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上周以來,關于中國泛海入股聯想一事,成為國內各大財經媒體熱衷的新聞,8日,備受各界關注的聯想控股股權掛牌塵埃落定。聯想控股正式宣布,作為掛牌期產生的唯一一家符合條件的受讓方,中國泛海控股集團成為聯想控股有限公司的第三大股東,其交易價格為27.55億元人民幣。
由此,聯想控股的股權結構發生了重大變化,原國科占有的65%股權,改寫成為36%。另外兩大股東是,聯想控股職工會占35%,中國泛海占29%。同時,柳傳志為新一任的董事長。這一股權結構的變化,在聯想方看來,可以為聯想控股引入優質的社會資源,幫助聯想控股進一步完善法人治理結構,促進公司長期、穩定、持續發展。而此次泛海入股聯想動用的是真金白銀,全部是現金交易,聯想控股對這筆資金的使用,主要將用于科技成果的轉移轉化,孵化新的高科技企業,同時還將用于中科院的人才培養。可見,這對聯想的當下和未來都是巨大的利好。
客觀地說,自去年下半年以來,在全球經濟危機的大背景下,聯想面臨著自創業以來最嚴峻的挑戰,由于整個計算機行業都處于不景氣之中,聯想的業績始終不能令人滿意,顯然這與國際國內市場處于疲軟有著直接的關系。面對市場的挑戰,聯想必須要實行全新的戰略布局。而此次中國著名的民營企業泛海入股聯想,不能不說是聯想實現布局的重要一環。
有個問題不能回避,那就是關于聯想的股權結構,應該說早在1994年,聯想的股權結構就成為當時柳傳志思考最多的問題。如何完善法人治理結構,事關聯想發展的全局。而此次聯想在目前這樣一個大的經濟背景下與泛海聯姻,顯然正是出于對聯想未來的考慮。
對優質民營資本的引入,無疑是符合市場經濟實現資源優化配置的上上選擇。僅在這一點上,聯想引進泛海,就充分體現了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與企業的合作選擇。
我們看到,泛海的盧志強與聯想柳傳志的合作,是建立在相識和相知多年,并有著志同道合基礎上的“一拍即合”,是惺惺相惜的合作。而這種志同道合的合作是彼此對各方企業的認同,是彼此資源優化配置上的合作。不能不說是市場經濟的魅力使他們走到一起。
然而,我們應該看到,今年以來,在金融危機的重創下,在很多產業領域出現“國進民退”。不久前,山鋼和日鋼的重組,讓很多人對這種“國進民退”的現象產生很多的擔心,強大的國有資本進入一般性的競爭領域,這是否會延遲中國的市場化進程,是否背離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系的建立和完善。而此前中糧入主蒙牛、中化收編民營化肥廠、五礦和中鋼兼并民營鋼廠、民營航空業幾乎全軍覆沒等等,都讓關注市場的人產生了這樣和那樣擔心。這種擔心,就是“國進民退”的形成必將影響中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加大不公平、影響全社會的改革進程,挫傷和扼殺民間資本的投資熱情,使壟斷行業更加強大,民營經濟的發展受到新的阻礙等等,這都是對中國現代化的發展進程和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產生不利的消極因素。
市場經濟的本質,就是實現資源市場為主導的優化配置,而不是政府主導下的資產配置。就在很多產業大刮“國進民退”之風時,泛海入股聯想,在我們看來其意義非凡,其亮點就在于此。
我們期待聯想基業長青,我們期待聯想做強做大,我們期待聯想不僅僅是中國的聯想,更應成為世界的聯想。(編輯:王小凡)
進入論壇>>聲明:IT商業新聞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新聞咨詢:(010)68023640.推薦閱讀
最近聯想股權結構發生變化,聯想控股新的股權結構為:中國科學院國有資產經營有限責任公司占36%,仍為聯想控股第一大股東;聯想控股職工持股會占35%;中國泛海占29%。這意味著聯想控股員工持股會加上外援民企泛海集團>>>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泛海入股聯想其意義非凡
地址:http://m.sdlzkt.com/a/xie/20111230/2005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