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商業新聞網】2008年11月21日,戴爾中國的官方網站曝出一則新聞,一款型號為INSPIRON 1525的戴爾筆記本在選擇了藍光刻錄光驅后,整臺筆記本產品總價卻下降了1049.49元——藍光刻錄免費送,選購還減1049.49元,有這樣的好事?
雖然DELL官方網站經常做這樣的促銷活動,不過價格如此優惠的“促銷”并不多見,一款基本售價為4398元的DVD刻錄光驅筆記本,在選配價值5000元左右的藍光刻錄光驅后只需3349.48元。
有此等好事?于是乎眾多網友訊速登陸下了訂單,這樣的便宜不撿白不撿……讓網友意想不到的是,在購買了一家國際大品牌公司的促銷電腦,結果并不是等著電腦上門的喜悅,而是陷入了一場無盡的糾紛中……
此次“促稍”持續了四個小時左右,成功下單的消費者都收到了DELL官方發出的兩種訂單確認郵件,一種是“您的訂單已接愛”,而另一種是:“您的訂單已收到,但并不構成戴爾已經接受您的訂購。大約在兩個工作日內,我們的銷售人員將通過電子郵件或電話與您聯系并確認此次訂單詳情。此段時間內您如有緊急問題或者如果你沒有收到我們的回音,請通過以下電話或電子郵件與我們聯系:網上定單處理電話: 800-858-2295 對于未開通800電話的地區或手機用戶, 請打0592-8186660 或 0592-8186968, 網上定單處理電子郵件: store_cn@dell.com (請提供您的網上訂單參考編號) 請注意,自今日起七天之內,如果我們沒有收到您的貨款,您的訂單將被取消。
在您的支付被授權后,您將收到訂單確認的電子郵件。請定期查閱您的電子郵件。”
定單風云突變
做為一般消費者看到“訂單已接受”似乎就會認為訂單已經經過系統確認,付了款的接下來就是等待收貨了,但是收到“您的訂單已收到,但并不構成戴爾已經接受您的訂購……”此類郵件的仿佛告訴消費者此次“促稍”您未必能享受到,一切決定都要看我。如果您正好買了我們的“促稍”產品,您也別報太大希望,我不一定給您發貨!
事情真的是這樣嗎?
從DELL下訂單成功后,才會真正的了解到,賣不賣電腦完全在于DELL,根本不會管消費者的感受。
“DELL銷售人員將在兩個工作日內通過電子郵件或者電話聯系下訂單的用戶來確認訂單詳情”這是DELL官方對消費者的承諾,在收到的電子郵件中我們可以看到。
但是此次訂購`型號為1525的消費者們在兩日內沒有接到任何DELL銷售人員的電話,在等待了慢長的一周后才有了首次回應。DELL銷售人員稱:“此次‘促銷’并非促銷為戴爾網站的報價系統出現錯誤導致,定單無法執行,同時被告知雙核CPU T3200不支持藍光光驅,訂單無法執行。想購買筆記本只能選擇以下三種方案:
1、 將藍光刻錄光驅換成DVD刻錄光驅
2、 加500元將CPU升級為英特爾酷睿2雙核處理器T5800,其他配置不變(大多數用戶所選為T3200)
3、 退款
從以上方案可以看出,任何一種方案都對消費者無利。即使是報價系統出現錯或CPU不兼容也不會考慮消費者的感受。雖然對戴爾聲稱的兼容性問題存在很大疑問,但部份消費者還是選了不同的解決方案,也有少量消費者堅持原單,不同意所選方案。
但是即使選擇了DELL給出的方案也不能拿到電腦。幾天后DELL銷售人員又一次來電表示如果先前選擇“加500元升級CPU”的方案也不予執行,只能降級光驅,如果不同意依然不能發貨,DELL銷售人員堅持不按原單發貨,并稱如有意見可向戴爾客戶關懷部投訴。被激怒的消費者隨即投訴到客戶關懷部,但其接到投訴后未給出任何解釋。
2008年年末,距離網友下單一個月后DELL銷售在次來電,稱如果沒有選擇以上解決方案將強行辦法退款手續。有消費者要求DELL用書面的形式通知,被DELL銷售客服無理由拒決。經過了一個月漫長的等待大多數都無耐的選擇了DELL所提供的方案,只有少數的消費者選擇了堅持原單。現在依然等待的天津消費者“寂夜傾心”靠訴筆者:“由于走法律途經需要投入大量精力,對于一款4000元的筆記本而言實在不想浪費太多精力在上邊。所以只能等待。”
對于戴爾在此次“促銷”事件中的表現,專家表示:“戴爾負有違約責任。戴爾在官方網站上標明品名、價格、交付時間及方式,這是一種有效合同形式。戴爾第一次雖然單方面變更條款,但得到消費者認可,也可視為有效合同。不過戴爾再次單方面變更條款時,消費者表示不認可,那么戴爾就應根據之前消費者認可的合同履行職責。另外,如果戴爾在第一次變更時就知道消費者再次匯出500元仍不可能按原單出貨,那么不排除其主觀故意、涉嫌欺詐的可能。”
