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則鴻海總裁郭臺銘三問巴菲特的新聞上了各大門戶網站的頭條,并引發了業內的爭論。一個全球最大代工企業的總裁,一個是所謂全球的“股神”巴菲特。而郭臺銘提出的三個問題又涉及到了敏感話題,所以成為新聞的焦點自然是順理成章。
其實郭臺銘的三個對于巴菲特的問題,面上是在問巴菲特,實際上針對的目標是中國大陸的比亞迪公司。道理很簡單,以制造電池起家的比亞迪,目前已經成為了郭臺銘領導的鴻海旗下富士康最強勁的競爭對手。當然,郭臺銘認為,比亞迪之所以在手機零件和整機代工方面能夠搶富士康的飯碗,根本的原因不在于比亞迪自身的實力,而是盜取了富士康的商業機密。但事實是,自從富士康在大陸起訴比亞迪至今,這個被稱為“中國高科技知識產權的第一案”,除了四位比亞迪員工被判刑外,該案的起訴于去年底被撤銷。換言之,至少到目前為止,比亞迪以公司的名義盜取富士康商業機密的事件在法律上并不成立。既然郭臺銘訴諸了法律,所以最終誰是誰非,自然還是法律說了算吧。
至于郭臺銘的第三個問題:用何種專業判斷比亞迪的潛力?筆者認為,市場是千變萬化的,再精明的戰略家恐怕也會有失誤的時候,他們只是根據目前市場和公司的表現及未來的規劃來做判斷。首先,郭臺銘的鴻海下屬企業富士康并不做汽車,既然都不做的東西,筆者認為,至少從目前來看,郭臺銘評價汽車行業的現狀和前景,遠沒有談代工具有說服力。而比亞迪在汽車領域領先富士康是不爭的事實,不是嗎?至少人家已經生產汽車了,而富士康沒有。
看看比亞迪在汽車領域的業績。比亞迪的第一款產品F3(在很長時間內,比亞迪只有這一款產品)2005年上市后,三年中累計銷量超過20萬輛,秘訣在于它的性能和外觀都與豐田花冠高度類似,后者的全球總銷量已經超過2500萬輛。截至2008年9月,比亞迪F3以12455輛的成績超越卡羅拉(新花冠)的12299輛,當然這得益于F3不到卡羅拉一半的市場價格。那么再看看巴菲特看好的未來的電動汽車市場,作為電池起家的比亞迪的實力同樣是不可小視的。如果與豐田、本田、福特、通用等國際相比,技術相似,但價格便宜的話(這是比亞迪的殺手锏),誰又能否認比亞迪在電動汽車領域沒有前景呢?
談及成本和價格,這恐怕才是郭臺銘三問巴菲特最實質性的東西。正是因為比亞迪的成本和價格優勢,讓富士康在代工領域不能一家獨大了,甚至直接威脅到了富士康的利潤。這從郭臺銘屢屢提及比亞迪,甚至不惜質問巴菲特可見一斑。看來在代工業曾經一家獨大的郭臺銘已經是承認了比亞迪這個競爭對手,只是還沒有習慣罷了。所以筆者認為,與其以各種方式去抨擊自己的競爭對手,還不如早點習慣它,只有這樣,才能從根本上去迎接對手的挑戰。(編輯:王小凡)
進入論壇>>聲明:IT商業新聞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新聞咨詢:(010)68023640.推薦閱讀
著名投資公司巴郡周六在奧馬哈召開年度股東大會,巴菲特(WarrenBuffett)及巴郡副主席芒格(CharlieMunger)在5小時內回答股東連串提問。從以下這一段原汁原味的股神問答里,你可否聯想到了什么? 五一小長假過后,A股將>>>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郭臺銘:應該習慣具有競爭對手
地址:http://m.sdlzkt.com/a/xie/20111230/2042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