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尚未恢復的景氣與新對手Google Chrome的威脅,Win7是否能捍衛微軟江山?(張家毓攝)
7月16日消息,據臺灣商業周刊報道,七月七日晚間,沒有任何公開記者會,Google在官方的博客上悄悄的發表了一則消息:他們將在2010年下半年推出新操作系統Chrome,正式宣告進軍長期由微軟(Microsoft)獨霸的操作系統市場。
這個消息立刻震撼了網絡軟件界。雖然《華爾街日報》、美國《商業周刊》幾天后就陸續發表評論,認為Google要在短時間內挑戰微軟在操作系統市場的霸主地位是不可能的,但對于即將在今年十月二十二日推出新操作系統Windows7(簡稱Win7)的微軟來說,無疑還是個沉重的壓力。
Win7,一個微軟視為力挽過去兩年頹勢、如今又得肩負起對抗Google責任的終極武器,究竟長得何種樣貌?
鉆研各類操作系統將近十年,《癮科技》資深研究編輯楊祥龍,將一套接近正式版的Win7安裝到他已經用了四年的IBM X60上。安裝時間花了十五分鐘,與Vista差不多。
依照Vista的開機經驗,楊祥龍打算先去泡杯咖啡再回來,沒想到才剛起身走了兩步,轉頭一看,已進入桌面。算算時間,三十秒不到,比XP還快上三倍。
楊祥龍開始覺得有趣了,坐回電腦前盯著屏幕。傳統位于左方的開始菜單不見了,底部出現一條全新工具列,可以將任何想執行的程序釘(Pin)在工作列上,隨時快速啟動。
如果換成觸控式屏幕,可以玩的花樣就更多了。用手指按住窗口,搖一搖就縮小、拉開就放大,甚至,還能在Word的畫面上用手指隨意涂鴉,就像在白紙上筆記、畫畫一樣。
至于一般使用者最在意的穩定度與兼容性,Win7表現也相當好。三個月來不管怎么操就是沒當過機,即使一個月不關機,電腦效率也沒有明顯減慢;接上任何的外接硬件會自動抓取驅動程序,與絕大部分的應用軟件都能兼容。
綜合了以上的測試結果,楊祥龍給出的評價是“沒有令人眼睛一亮的創新,僅保留了Vista的漂亮外皮與功能,骨架卻修改得比XP更為輕巧穩定”,他嘆了一口氣說:“終于等到一個象樣的操作系統了!”
推Vista代價慘痛華麗卻無當,牽連獲利
這句評語的背后,是微軟花了兩年付出的慘痛代價。
二○○七年一月,號稱史上最安全、最華麗的操作系統Vista上市。這個比爾‧蓋茨(Bill Gates)退休前的最后力作,投入千名工程師,研發費用高達六十億美元。為求盡善盡美,上市時間一拖再拖,延宕了將近三年。
比起前一代的XP,Vista在功能與畫面上有巨大的突破與創新,推出的第一年,也的確引發人嘗鮮心理,開賣當天,不少消費者徹夜排隊搶購,三個月就賣掉四千萬套,銷售量在該年年底達到高峰,間接促進微軟股價大幅上揚。
當時微軟信心滿滿,預估至少要賣到一億套,并大聲宣告要硬件業者準備迎接一波新的換機潮。但沒想到,在第一年的蜜月期過后,接下來的卻是一場史上最大災難。
許多消費者用過后才發現,Vista華麗的背后,要付上的是大規模硬件升級的代價。根據美國《商業周刊》的報導,到今年六月為止,全美國只有一成左右的企業安裝了Vista系統,原因是“速度慢、穩定度與兼容性差、對內存要求過高,占用大量硬盤空間、不支持第三方程式。”簡言之,就是大而無當。
從華麗變為大而無當,不只企業用戶拒絕砸錢更新,許多消費者更捧著新機要求廠商幫他們裝回XP。盡管微軟高級主管一再出來信心喊話,甚至威脅利誘,大家就是不為所動,緊抱著XP不放。根據市場研究機構Forrester的調查,至今年四月為止,XP市占率仍然超過六成,而Vista的市占率連兩成五都不到。
自家的舊系統竟然成為新系統最大的敵人,微軟處境空前難堪,不僅操作系統市占率首次跌破九成,最新一季(今年一到三月)的財報更顯示單季營收較上季下滑六%,這是微軟上市二十三年來首次季營收下降,獲利重挫三二%,其中窗口部門就占了兩成。
卷土重來研發Win7舍棄特效,回歸使用者
盡管嘴巴上死不認錯,微軟卻默默的在行動上表達了對Vista失敗的檢討。首先,在Win7研發的過程中,推翻過去技術至上的思維,不再一味追求酷炫新特效,而是回歸使用者本身,以實用為出發點,甚至不惜砍掉既有華而不實的功能。
