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5月13日,歐盟反壟斷委員會正式裁定Intel公司觸犯反壟斷法,并罰款10.6億歐元,合14.5億美元。裁定Intel壟斷的最重要兩條內容包括,第一,2000年,AMD向歐盟投訴Intel賄賂計算機廠商,不讓他們使用AMD處理器,并提供銷售補貼;第二,Intel向德國最大計零售商商業Media Saturn Holding行賄,不讓其銷售AMD處理器的電腦產品。

英特爾總裁兼CEO歐德寧(Paul Otellini)在歐盟委員會宣布對英特爾罰款后發表聲明表示:“英特爾強烈反對(歐盟)該決定。”歐德寧說:“我們認為(歐盟)該決定是錯誤的,忽略了微處理器市場高度競爭的事實,處理器市場以持續創新、產品表現不斷改善和價格下降為特點。” 進一步而言,Intel的上訴將主要圍繞兩點。第一,所謂的“回扣”協議,并沒有證據顯示是排他協議,所以Intel仍將請法院出示證據;第二,Intel認為歐盟裁定忽略事實是指,當產品優秀時AMD同樣可以得到應用的市場,如AMD 64位處理器(大體是指K8.)
AMD方面則表示,這個裁決的受益者將是所有電腦制造商、零售商和消費者。
歐盟反壟斷委員會的裁決依據當然是Intel的這種與OEM廠商以及零售商之間的商業模式侵犯了消費者權益,而更直接的說就是Intel的作法讓大家買不到AMD的電腦。而有趣的是,與上次微軟被認定為壟斷時不同,這一次似乎并沒有消費者和群眾站出來為歐盟大聲叫好?Intel壟斷了嗎?Intel侵犯了消費者權益了嗎?壟斷真的就會侵犯消費者權益嗎?
首先,我們先來看裁定中的第一條。歐盟委員會表示:“英特爾濫用其壟斷地位,圖謀將AMD阻擋于市場之外,違反了歐盟的競爭法律。該委員會指出,英特爾向宏碁、戴爾、惠普、聯想以及NEC等電腦廠商提供折扣,要求這些廠商從英特爾購買全部或絕大部分x86 CPU,并向這些廠商付費以推遲或取消推出基于AMD芯片的產品型號。”
Intel向OEM廠商提供報銷的作法的確是一個公開的秘密,幾乎所有人都知道當電腦廣告上出現Intel的標識和大家熟悉的Intel inside時,Intel都會為此報銷,從這點來看似乎合情合理。最主要的問題在于,歐盟認為Intel向OEM付費,推遲或取消推出AMD芯片產品型號。
要讓上面命題成立,首先要OEM廠商愿意做AMD產品,那么這個時期應該很短,那就是2003-2005年兩年左右時間里,AMD K8領先Intel Pentium4的時期。為什么這么說?因為在K5/6時代,AMD劣勢明顯;K7時代,產品的不良率高,芯片組環節差根本不可能達到OEM的相關要求。
所有AMD的支持者也幾乎100%的認為,Intel在Pentium4對K8的戰役中,不正當的市場策略起到決定性作用。但大家似乎忘記了,在K8經過2003年儲備,2004年取得市場份額突飛猛進時,由于OEM訂單大增,零售市場長時間缺貨的事實。當時,就連AMD也站出來表示自己產能的確不足。也就是說,AMD的生產已經達不到客戶需求的同時,AMD還在質問客戶“你為什么不多要點?”這顯然是荒唐之極。
其次,我們再來看看第二條,Intel向德國最大計零售商商業Media Saturn Holding行賄,不讓其銷售AMD處理器的電腦產品。Intel阻止零售商銷售AMD的電腦。如果歐盟此條事實確鑿,那的確是損害了消費者利益。但除去K8對Pentium4的優勢時期外,零售商不銷售AMD電腦并不是什么新鮮事情?尤其是近2-3年來,歐美筆記本電腦份額大幅上升,AMD本身幾乎沒有相應產品,而2006年酷睿2推出后,AMD CPU大多定價于100美元以下,同樣不是歐美零售市場主流PC可選的配置。雖然在中國大陸市場,Athlon64X2 5000+聲明大振,但怎么可以想象讓歐美市場去買一款配置是不足100美元CPU配置的電腦呢?AMD產品在大多數時間在OEM端沒有足夠競爭力其實是較大的一個問題。
如果AMD的魯毅智還在位,如果AMD沒有2008年的拆分,我想AMD現在一定會理直氣壯的同歐盟一起指責Intel。當然,也有很多AMD的支持者為AMD惋惜,畢竟AMD幾十年中最好的時機“K8時代”就這樣被Intel用不正當的競爭手段憋死。如果歐盟的裁決恩那狗狗早來幾年,那世界也許會有所不同?但事實也許并不是如此,AMD K8本身的優勢并沒有被葬送,而AMD恰恰是被K8的優勢沖昏了頭腦。
AMD高層:創始人兼名譽主席Jerry Sanders、CEO兼主席Hector Ruiz、CTO Phil Hester、COO Dirk Meyer.
