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春節,記者返鄉過年時發現,在人均收入不高的縣級市里,電腦的家庭普及率卻并不低.詢問后記者發現,售價幾百塊的二手電腦成為低收入家庭用上電腦的重要原因. 這個城市不乏聯想專賣店、DELL體驗中心、七喜專賣店等品牌電腦的銷售點,是各大廠商競相爭奪的五六級市場.在新電腦的夾擊中,二手電腦以自己的低價頑強地瓜分了一大塊市場份額.
為什么會出現這種現象? 高速增長的中國IT市場,伴隨著海量報廢IT產品的產生.作為硬件產業曾經的中堅,淘汰下來的舊電腦,它們的去向如何?在龐大的IT產業之外,誰在掌握它的命脈?它是應該被忽視,還是被重視?本報記者摸底調查二手電腦產業鏈,揭示出一個另類而令人吃驚的二手電腦生存圖景.
摸底“大本營” 記者以有意為外地某網吧購置50臺二手電腦為由,接觸了多個經銷商.在一個柜臺詢價時,攤主表示手頭沒那么多貨,但是可以帶記者去庫房看看.走出硅谷電腦城,拐過三四個彎后,記者被帶到了電腦城西南角的一個小院子里,門口寫著“美達豪二手電腦”.這是一間大約15平米的平房,進門的左邊設了一個前臺,一個20歲出頭的小姑娘正在接聽電話,另一個20多歲的男孩正在鼓搗一款主板.屋子沿墻壁整齊地碼放著幾百臺舊電腦機箱,已經快接近天花板了,大部分是DELL的一款小機箱主機,也有清華同方等其他幾個牌子的電腦主機,但數量只有十幾臺. 這個地方叫“利康金橋舊電腦市場”,位于中關村硅谷電腦城的地下一層.從外面張貼的資料上看,這里號稱是“華北地區二手電腦集散地、IT設備租賃服務基地”.整個地下一層云集了幾百家二手電腦經銷商,他們對臺式機及其配件進行回收、組裝、升級,在批量買進與賣出之間謀求利益. 一位姓王的女士是主要經營者之一.坐下來后,記者注意到對面墻上有一個監控錄像畫面,監控著門口和前臺周圍的區域,記者和王女士都在畫面上.瘦小的王女士精明干練,她的名片上寫著“主管”.她首先詢問記者想花多少錢買電腦,在得到六七百元的回答后,她低頭在手里的計算器上敲敲打打,隨即報出了幾種不同的配置和價格.比如,一款清華同方的主機,配置為奔4 2.93G(775針),80G硬盤,1G內存,256M的獨立顯卡,開價760元. 王女士并不想隱瞞什么.她直接告訴記者,1G內存是由兩條512M內存組成的.如果將CPU換成AMD 4000+(940針),則要900元. 記者表示對DELL那批機器很感興趣,她表示,那批機器都是集成顯卡,只能滿足辦公需求,網吧絕對用不了.顯示器也有多種型號供選擇,純屏的可以100元拿貨,什么牌子的都有,每個牌子都能滿足記者50套的要求.液晶的則要貴很多,長城17英寸液晶賣430元,優派19英寸液晶賣550元. 得知記者不是馬上提貨后,她提醒說,可以等到提貨前再來電話確認一下報價,到時可能會有一批新機器進來,價格上也可能有下降的空間.送記者出門時,她告訴記者,她做這個生意已經有一二十年了,從286、386時代就開始收電腦,主要是學校、網吧等淘汰下來的,至于來貨渠道,她表示“絕對不能透露 ”. 此后,記者兩次電話聯系王女士,希望得到她個人以及二手電腦生意的進一步信息.第一次她簡單回答了五六個問題,隨后以接電話為由掛斷了手機. 王女士是四川人,1990年來到北京,最初從事印刷工作,和老公認識并結婚后,開始和老公一起做二手電腦生意.從1997年算起,已經12年了.2003年之前,生意還算好,那時公司有一支 20~30人的隊伍,專門去回收電腦.之后,進入這個行當的人越來越多,新電腦的價格也越來越便宜,各種因素導致生意越來越難做.次日,記者再打電話時,王女士口氣非常冷淡,表示不愿多說. 美達豪的網站上介紹說,“美達豪二手電腦自1996年成立以來,在北京乃至全國的二手界都有很大的名望……始終站在二手的前沿,成為二手界的中流砥柱”.公司網站還表示,“長期以來,我們與國內的機關單位、醫院、學校、寫字樓、科研院所建立了穩固的合作關系……歡迎有淘汰的電腦以及周邊辦公設備的單位及個人聯系洽談回收事宜,對提供成功業務信息者提供業務傭金.” 對于這種業務傭金,王女士在電話中簡單回答說,提供大批量電腦回收信息的人,一般一臺提5~10元錢.更容易讓人理解的表述就是,發現有單位大批量賣舊電腦時,你可以自己先收下來,比如300元一套回收,之后再以320元的價格賣給美達豪,這就相當于每臺提成了20元. 在美達豪的網站上,正在出售的產品非常多,包括14個型號的主機,如DELL270、DELL GX2等.其他還有硬盤、CPU、電源、內存、顯卡等14種配件,以及14款顯示器.據了解,美達豪還在硅谷電腦城里有兩個門市.從貨品數量上判斷,美達豪可以算是一個“大戶”了. 在二手電腦市場,全球PC業必須規模化運營的規律依然在起作用.
