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商業新聞網訊】延安、青島、西安、長沙……2009年元宵節剛剛結束,由英特爾公司副總裁兼英特爾中國區總裁楊敘親自掛帥英特爾農村工作辦公室的工作人員就開始走訪各地的農村市場,兩周一個地方,行程頗為密集,這主要是為了電腦下鄉做調研。3月16日,英特爾公司副總裁兼英特爾中國區總裁楊敘在北京嘉里中心的會議室里面對記者,談起了他走訪農村各地的感受。
“如果沒有政府的這項補貼,沒有經濟危機,可能電腦下鄉要到5、6年以后才會做。”楊敘告訴記者,在中國農村,95%的家庭都有電話(包括手機),從這個角度講,電話線可以變成寬帶,這個市場是龐大的,但同時,服務信息建設是電腦下鄉中不可忽視的環節,各種各樣的問題包括提早來到的電腦下鄉對于廠商來說也是一個巨大的挑戰。
對話楊敘:最大的挑戰是教會農民用電腦
電腦報:英特爾農村市場調研的目的是什么?接下來英特爾會做什么?
楊敘:前幾年,英特爾推廣了一個“世界齊步走”計劃,配合中國政府做了名為“村村通”的項目,在中國五個省做試點學到了很多東西。我們調研發現農村市場有兩類人群,一類是在鎮上懂得電腦操作的一小部分人群,他們和城市使用電腦沒有兩樣;另外一類也是大部分的人群——農業生產者,我們探索的是這類人群他們拿電腦來做什么。
“授人以魚,還要授人以漁。”這句話套用到電腦下鄉里就是,不是光把電腦賣到農村就行了,還要教人怎么用。我們調研完以后,接下來要做的就是把我們過去幾年做村村通的經驗和各地的政府溝通,尤其是四川、河南、江西等地,希望能夠在當地的縣市去做農村綜合信息服務網的試點推廣,50個點、100個點這樣慢慢的來推進。
電腦報:您如何看待電腦下鄉的渠道建設?您比較看好哪一種模式?
楊敘:這個我也說不準,現在大家都在摸著石頭過河,探索一些可行的模式。比如說和運營商的捆綁,比如說鄉鎮的連鎖店或者服務店模式,但是我到現在還真說不清楚哪個更有效。
電腦報:英特爾在農村市場的“三個一”戰略中具體是指什么?
楊敘:具體來說,一個模式是指即產品、寬帶加互聯網上的農村綜合信息服務。這其中,最為重要的就是農村綜合信息服務,這是我們過去過“村村通”項目面臨最大的挑戰。怎樣將各地不同的信息真正有效的整合、這些信息由誰來提供等,中國農村地域差異很大,不可能說建立一個平臺就適用于所有的地區。
一套體系是指的在當地農村建立一個信息系統。這其中由政府牽頭協調,然后建立一套從OEM、軟件商、寬帶商及農業、醫療專家組成的服務體系,這在當地也形成一個產業鏈,我們設想最終各地的農村信息服務網站都是各地農村自己來做的,應該是當地化的。
一支隊伍指的是在農村推廣信息技術的人才隊伍,也就是對提供農業服務從業人員的培訓。這也是本地化的,比如說當地一些能夠操作電腦的農民。
電腦報:現在來看,電腦下鄉面臨的問題可能會比想象中復雜得多,比如家電下鄉中就有廠商向農村傾銷庫存,也有一些廠商不規范,只想著多賣幾臺,對于這些現象您怎么看待?
楊敘:今天可能會賣很多,但是明年后年沒生意了。不可否認的是,現在確實有些人心態不太好。中央電視臺315晚會也報道,有些人在家電下鄉上鉆空子,把舊電視機包裝后變成農村下鄉電視機,社會很復雜有好的一面就有負面。我們希望更多的合作伙伴能長遠的考慮問題。比如說農村咨詢平臺信息網絡的建設。
電腦報:PC廠商想在鄉鎮市場推廣實際上是非常困難的,也有很多問題,您對電腦下鄉銷量有怎樣的預期?
楊敘:對于今年電腦下鄉銷量的估計,外界有很多種版本,我最保守的估計是100萬,樂觀一點是150-200萬。盡管這個數字和中國這么大的電腦市場相比是很小的一塊,但是我樂觀的是如果農村市場發展的好,明年可能會翻倍。
電腦報:您認為現階段對于廠商來說,電腦下鄉來說最大的挑戰是什么?
楊敘:如果大家專注點只是放在13%的電腦補貼,可能再往前走腳步就會非常緩慢。我們的產業不能止步在這里,而是要考慮更長遠的農村綜合信息服務網絡的建設,然后是產業鏈的形成。這其中,業務模式的挑戰是短期的,真正的挑戰是農民兄弟要電腦來干什么,如果電腦對他們沒有用,信息對農業生產沒有用,提供的內容沒有用,只是聊天,最終電腦下鄉的普及和推行都會非常有限。如果農村百姓對電腦所提供的服務產生依賴性,那么這也將成為一個良性循環。(編輯:Kobe)
進入論壇>>聲明:IT商業新聞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新聞咨詢:(010)68023640.推薦閱讀
NEC目前在日本筆記本市場占據最大份額。2002年以前,NEC還曾一度位列全球第五大PC制造廠商,但之后業績就持續滑落。上個月,NCE曾暗示,由于市場需求下降和過于激烈的競爭,NEC有意退出歐洲、非洲和中東PC市>>>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英特爾楊敘:農民不會用電腦亟待解決
地址:http://m.sdlzkt.com/a/xie/20111230/2054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