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在美國,常常可以在媒體上看到有關“中國威脅”的論調,比如中國的紡織品出口,中國的石油進口,等等。我常常在想,到底美國政客們的內心深處,對中國所謂威脅的“畏懼”是什么?我最近回了次國,所見所聞,對美國人內心真正的畏懼,開始有了點了解。
在廣州,因為我需要一個小型的DVD播放機,到各大電器賣場走了走。有種播放機特別吸引我的注意,這種播放機還可以直接接收電視節目、接電腦、下載MP3,甚至可以連接汽車衛星導航系統,這么多功能,才賣2000多元人民幣。因為有制式和保修的問題,按常理判斷,美國應該也有同樣的播放機出售,價錢應該差不多,因此我決定回美國再買。
誰知道回了美國,到各大電器賣場轉了一圈,找遍了所有型號的播放機,包括貼美國牌子從中國進口的,沒有一款是多功能的。我在想,如果在中國賣的播放機能出口美國,價格再降一點,早把這里的市場沖垮了。聯想到近年來美國進口的電器中,尤其是冰箱、空調、電視機、數碼相機、電腦等等,中國產的比例越來越高,質量越來越好,價錢越來越低,再聯想到美國一些政客在嚷嚷要對中國的商品進口設限,我忽然明白了一點,其實美國不是害怕中國的某種產品,而是害怕中國在這方面尤其是技術發展的兇猛勢頭。
以“世界工廠”出名的中國,其實在生產過程中,不但質量在突飛猛進,產品檔次也在不斷提高。我十多年前來美國時,中國產的餐具,最多只能當一般日用品來賣,現在許多名牌餐具已在專賣店中出售,而價錢卻降了一半以上。
我們這次到北京旅游,住在小姨子家里,因為工作忙,她基本上不到超市買菜,隔三岔五打個電話“我要8個雞蛋”,或者“我家的過濾水沒了,我要一罐水”,于是就有人送上門來,不需小費,也不需額外收費。我在廣州也一樣,沒時間出去吃飯時就打個電話叫餐,送上門的價錢和自己在飯店買一樣。
這種服務在中國司空見慣,在美國可是奢侈中的奢侈。送上門來,不但連運送費,而且要加小費,最后加起來的價錢可能是商品價的一倍半甚至兩倍。更糟糕的是,美國許多商店和超市是不提供送貨上門服務的,因為普通員工工資太高,雇不起這么多人。
我這次回國,深感服務素質比過去大有提高,飯店里服務員的服務基本到位,大部分商店售貨員對自己負責的商品了如指掌。在北京和廣州,出門旅游能在網上訂票,也有人送票上門,還可以在自家附近的售票點買票,非常方便,各大旅游景點前可以很快找到導游。要找吃的嗎?隨處都有飯店,坐下來和服務員聊聊,一會兒熱騰騰的飯菜就上來了。
想起在美國旅游,除了參加旅行團外,如果要自己玩,從訂票到租車,到查旅游路線圖等等,都可以自助式在網上完成,方便是方便,但要享受處處“有人,有人情味,有親切感”的服務,無疑是一大奢侈,到了景點要找個導游更是難上加難,只能看著景點的路線圖自己找。至于吃的,美國各大旅游點的餐廳不但貴,而且幾乎都是人滿為患。如果有人不信,不妨到洛杉磯迪斯尼樂園內的餐廳看看,吃飯高峰時間,半個小時能買到算你運氣,有名氣一點的餐廳,排隊一個小時吃上東西一點也不稀奇。
平心而論,總體而言,美國的服務業人員素質不低,但由于工資太高,許多大公司都不可能雇用更多的人來進行人對人式的服務,許多服務項目只能交給機器或者互聯網來完成,但有時候,即使短短的一聲問候,也可以讓人如沐春風,這是機器永遠不可能做到的。
悲哀的是,據統計,70%的美國人出門旅游還是在自己的國家內,報紙上80%左右的是美國當地新聞,因此目前大部分美國人仍沉醉在“我們的系統不是最完善的,但卻是世界上最好的”這樣一種感覺中。對于世界的變化,不說渾然無知,也是知之甚少的。然而,清楚了解中國近幾年變化的美國人,內心會有什么樣的想法?我想,至少有一部分人,是心生畏懼的。(編輯:王小凡)
進入論壇>>聲明:IT商業新聞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新聞咨詢:(010)68023640.推薦閱讀
6月9日消息,據中國臺灣媒體報道,AMD CEO德克梅耶(Dirk Meyer)表示,由于筆記本和上網本的界限日趨模糊,上網本將來將不復存在。 梅耶稱,AMD正在開發一款新型移動處理器,與英特爾Atom處理器相比,新平臺能耗更低、>>>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美國“畏懼”中國什么?不是產品而是技術
地址:http://m.sdlzkt.com/a/xie/20111230/2032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