神秘來源 中海電子市場位于北四環外,毗鄰太平洋數碼城,和中關村海龍大廈、E世界、鼎好電子商城等隔四環遙相呼應.這個市場有近百家賣二手筆記本電腦的商鋪,形成了北京最大的二手筆記本電腦集散地. 星期一下午,室外溫度達到了攝氏34度,記者在中海電子市場見到了小李.他的攤位大約4平米左右,專營日本原裝的東芝二手筆記本電腦.小李今年二十五六歲,在記者逗留的一個多小時里,雖然有四五個詢問價格的人,卻沒有一個購買者.他苦笑著說,這一天他還沒有賣出過一臺電腦,“生意難做啊,也就僅夠糊口而已”. 小李是計算機專業出身,大學畢業后在七喜電腦做過一年多.2006年起,因為有熟悉的朋友有貨源,他開始賣二手筆記本電腦,先在廣州賣了一兩年,2008年起來到北京,只是因為這里離他的家鄉——河北張家口更近.那些第一次用筆記本電腦、先買個二手貨用著的人,或者已經換了好幾臺筆記本電腦、感覺二手本性價比更高的個人都是他的客戶.同時,E世界等其他賣場的經銷商也經常從他這里批發筆記本電腦. 言語之間,他毫不掩飾對于自己產品質量的信心.“前些天一個在北京開公司的65歲日本人到我這里買電腦,仔細看過產品后,他對同來的中國朋友說,這確實是日本原裝的產品”.目前,他賣的一款產品是2003年在日本上市的12英寸屏的筆記本,叫做DynaBook,配置是奔3 866、256M內存、20G 硬盤、16M顯卡.他合起筆記本電腦向記者展示說,最厚的地方大約1.5cm,“今天能做到這么輕薄的國產筆記本電腦也很少見”. 這些二手本的質保期從1個月到1年不等,主要取決于售價的高低.機器有著色彩斑斕的外殼,如深藍色、大紅色、桃紅色等.他直言不諱地說,這批本子原來的顏色都是銀色,脫落后很難看,如今的顏色都是在南方噴好的.“我從來不騙客戶,我會直接告訴他們顏色是后來噴上去的”. 記者非常好奇這些日本原裝二手筆記本電腦的來源,比如是否是日本傾銷到中國的電子垃圾,小李說有這個可能,但他也不確定.他以前也多次問過自己的朋友,到底從哪里進貨,但是在這一行,進貨渠道是非常機密的商業信息,朋友的回答并不真誠,他也索性不再追問,安心地做一個下游的批發商兼零售商. 有時,他也很苦惱.他感慨地說,自己做這個生意還是晚了幾年,已經錯過了暴利的時代.2000年初,一臺二手本能賺幾千塊,那時新電腦賣兩三萬元,二手的賣6000~7000元,利潤空間很大.他玩游戲時用的是一款有些年頭的富士通筆記本電腦,機身特別厚,大約7~8CM.這是他2006年進貨時進到的一臺二手筆記本電腦,他進這臺電腦花了3000元.如今,他柜臺上擺的東芝二手筆記本電腦,報價為880元,電腦價格的下降速度就是這么快. 星期三上午10點,記者又來到小李攤位時,正碰上一個來自山西大同的電腦經銷商從他這里進貨.3臺二手東芝筆記本電腦,3個電腦包,外加兩個USB光驅,一共賣了2350元.客人走后,他搖搖頭說,3臺本只賺了100 元,“大家都是懂行的,你要的價格高了,人家根本不買”.攤位一年的租金就有2~3萬元,這筆生意只能賺出一天的攤位費來.面對記者難以置信的眼光,他說,我的收入跟上班差不多,兩三千塊錢吧,至于在北京買房,連想都不敢想.這種餓不死也撐不死的狀態,小李也很無奈.“我也想過轉行,卻又不知道做什么好,只能走一步看一步了”. 直到現在,他也沒搞清楚他賣的那些產品的出身.
