額50至60億元。四川長虹借此進入液晶顯示屏核心領域,成為國內唯一同時擁有等離子、液晶、OLED等多種核心顯示技術的家電龍頭。
三年前,長虹以約1億美元間接收購了韓國歐麗安等離子(OrionPDP)公司75%的股份,成為其300多項專利和先進生產技術的主人,填補了國內等離子空白。而面對液晶面板生產線動輒百億的投資,長虹稱自己此路為“借道”而行。
長虹集團企劃部部長劉海中對這步戰略充滿信心。“通過屏、模組和整機一體化設計、制造,長虹可以發揮產業協同效益,對內實現產品標準化,對外實現產品差異化。一方面,形成更加準確高效的“產-供-銷”執行機制,保持屏的狀態與產品狀態的相對穩定,有利于根據消費者需求迅速將新產品推向市場;另一方面,可以降低中間環節材料成本、生產成本、包裝成本、物流成本、質量成本和服務成本等。”
對此,塞迪顧問消費電子產業研究中心分析師楊松強表示:家電廠商都有往上游走的意圖,但受投資額和技術壁壘所限;模組相對壁壘較低,而且利于消化企業的成本。
中國電子視像協會副會長郝亞斌也認為:彩電企業發展有很多突破口,有的企業適合延伸上游,但情況不一。他同時提醒:雖然三星、LG等一體化企業的競爭力比較強,但投資的推動及供需關系的變化也很難講,必須由企業自身情況而定。
至于是否會向生產面板的上游延伸?長虹并未給予確切回應。而塞迪顧問半導體產業研究中心分析師王勇則表示:國內家電企業短期內這樣做的可能性不大,除非有合資的形式,參股外資在中國投建的液晶面板廠。
“京東方等企業發起高世代線建設,對完善產業鏈很有幫助,地方政府的支持力度也大,不僅體現在資金上,更包括政策的引導等;對于家電廠商來說,無論誰來擔負建設的責任,結果都是可以共享的。”郝亞斌補充道。
進入論壇>>聲明:IT商業新聞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新聞咨詢:(010)68023640.推薦閱讀
第三季度亞太市場PC出貨量為2340萬臺,同比增長17%。其中,聯想市場份額為18.9%,高居榜首。惠普排名第二,市場份額為14.7%,而戴爾和宏基分列三、四名。 10月21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道,IDC周二公布的數據顯示,受中>>>詳細閱讀
地址:http://m.sdlzkt.com/a/xie/20111230/1993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