2003年11月,AMD目前的主力工廠Fab36在德國德累斯頓投資開建,到2006年5月正式開始投產CPU。開始的時間是K8最風光的時候,而投產的時間離Intel酷睿2發布只差2個月……,結果怎樣,大家已經看到。AMD CEO 魯毅智曾說,有Fab才是真男人;而AMD的現任CEO確認為,AMD這樣的公司不需要Fab。
2006年7月24日,魯毅智仍沒有認清形式,斥資54億美元并購ATI,徹底將兩年多來K8為AMD取得的優勢揮霍的一干二凈。而并購后兩個公司的整合極差,包括ATi CEO Dave Orton在內的一切原ATI高管,在AMD任職后不到一年的時間內全部離開AMD,AMD還出售了幾乎ATI除了GPU以外的所有業務,包括在嵌入式頗具優勢的視頻芯片、移動設備的圖形芯片業務等等。直到2008年,AMD工廠拆分,AMD才基本可以解決“溫飽問題”。
當然,在此期間AMD還不止投資了Fab36一家工廠,還包括Fab38以及Fab4X,雖然其中都有來自政府的投資,但那不是白送,那是貸款。一座晶圓工廠20億美元左右的投入,不是一句“真男人”就可以腦子發熱去做的事情。正如前文所說,AMD于2003年末決心修建Fab36一定是預計到K8產量不足的問題,但Fab36已經起步太晚,而且AMD工廠良率始終不高,最終影響了10多年來AMD最好的產品的銷售。
所以,不是Intel的商業賄賂限制了AMD,而是AMD自己害了自己,當然AMD的K8庫存已經賣空了,也不存在Intel限制的一說。
幾乎所有人都認為,AMD在2005年確立了K8取得的優勢并確實得到了更大的市場份額與收入后,并購ATI是極大的敗筆。而將ATI推向這一步的卻正式這些電腦OEM廠商們。
其實,AMD在K7時代已經有非常好的產品與Intel對抗,而這個勢頭當然還延續到了K8甚至K8雙核時代。而AMD的產品始終非常難進入OEM產品中,如果說近10年來AMD產品很難打開在OEM端的市場都是Intel賄賂干的好事,相信這很難說服大家(只有傻子歐盟才信)。AMD產品本身存在一些問題是不爭的事實。
K7時代,AMD只能提供CPU,而自家芯片組幾乎相當于半路夭折,VIA、SiS與NVIDIA提供的芯片組在零售市場你爭我奪,但在OEM市場幾乎誰都沒有興趣也沒有實力幫AMD努力一把。如果說早期是產品水平不行(K7芯片組的穩定性的確不可能被OEM所接受),那么到了K8時代的nForce,則讓AMD更加難受。
NVIDIA很快達到了極高的芯片組市場份額,并且成為AMD K8服務器主板芯片組的提供商,毫無疑問此時的nForce已經有實力達到OEM的需求。而顯然占有8成以上份額的nForce不愿意自己出力為AMD打開OEM市場,AMD也不愿意看到自己的努力(如果進入OEM成功)大半要被NVIDIA拿去?所以,AMD決定收購ATI。
在AMD與ATI并購初期,AMD大談理想——CPU+GPU整合的Fusion,而這個東西至今還不能確定2010年能否出現。但同時,AMD在并購ATI后,做的最成功的事情就是將NVIDIA芯片組用了不到2年時間,掃地出門。由于AMD并購ATI后事事不順,而AMD CPU+主板的方案也就算差強人意了。