“幸福”的游擊隊 一輛破舊的三輪車,車屁股上掛著“回收電腦”的條幅,天天守在你家小區的門口,也許你還曾經把家里棄置的顯示器或者主機以幾十元或幾百元的價格賣給他們.這個人群,就是走街串巷、深入到北京城各個角落進行電腦回收的小商小販,二手電腦的產業鏈因他們而更加完整.在太平洋電腦城和中海電子城之間的林蔭小路上,沿路邊停著一溜兒等待拉貨的面包車.早上9點,隨著周邊電腦城開始經營,來自各個方向的三輪車在這里匯集,三輪車的主人熟悉地彼此開著玩笑.這些三輪車上并沒有注明“回收電腦”,但當你詢問他們是否收電腦時,他們的眼睛一亮,忙問你是買還是賣?什么配置?有多少臺?如果你還想繼續問他們,電腦收來之后都賣給誰?都有哪些大型單位大批地賣舊電腦?他們就開始警惕地上下打量你,問你到底是記者還是查戶口的. 孟大哥就是這些人中的一員.他今年42歲,來自河南商丘,已經在北京闖蕩了17年.因為長得高鼻深目,老是被一起扎堆等活兒干的伙計戲稱為新疆人.來到北京的最初幾年做建筑工人,一天的工資僅5元、8元.2000年開始,他在太平洋電腦城附近做起了“板爺”,平時給太平洋里幾家固定的經銷商運貨,三四年前,摸著些門道的他也開始倒騰舊電腦. 這些客戶都是他平常送貨結識的客戶,他們從太平洋電腦城購買了一批新組裝的機器后,常常就會有相應數量的被淘汰下來的舊電腦等待回收,送貨的孟大哥就順理成章地做成了一筆生意.有一家叫做章信的通信公司,是他的老客戶之一,已經打了七八年交道.他告訴記者,這家公司總部在上海,在北京的保福寺財智大廈和東四十條兩個地方都有辦公點,每個地方都占了兩層樓,是一家很大的公司,電腦用了三四年后就會淘汰,每年都要淘汰近百臺電腦. 2008年奧運會前后,章信又分兩批淘汰了近200臺電腦.有的同行收到這樣的大批量電腦后,因為難于存放,發愁電腦的銷售問題,索性每臺加價幾十塊錢再轉手賣給規模更大一些的電腦經銷商,或者回收公司.孟大哥沒有這樣做.他和老婆租住在圓明園附近一間大約15平米的平房里,這里就成為他暫時的倉庫,收來的電腦堆滿了,然后慢慢賣. 太平洋里一家常常找他拉貨的經銷商,被他稱為自己的公司,公司里的人會上網,在淘寶網上也有自己的店鋪.自己不會上網的孟大哥就請公司里的人幫忙,把電腦的配置、售價等信息登在網上.除了網上銷售外,平常走街串戶也會隨機碰到一些有意買電腦的居民和學生.將近兩個月后,他才把從章信那里回收來的 200臺電腦全部處理完. 相比拉貨,倒騰舊電腦能夠掙更多的錢.這批舊電腦平均每臺帶給他100~200元的收入,盈利相當可觀.但是,這樣的美事哪會天天有呢?有時好長時間根本收不到電腦,有時也就是從個人那里零散收回來一兩臺. 今年,回收電腦的生意明顯少了很多,他發牢騷說,都是金融危機給鬧的,國家沒錢了,下面的單位也就緊張了,擱往年肯定淘汰的電腦,今年修一修還接著用.不過,他卻沒有放棄的打算.旁邊一位來自山東濟南郊區、做這一行當不足一年的大叔告訴記者,這個生意比他在農村種地的收入強多了,種地時一年幾乎剩不下什么錢,現在,刨去孩子上學的開支,好歹能剩下好幾千塊錢,很不錯了.就是這一點點的利益,吸引了更多的同鄉. 人工拆解電子垃圾造成了環境污染問題,經銷商把低價收來的配件改頭換面成新產品后再高價賣出,個人和單位更愿意將電腦賣給小商小販而不是專業的回收公司……在二手電腦回收、再利用的各個環節,面臨著一系列無法可依或者有法難依的復雜問題.
