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城市都會向城市中的個體呢喃細語,如果你呆上足夠長時間,比如硅谷,它訴說的是:你應該更強大,你應該影響這個世界。
但這個旨在影響世界的城市,在2008年,同樣與世界一起下墜。
舊金山時間4月12日,硅谷最具影響力的媒體《水星報》公布了2008年硅谷公司150強榜單──它們必須是上市公司,且總部位于硅谷;具體列位,則按各自年度銷售業績排名。
現在,讓我們來仔細研究和對比一下這些復雜圖表,以探經濟危機中硅谷各行業的風貌及背后的更深危機。
首先,2008年的SV150共創造了8500億美金的總市值,比2007年縮水32%;總體利潤則同比下降52%。這兩大降幅,分別為2001年互聯網泡沫崩潰時最大。此外,SV150在2008年的總銷售額比2007年增長約5%,也創下互聯網泡沫破裂以來的最小年度增幅。
其次,是微觀方面。
第一個大變化是──英特爾在今年榜單中不再位居常勝冠軍惠普之后,而是排名第3,從此結束了其自1993年以來蟬聯16年的亞軍之位。
2008年,這位全球芯片巨頭的銷售額同比下降了2%,好于“5.4%”這一全球半導體行業銷售額下降幅度(來自Gartner最近發布的一份報告),但《水星報》評論:“英特爾的這一下降讓人不安,尤其考慮到其在產業鏈中的位置和對硅谷過去數十年的貢獻;而這一變化,實際也顯示了半導體行業為各科技行業中受疲軟經濟拖累最為嚴重。”
有一些縱向對比,在支持上述觀點。
比如,從1993年《水星報》擴增年度公司排名至150強開始,歷年榜單上,晶片類行業總銷售額通常占SV150總銷售額的22%左右,利潤則占47%,但2008年情況是──上榜的半導體公司銷售額只占150強總銷售額的17.7%,創下1993年以來最低水平。
那么,是誰取代了英特爾?
答案是:思科。
有意思的是,從上市至排名第2,思科用了18年時間完成這一沖刺,英特爾則用了21年。其時,英特爾踢掉了只花費5年即完成這一次沖刺的蘋果,更早時候,蘋果踢掉的則是美國國家半導體。
現在,美國國家半導體公司仍是硅谷一個重要公司,但其自1992年以來就從未躋身Top10,今年則排名39。《水星報》同時預測,如果蘋果今年仍能保持去年甚至只是達到去年一半的銷售額增長(去年為25%),那么英特爾老三的位置還將再跌。
在去年和今年的SV150榜單上,蘋果均排名第4。同樣,甲骨文和Google也很穩定,分別為No.5和No.6。
參照該榜單,我必須指出的是,新聞效應可能放大了一些公司的窘境。比如剛被甲骨文收購的SUN,兩年來銷售額排名均保持第7;而雅虎今年排名12,比去年榜單前進一位;eBay則從過去的No.11躍至第9。
當然,雅虎、eBay背后,是互聯網行業的整體情況。互聯網是去年硅谷科技經濟亮點,該行業中的公司甚至比其它傳統IT行業更好地履行了對消費者和商業的承諾。
整個2008年,SV150中最大的8個互聯網公司銷售額總和同比上升18%,達至350億美元;利潤則飛躍了22%,達60億美金。
《水星報》對此評論──“在雷曼兄弟倒塌把整個美國經濟推向衰退時,互聯網應對問題的能力,比如降低成本等,使該行業成為硅谷去年表現最強勁的行業之一。”
但互聯網公司的好收益,并未反映在股票上。過去一年,它們市值下降36%,尤其是雅虎,自陷入微軟收購案以來,其市值下降至不到190億美金。
而其它互聯網公司也因此被認為發展高潮已經結束。如被亞馬遜蠶食的eBay市值下跌一半,而Google也一度下跌30%,當時,市場正刮起互聯網廣告業績將有戲劇性放緩的惶恐。
不過,針對自那以來的反彈,現在有些人認為,天并沒有塌下來。比如市場調研公司eMarketer認為,互聯網廣告今年的收入將增長5%。