大家不難看出,AMD收購ATI,正是OEM利用了AMD平臺有第三者NVIDIA等公司參與的矛盾,以此為借口,從而在AMD的歷史各個時期拒絕AMD的CPU產品。AMD被逼無路可走,選擇收購ATI。顯然,收購后的ATI GPU部分仍獨立運營,幾乎保持原有勢頭;但整合部分就是AMD最心酸的芯片組業務。
如果說OEM對AMD收購的影響只能算一個潛在因素,是讓消費者無法方便感受到AMD產品的一個外因,那么本次裁決中Intel接到的10億罰單對應在各個OEM廠商身上又應該有怎樣的處罰。
裁決中明確指出Intel與電腦制造商以及零售商之間的商業賄賂行為,并要求Intel停止該模式。但賄賂行為是雙方面的,Intel要受罰那么OEM電腦廠商,零售商也肯定會收到相應的處罰。但從電腦制造商的角度來看,這個問題似乎比較復雜。
第一,OEM廠商不排除試圖用AMD來誘導Intel“出錢”。顯然,在過去的10多年里,Intel無比強大,但沒有人愿意在Intel一棵樹上吊死。就連最苛刻的DIY用戶都知道,AMD存在的最大意義在于不要讓Intel的CPU賣的太貴。這句話看上去簡單,但卻很有道理。其實OEM廠商完全可以以AMD平臺化的不完善以及品質問題來拒絕AMD加入自己的產品中,但為什么會出現“Intel出錢限制OEM推出AMD型號的產品”?了解AMD產品和CPU技術的人很難相信OEM此時的想法是單純的。
第二,OEM廠商需要Intel的支持。所謂業界領導,就是要影響整個行業的進步與發展。但Intel的作法是有些自私的,在過去幾十年里以CPU為核心業務的Intel可以幫助行業內所有電腦公司來改善它們的電腦業務;但它作為半導體業的領袖,卻不會幫助任何人來改善它的半導體制造技術。
可以說,眾多OEM公司都是與Intel公司一同成長的。尤其是中國大陸的PC品牌更是如此,在2005-06年同方電腦最困難的時候正是Intel幫助了它。而如果沒有Intel,你也很難想象中國會有Lenovo的存在。毫無疑問,這是AMD無論如何都做不到的,就算AMD把最好的CPU,傾其最大產能孤注一擲,也不可能有這樣的效果。有多少公司,正是因為Intel“報銷”模式才成為今天知名的電腦公司?這里我們并不是說“報銷有理”,而是說Intel的服務與模式的確得到了歷史事實的驗證。
Intel在這次裁決中表態提到了歐盟反壟斷委員會不了解行業與不了解半導體技術的問題。的確,如果歐盟反壟斷委員會與其他技術相關協會有所溝通,也許就會得到不同的答案。從能源環保角度來講歐盟的規則是最為嚴格的也是領先世界其他地區的。而如果歐盟有意識將電腦產品、CPU產品也用碳排放的標準,像汽車尾氣排放一樣要求的話,也許AMD的CPU一個都不用在歐盟銷售。
正如大家看到的,AMD雖然在CPU架構上絕對不落后于Intel,但在生產工藝上卻大大落戶與業界平均水平。大家也許熟悉2009年以來AMD雙核變四核的故事,這個雙核甚至還設計到了一年前K10 Barcelona架構的產品。也就是說,AMD產品上市一年以后仍無法達到很好的良率,這種良率控制水平實在是非常之差。
而無論從我們的測試還是業界所有第三方測試來看,AMD CPU功耗大幅高過Intel產品,如果歐盟真的全面實施碳排放稅的話,相信這樣的產品是無法生存的。