再利用,亂 記者調查發現,經銷商手中的二手電腦無外乎個人和單位兩大來源,其中單位淘汰電腦是重要的來源之一,如企事業單位升級和網吧升級淘汰的電腦、公司庫存積壓產品等.經銷商告訴記者,“個人用戶直到電腦實在不能用了才會換新的,單位則不一樣了,一般三四年就淘汰一次”. 中國扶貧開發協會、中國村絡工程辦公室副主任蔣任重告訴記者,他到過很多大型單位,看到的情況是,淘汰下來的舊電腦設備或者堆在庫房里,或者以比較低的價格賣給員工,更多的則通過小商小販流入了二手電腦市場.他認為,“如果單位能夠找到更合法、更環保的處理渠道,他們也不會這么做”. 2008年3月,中國扶貧開發協會和中國村絡工程辦公室推出了“綠色電腦扶貧行動”,將大型企事業單位捐贈的舊電腦整修處理之后,再送往農村,用于中小學計算機教育或者農村信息服務站的建設上. 蔣任重在2008年隨扶貧行動的團隊來到了距離天安門廣場僅50多公里的河北大廠回族自治縣.在那里的小學,孩子們用的竟然是早被淘汰的386 電腦,有的開機要半個小時,屏幕經常花屏,還有一些電腦甚至無法開機.這讓蔣任重很心酸,大城市淘汰下來的電腦對他們來說是非常好的電腦了. 如何讓二手電腦的再利用更加規范?綠色電腦扶貧行動同時兼顧了環保和扶貧兩大要素,對于二手電腦的利用有較強的借鑒意義. 為了避免不能用的電腦以捐贈的名義流入貧困地區,綠色電腦扶貧行動有一個綠色整修基地,由專人對電腦進行檢測和維修,那些仍符合使用標準的電腦經過配件維修、軟件安裝、外觀處理、清潔消毒、包裝之后,成為“綠色再生電腦”.同時,部分不可修電腦能夠為下一步的整修流程提供可用的零部件,其余的不可修電腦則直接進入淘汰區倉庫,交給專業的回收公司——北京華星環保進行拆解處理. 但大量的二手電腦,能夠進入正規流通環節和回收環節的卻少之又少. 早在幾年前,聯想就宣布推出電腦回收計劃,DELL和HP也在中國推出了相似的計劃,但都成效不顯著.2008年,蔣任重也曾與聯想接洽,希望聯想能夠把回收來的電腦用于扶貧行動,得到的答復是,聯想原則上很支持這個行動,但是,聯想當前主要考慮的問題是提升業績,在回收和再利用電腦上暫時沒有相關計劃.