“在媒體毀滅性的發展中,互聯網正成為唯一亮點。”該公司首席執行官說,你們要記住,互聯網這個餡餅正變得越來越大,因為正有越來越多人上網,而餡餅價值在于分享,這意味著從長期看互聯網仍是一個光明行業。
此外,硬件方面:除正在掙扎的大多數,硅谷幾大計算機廠商仍做得很好。
如世界最大電腦制造商惠普正變得更強壯,他們花費140億美元重金收購的位于得克薩斯的IT服務業巨頭EDS,的確為其業績帶來推動。2008年,惠普銷售額增長10%,達1190億美金,其中,80億美金收入由EDS貢獻。
蘋果也繼續繁榮,由于在廣受歡迎的筆記本電腦、iPod和iPone方面更新了版本,蘋果2008年銷售總收入增長25%,達330億美金。
計算機和外圍設備是硅谷最大收入來源,該行業公司總銷售額占2008年SV150強總營收的1/3,同時,也產生了各行業中的最高利潤。不過,同樣受經濟低迷影響,該行業2008年凈收入同比下降18%,市值則下跌33%。
軟件方面,2008年軟件行業共獲銷售收入510億美金,增長14%;其次,一個好消息是,今年SV150強名單中,這一行業是擴張最大的,上榜公司從去年的4家增至26家。
其中,Arcsight作為軟件業的一個重要新軍出現──這是2008年2月剛剛IPO即爬入榜單的新面孔。目前,Arcsight排名142。
此外,對比去年和今年榜單,共有11家公司掉出,除自然的優勝劣汰外,主要是因收購產生的合并,及有幾家公司將總部搬離了硅谷。
但值得注意的是,在這些數字背后,硅谷正有一個深刻變化,即上市公司數目的減少。
去年是硅谷上市公司數目連續下跌的第8年。2008年,硅谷共有上市公司261個;2000年時,這一數字是417個,而在1994年時,這一數字是315個。
《水星報》專欄作家 Chris O'Brien指出,這一變化將改變企業家籌集資金的模式,及他們從創新中獲得獎勵的模式。
談到硅谷和華爾街曾經的好伙伴關系,O'Brien認為,美國衰退的經濟可能抑制全國各地的IPO,但基于過去8年的現狀:“即使是經濟復蘇時,華爾街可能也不會急于啟動硅谷。”
如從2001年至2008年,硅谷共有90個IPO項目,平均每年11個,但1990至1998年,這一平均數字是每年41個,甚至其中兩年是如此瘋狂,產生了163家上市公司。
O'Brien認為,更少的IPO將導致更少的退出,并進一步導致更少的“富翁”更少的天使投資者,再加上更少的投資機構的投資,硅谷各科技行業眾多的創業者們可能不得不希望被財大氣粗者收購。
這也就可能造就出一種新局面,即──硅谷逐漸依賴像思科、英特爾、甲骨文和惠普等這些大公司們為自身發展來進行投資,這是好事,但也存在壓制start-up文化的風險。
“如果這些發生,那么硅谷將出現由少數寡頭主宰的局面,高科技行業也將像汽車行業一樣只維護現狀,而不是真正帶來革命性的創新。”O'Brien說,因此,重塑硅谷的創融模式絕對重要。(編輯:王小凡)
進入論壇>>聲明:IT商業新聞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新聞咨詢:(010)68023640.推薦閱讀
5月21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道,蘋果MacBook筆記本用戶肯布瑞克曼(Ken Brinkman)周三表示,他的MacBook Pro筆記本電源插頭半夜起火,差點燒毀整部筆記本電腦。 5月20日凌晨1點30分,布瑞克曼被一股塑料燒焦的味道熏醒>>>詳細閱讀
地址:http://m.sdlzkt.com/a/xie/20111230/2037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