再者,他們放下過去的自大與傲慢,彎下腰傾聽用戶的聲音。不只早早向軟硬件合作伙伴發出邀請,使得他們能及早進行配合測試,減少Vista最為人詬病的兼容性問題,在開發末期,更史無前例的在網絡上開放測試版,將網友回饋的使用心得與經驗納入改進參考的依據。
并且,有鑒Vista推出后受到不少消費者批評,微軟也特別開設一個博客網站,針對Win7的開發、新功能等等,廣納各界意見。
最重要的是,一反過去每推出新版本就要求使用者大幅提高硬件規格的惡習,Win7的需求低得驚人。
根據集邦科技研究,測試版的Win7,對CPU、內存和硬盤的基本需求分別為1GHz、1GB及40GB,比目前主流市場的小筆電標準規格:1.6GHz的Atom平臺、1GB內存,以及160GB硬盤來得更低,十足是走親民路線。
臺灣微軟營運暨營銷事業群前端平臺事業部協理葉怡君也說,以往都是拿四、五萬的高價電腦在DEMO(測試)新產品,現在Win7只要一臺一萬多元的小筆電就搞定了。
短期看不到換機潮硬件廠商沾光得再等等
簡單、平實,是微軟在Vista上重重跌跤之后反省出來的新哲學。這也表現在Win7的命名上。過去微軟總愛幫產品取花名,例如XP是體驗(experience)的縮寫,Vista則意味美麗的遠景,但7的意思很簡單,就是窗口第七版操作系統。 對消費者來說,Win7的確是個值得期待的產品,但是對渴望換機潮的代工業者來說,短期之內恐怕看不到太大的效應。
一位日系電腦品牌業者認為,Win7對硬件規格的需求不高,加上XP的功能仍夠使用,很難說服消費者因為新操作系統換機。
即使最被看好的觸控題材,也有人拋出質疑:“觸控這件事真的這么重要嗎?有多少人愿意花六千元換個觸控屏幕?”《DigiTimes》研究編輯楊乃仁問。
經濟未能恢復榮景之前,“大家考慮的還是價格問題,”日系電腦品牌業者說。
比較可能讓人期待的,“AIO(All in one,一體成型電腦)或許是個方向,”資策會MIC資深產業分析師魏傳虔分析,觸控面板的感光度與透光度不高,體積又厚,與講求輕薄的筆電較不相符,并且,在AIO上使用觸控功能也遠比筆電來得便利。
微軟投資價值再現高盛、德意志建議買進
雖然部分臺灣業者并不看好Win7的短期效應,但可以確定的是,經過反省后的Win7不會再重蹈Vista覆轍,“消費者可能會先換操作系統,等有需求的時候再換機。”魏傳虔說,長期來看,硬件廠商仍有機會受惠。
高盛、德意志銀行等外資分析師,也看好Win7的未來性,在上個月紛紛將微軟的評價提高到買入等級。
除了期待換機潮,業者更關心的是,因應電腦低價趨勢,微軟會不會降低授權價格?答案,可能像宏碁總經理蔣凡可.蘭奇(Gianfranco Lanci)在接受美國《商業周刊》所說的:“微軟對其自身獲利,比對拓展市場還要有興趣。”
*臺灣Windows7概念股
品牌:宏碁、華碩
系統代工組裝:廣達、緯創、仁寶、鴻海、英業達
面板:友達、奇美、群創
觸控面板:達虹、熒茂
IC設計:原相、瑞昱、禾瑞亞、義隆
機構件/零組件:新日興、兆利、超眾、能緹、新普、順達
周邊/其它:群光、精元電、訊連(編輯:王小凡)
進入論壇>>聲明:IT商業新聞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新聞咨詢:(010)68023640.推薦閱讀
面對谷歌的步步緊逼,微軟終于使出了自己的殺著,宣布要推免費網絡版Office產品。這將影響微軟的盈利模式,但不會對微軟的營收造成重大改變。 用免費版Office去打動散戶,用收費的Office掙企業級用戶的錢,微軟免費賺>>>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臺灣商業周刊:微軟要用不創新挽回消費者
地址:http://m.sdlzkt.com/a/xie/20111230/2021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