而另一方面,歐盟對Intel的裁決主要停留在營銷模式上,但Intel能夠得以壟斷的根本在于技術上的壟斷。我們不知道,在Intel掌握的先進的半導體制造技術上,這是否應該稱之為專利更加合適?但實際情況是,一個晶圓工廠20億美元的投入,每年近百億的折舊費用,每年上百億的研發費用打造出的半導體巨人(促銷產品 主營產品),如果還不能壟斷,那半導體也到底還有沒有未來?從目前情況看,在半導體制造方面,世界上已經無人能與Intel抗衡,而持之以恒的投入已經讓Intel遙遙領先,也讓半導體業門檻非常高,風險也極大。
在這個世界,不可能找出第二個Intel,這不是Intel的商業模式和不正當競爭決定的,這是半導體行業40多年來發展到現階段不得不面對的事實。我想,歐盟的裁決真的是忘了這點。
在2008年末新一輪經濟危機開始至今,歐盟的態度很難另全世界滿意,另美國、中國、亞洲滿意。歐洲基本已經認定歐盟成立52年后,歐洲貨幣聯盟運轉11年后,歐盟經濟體并沒有能夠超越美國成為世界最大的經濟體,他們的美夢已經破碎。而歐盟的希望早已經開始變成歐盟的煩惱。歐盟作為經濟體被世界邊緣化問題已經非常突出。
由于美國與中國、日本以及亞洲等新興國家的債權關系,讓亞洲與美國必須保持緊密的經濟關系,據歐盟數據中日兩國持有美國75%的債券,而其他亞洲國家也持有幾千億美元美國債券,美元已經變成了亞洲美元、中國美元、日本美元,這是一個沒有歐洲參加的活動。此次金融危機進一步將歐盟與歐洲國家邊緣化,總有一天美國只需要同亞洲國家來解決各種問題了。這就是歐洲邊緣化的思想與現狀。
在對Intel反壟斷裁決后,歐盟正在處理對Google的壟斷案審理。歐盟反壟斷監管機構正在調查谷歌和雅虎之間的廣告合作交易——在它們結成合作關系后將占據80%的市場份額,是否會違反反壟斷法律。歐盟向來對壟斷監管非常嚴格,對美國公司甚至是歐盟內的企業也不放過。但歐盟委員會監管行為的潛在對象常常都是國家電信巨頭、郵政服務巨頭、能源巨頭或鐵路運營巨頭等前國有壟斷公司,而歐盟國家政府又只有這些公司股份,所以會遭到政府的抵制,而打擊美國公司就顯得更加容易些。
對于“壟斷”判斷中,最為重要的是該行為是否侵害了消費者利益。從此次“Intel案”來看消費者對判罰十分冷淡。事實說明,并沒有那么多人需要購買AMD產品尤其是OEM產品,Intel的“回扣”也好“報銷”也罷,如果不是排他協議,又沒有損傷到消費者利益,那么Intel的上訴很可能有效。而與此案消費者反應冷淡想反的是歐盟曾打算狀告蘋果iTunes Store上買的音樂只能在IPOD上播放,但在進行了聽證會后取消了調查。(編輯:王小凡)
進入論壇>>聲明:IT商業新聞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新聞咨詢:(010)68023640.推薦閱讀
金山辦公軟件公司CTO章慶元就此認為,微軟傳統的賣軟件的運營模式已經死亡。未來所有“辦公軟件都將以互聯網服務的方式重生”。章慶元強調:“原來的本地辦公模式已是明日黃花,網絡化協同辦公是大勢所趨,這也是一種>>>詳細閱讀
地址:http://m.sdlzkt.com/a/xie/20111230/2038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