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財經日報》5月4日報道,“股神”巴菲特在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的股東大會上接受采訪時,明確表示看好“中國機會”,并且他還邀請了自己投資的中國公司——比亞迪來展示其生產的電動汽車。
在全球投資者當作宗教盛典一般的股東大會上,“中國機會”大行其道,并且還推出了具體中國公司及其產品,這當然讓中國人高興。可仔細琢磨,似乎巴菲特選擇的“中國機會”,和他一貫的投資理念和原則不甚符合。
因為比亞迪的電動汽車屬于高科技行業,而他從來不投資高科技產業。他向來推崇的是日常生活中的必需品——皮鞋、飲料、衣服和食物等。
巴菲特對這個原則的堅持,甚至到了固執的地步。比如他雖然把自己的財產,大量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的股票贈送給比爾·蓋茨的基金會,也把比爾·蓋茨邀請到他的公司里當董事,但巴菲特從來沒有投資過比爾·蓋茨偉大的高科技公司:微軟。按照他的話講,就是“不投資我看不懂的東西”。
但這次他看懂這個來自中國的高科技公司了嗎?
這次股東大會上,有股東提出了這個疑問,這被認為是整個股東大會上“股神”最難回答的問題。的確,入股比亞迪更像是風險資本投資,而不是巴菲特一貫堅持的價值投資,巴菲特并沒有解釋這項投資背后的邏輯。
雖然股東大會上,他的最佳搭檔查理·芒格解釋了投資比亞迪的理由——因為比亞迪是世界上最大的充電電池制造商,而這無法打消人們的懷疑。因為比亞迪這次作為“中國機會”的代表,來到這個投資人的盛典上,展示的不是該公司作為全球電池第一的產品,而是充滿諸多不可測市場因素的電動汽車。
巴菲特的這次投資是否還會正確?目前還不好下結論。但他無疑對高科技的態度發生了變化。而他并沒有解釋變化的原因。
我們需要警覺的是,巴菲特在會上對未來經濟形勢走向通貨膨脹的判斷。他指出,“在全球產業鏈中掌握產業定價權,不管未來通脹有多嚴重,都始終能夠保證最大利益”。
這個邏輯是他一貫堅持的價值投資。雖然這個邏輯如今落到了他從未染指的高科技產品上。
巴菲特矚目“中國機會”當然讓人欣喜,但是他為什么在一個以“世界工廠”著稱的國度,單單看上了他從來不碰的高科技產品呢?
這是中國投資者在為巴菲特選中比亞迪而自豪過后,需要認真思考的問題。(編輯:王小凡)
進入論壇>>聲明:IT商業新聞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新聞咨詢:(010)68023640.推薦閱讀
大部分企業都會跟諸如戴爾、惠普、IBM或Sun購買服務器。不過Google所擁有的數十萬臺服務器都是自己設計打造來的,Google認為這是公司的核心技術之一。參與過許多Google服務器設計的BenJai(翟本喬)則在眾人面前展示>>>詳細閱讀
地址:http://m.sdlzkt.com/a/xie/20111230/2041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