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月11日消息,“未來芯片市場只有兩家企業——ARM和英特爾”,ARM中國區總裁譚軍5月9日接受網易科技獨家專訪時發表如此令業界側目的觀點。 譚軍的信心來自于3G時代的來臨,“固定上網,仍然會基于英特爾;但移動上網,那是ARM的天下。”
譚軍指出,未來的互聯網應用逐漸是移動互聯網為主導。現在上網的用戶中60%-70%是固定上網,1/3是無線上網,但是再過三五年以后,很可能是移動上網用戶超過固定上網用戶。
“2008年ARM處理器出貨量達40億個,超過90%的手機CPU是使用ARM;而英特爾的出貨量是2億個,一臺電腦只需要一個CPU。”除了發表驚人的觀點外,譚軍還公布了一些列的數據。他認為,隨著互聯網和通信業的融合,ARM會占據更大的市場份額。
盡管ARM已經為移動領域的霸主,但ARM仍要面對人們對于CPU“只知英特爾,不知有ARM”的尷尬。
這種尷尬或許可以從雙方一季度的財報可以看出一點端兒,ARM第一季度營業收入為1.209億美元,比2008年第一季度下降了10%。英特爾2009年一季度營收71億美元,同比下滑26%。2008年ARM處理器出貨量為40億個,為英特爾的20倍,但營業收入規模上英特爾是ARM的60倍。
從另一角度來看,過去一年中MCU行業的整體出貨量下降了5%,基于ARM的MCU出貨量卻大幅增長了20%。此外,用于非手機應用的基于ARM的芯片出貨量在整體出貨量中所占的比例也有所提高,從去年同期的30%上升到了37%,主要原因是有更多的基于ARM的芯片被用于硬盤、網絡產品、數字電視和微控制器。
譚軍認為,“英特爾的個人電腦市場越來越萎縮,但是通信行業在高速發展,通信芯片企業會把通信的優勢帶入到移動計算里面來,三方面結合在一起這個創新的優勢是很大的。”
“為什么現在沒有人用英特爾的手機呢?因為消費者不需要散熱器和電風扇,你會發現消費者在未來的話語權可能遠遠大于我在廣告的話語權。”這是譚軍對ARM與英特爾在未來兩分天下的底氣所在。
ARM稱雄移動互聯網
網易科技:譚總今天談到一個觀點說芯片市場未來只有兩個廠商,一個是英特爾一個是ARM,請談一下你的信心來自于哪里?
譚軍:為什么這樣講呢?因為未來的互聯網應用逐漸是移動互聯網為主導,現在可能上網的用戶中60%、70%是固定上網,三分之一是無線上網,但是再過幾年,三五年以后很可能是移動上網用戶超過固定上網用戶。移動里面ARM是一個主流的CPU,90%手機都是用ARM的,現在手機的性能越來越高,但功耗還是很低的。像我們現在買的高端手機ARM 11的,CPU一下子分三個,明年的手機CPU市場,ARM會分得更多的份額,而功耗還是這樣的低功耗。
從量方面來講,英特爾是一年出口2億多個,ARM出口量是40多億個,其中60%是用于手機,智能手機占20%。這樣就會發現更多的CPU在上網的的時候是基于ARM,當然電腦還是基于英特爾,這就是為什么我講未來只有兩家——ARM CPU和英特爾CPU。
網易科技:前段時間國內出現首家做谷歌Android系統上網本企業,他們說產品只能外銷的,他們覺得開源系統在國內不是那么受歡迎,很難打開銷路。我想問一下ARM是不是在國內也面臨同樣的問題?
譚軍:基于ARM操作系統的的有很多,有商務也有開源的,有基于Windows 11的、有基于Ubuntu的等等。我個人認為上網本不是一個操作系統,因為上網本如果靠Window可能是第二個筆記本電腦上網本,就是跟筆記本電腦一樣的了。至于開源還是商業的根據場合由消費者決定,開源有開源的好處,但是這是早期,這個概念才一年不到,早期給他兩到三年的話,整個市場會越來越清楚,消費者低端的、開源的、商務的,平均起來。這個跟X86不同,只有一個選擇,這是我的看法。
上網本只是3G第一步
網易科技:大家都知道,中國的用戶習慣、市場環境是比較特別的,超過90%的用戶都在用Windows,在這種市場環境下,ARM在09年用什么樣策略來拓展中國市場?
譚軍:這是一個很好的問題,90%的用戶喜歡用Windows,這個很難改變他,但是剩下10%都是使用ARM的操作系統,但是功耗都是兩小時,這個要改變。比如說將來你發現隔壁的人用Windows電腦要插電源,像你的電腦一樣要插電源,但是我的手機上網可以兩天不帶新的,給他兩天時間,讓消費者覺得我買個電腦用XP只能用兩小時,但是另外一臺價格很便宜,但是我能用兩天。這就是一個過程,給他兩年年的時間,一旦消費者接受了ARM上網本,操作系統可以用兩天而不是兩小時,所以問題不是使用問題,而是電子壽命問題。
網易科技:今天的峰會有兩個
推薦閱讀
王錫基表示,OLPC進入中國有兩種模式,一種是免費贈送,另外是募捐,由慈善機構或企業出資采購。“我們近期在香港募捐了1千臺到四川地震災區,提供給當地的學校使用。” 5月11日消息,OLPC亞太區總裁王錫基近日向網易>>>詳細閱讀
地址:http://m.sdlzkt.com/a/xie/20111230/2040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