回收,難 正規的電子垃圾回收處理無利可圖卻又投資巨大,使得廢舊電腦的回收呈現出生產廠家不愿管、專業回收處理廠收不起、私人回收處理如火如荼的怪異現象. 2008年,海淀區韓家川建成了一家集中處理電子垃圾和廢舊家電的分揀中心.分揀中心的李先生對記者表達了他們的無奈,“現在的回收市場特別亂,主要是私人回收給的價格太高,遠遠高于我們給的價格,能夠送到分揀中心的舊電腦少之又少”. 李先生說,他們一般按照年限來確定回收價格,從成本上來說,正規的回收處理廠有人工、場地、設備、稅收等各項費用,正規拆解設備根據拆解程度不一樣,投資從幾百萬元到上千萬元不等.然而,私人回收不僅不占用經營場地,不需要上稅,同時,他們還把回收來的電腦進行重新組裝后再賣,利潤空間更大,也決定了他們可以給出更高的回收價格.目前,這個分揀中心主要接收海淀區內各級政府辦事機構、社會團體、學校和企業單位淘汰的辦公設備,通過社會回收的電器非常少. 正規拆解廠收不到舊貨,也就無米下鍋,私人拆解生意卻蓬勃發展.海淀區清河后八家村、廣東貴嶼等地都已經形成了中國私人處理電子垃圾的集散地,雖然被媒體頻繁曝光,這些嚴重污染環境、危害人體健康的手工處理電子垃圾的行為依然存在,并未受到任何約束. 目前,國內電子垃圾回收方面的立法相繼出臺.比如2007年3月1日起施行的《電子信息產品污染控制管理辦法》; 2008年2月1日起施行的《電子廢物污染環境防治管理辦法》; 2008年8月通過、定于2011年1月1日起施行的《廢棄電器電子產品回收處理管理條例》等.但嚴格意義上說,目前各種回收、銷售二手電腦的行為還未進入有法可依的范疇. 同時,中國成為世界電子垃圾的傾銷地.2008年,美國《商業周刊》網站報道稱,許多美國電子垃圾處理企業為了牟利而將大量電子垃圾違法出口到亞洲.這篇報道說,在美國正確處理和回收一個裝滿電子廢棄物的集裝箱,費用為幾百美元; 如果出口的話,一個裝有未經處理的顯示器和電視機的集裝箱能賣到5000美元,純利潤就為4000美元.北京二手筆記本電腦市場上,可以看到很多DELL、IBM、HP等知名品牌的二手筆記本電腦.它們從何而來?受國人歡迎的二手電腦是否正是國外的電子垃圾?這些問題無人能夠回答.
消費者,苦 硅谷電腦城一個二手電腦經銷商告訴記者,他回收來的電腦一般都拆成了配件,稍微一處理,就被那些賣新電腦的商鋪拿走了.“內存條用酒精一擦就跟新的一樣,CPU等都不需要酒精,直接用紙一擦就干凈了,肉眼根本看不出新舊”.對于這些二手配件的價格,他也如數家珍,一條新的512M內存大約 90~95元,舊的能賣到80元,80G的二手硬盤也能賣85元. 這種做法非常普遍,一些小販就是靠這個賺錢的.這些“垃圾”賺錢的秘訣,就在于收的時候按整機收,賣時卻按配件賣.回收時,這些配件的價格比電子市場上的新產品便宜40%左右. 這就不難想象最終消費者購買到的二手電腦的質量了.在各大BBS上,隨處可見上當受騙的消費者. 一個消費者在網上看到了一則“公司電腦升級,欲600元出售二手電腦”的信息,覺得很劃算,就去上門看貨.“一進門乍一看挺像一個公司的,我想自用電腦的質量應該沒問題,直接拿了機器就走了”. 他剛買回去麻煩就接踵而至.先是光驅有問題,同時電腦運行一個多小時就會自動重啟.第二天,他打車前往,更換了光驅,并重裝了系統,回來后系統仍不能正常運行.上網一查,原來是內存條的問題.第三天,該消費者又打車前往,要求退還內存條,對方非常不耐煩,問他“買的是哪臺電腦”.這時,這個消費者才知道上當了.他發現,買電腦當天被鎖住的另一間屋子打開了,里面全是電腦配件,客廳里還有一臺正在組裝中的電腦.最終,對方也只是給他隨便更換了兩根內存條. 記者調查時發現,一般二手電腦的保修期都非常短,在硅谷電腦城二手電腦市場里,通行的規則是保修一個月,這包括那些賣到外地的主機和電腦配件.如果是從街邊小販那里買的二手電腦,則根本沒有保修這一說.中海電子城里的二手筆記本電腦稍微好一些,保修期從一個月到一年不等.在二手電腦購買中,消費者處于明顯的弱勢地位,更需要自身加強防范意識. (編輯:王小凡)
進入論壇>>聲明:IT商業新聞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新聞咨詢:(010)68023640.推薦閱讀
中國惠普公司副總裁兼信息產品集團移動產品部總經理陳國維在近日的一個采訪中,分析了缺貨產生的原因,“一個是供貨問題,另外一個是需求突然增長”。中國惠普副總裁兼信息產品集團市場部及中小企業業務總監蕭振義認>>>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揭秘二手電腦“大本營”灰幕
地址:http://m.sdlzkt.com/a/xie/20111230/2036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