現在DELL官方網站已經看不到1525此款型號的筆記本,在消費者看來DELL聲稱的報價系統出錯更像是產品下線前的最后一次促銷。
記者在315來臨之際采訪了幾位此次事件的消費者。幾位消費者共同表示:“戴爾不僅對我們的意見置之不理,而且在整個事件中表現出強硬的態度,這是我們不能接受的。此次處理完全不像一個國際品牌的做風”。消費者阿呆表示:“戴爾的客服非常差,此次事件后在也不會選擇DELL電腦,并告知身邊的同事也不會選擇DELL品牌電腦。”
至今為止此次事件依然沒有全部解決。在已聯系到的消費者中,沒有選擇DELL提供方案堅持原單的消費者結止至發稿為止在也沒有任何銷售代表在聯系他們。計世網筆記本頻道將繼續關注還沒有選擇DELL提供方案的消費者。
DELL多次上演“報價門”
戴爾中國網站不止一次發生類似的“報價門”事件,是因為工作疏忽還是說成本太低?例如2006年8月7日,戴爾中國網站上刊載了一則促銷信息,原價8999元人民幣的SC430雙核服務器標價僅為1千余元,由此引起數百用戶下單購買。此后該公司以報價錯誤為由拒絕執行原訂單。對于已經付款的用戶,戴爾公司給出的補償方案為:要么以75折購買,要么取消訂單辦理退款。
戴爾公司單方面的處理意見引起了消費者的不滿,最終140余名消費者集體向法院提起訴訟,要求戴爾按照當時報價執行合同。
2007年3月,此案在廈門市湖里區人民法院開庭審理,并于7月4日做出一審判決。戴爾(中國)有限公司須在判決生效之日起10日內向原告交付DELL SC430服務器,并承擔案件受理費。
而在2008年2月,戴爾網站顯示,一款原價8999元的27英寸液晶顯示器報價為2515元,這一超低價格引發眾多用戶搶購。隨后,戴爾向已確認訂單但沒有及時付款的客戶提出降價1500元的解決辦法,但未獲認可,之后在強大的輿論攻勢下,戴爾以錯誤報價作為實際出貨價格。
而這次,又是因為戴爾自身的工作失誤,造成了這樣的事件發生,其處理方式依然是強硬加蠻橫無理,將消費者的正當訴求置身于一個無足輕重的地位,這樣的做法實在難以將其與一個全球五百強的大型跨國公司形像相聯系。
看到這里我突然想到了2004年的“IBM一千五百元外置康寶只賣一元”事件,同樣的是全球五百強企業,IBM的處理就比起戴爾來更人性化,更讓消費者信服。曾經與幾位業內的朋友聊天,說到戴爾的成功,說到戴爾為什么一直被IBM所壓制,也許,在對待“上帝”態度上的差別是最根本的原因,你說了?
IBM報價門相關鏈接
這是發生在2004年4月的一件事,主角換成了IBM公司。
一元錢買外置康寶!大家看到就會知道天上不會掉康寶的事情發生,肯定又是哪個商家惡意炒做,用為數不多的物質來吸引大家的眼球了。但是這事情發生在IT巨人IBM身上,就肯定讓人興奮不以,難不成IBM也會放我們鴿子,拿“上帝”開刷?
網友來信
4月7號上午點網友NV在閑游IBM中國官方站時,發現今天的“IBM特賣會”產品異常便宜。“特賣產品-APACHE-免費得阿帕奇USB2.0托盤便攜式康寶一臺(CDRW-DVD)(2004年5月1日前)促銷價格RMB 01”
市場售價1500RBM的阿帕奇USB2.0托盤便攜式康寶一臺(CDRW-DVD)到巨人的特賣場上只要1元,價格是原來的1/1500。想想IBM能在暴利面前挺身而出打起吹起價格戰的號角,其領袖風度還真讓人敬佩。NV也不多想,有實惠先占再說立刻下單10個。
不一會就收到了IBM的確認單
呵呵!確認成功!就等IBM的電話通知了。想想小時候政治也沒有少讀,知道什么叫共同富裕。馬上將這個消息轉告論壇上的各位兄弟,一刻間大家歡呼雀躍。
風云突變
中午12點:接到消息原本5月1號前的特賣頁面已經不復存在。不詳的預感在我腦中出現,難道......
二話不說拿起電話撥打Email中的服務電話:8008101818-5885。服務小姐很熱情聲音還是讓人一腔熱血,我把產品報到一半服務小姐就已經先說抱歉(看來已經不少人“騷擾”了),服務小姐:“抱歉,你也知道按照一元的價格IBM是不能成交的,現正在討論此事的處理方法,暫時還沒有結果,希望你留個電話和Email給我們,我們將盡快和你們取的聯系” 頓時我已無語......
正當人們放棄這個“天上掉餡餅”的機會時,IBM突然給訂貨者電話,說COMBO已經到貨,讓到藍快去取貨。但在6月23日,IBM宣布交貨日期因為貨量太大而推遲,并且IBM已經把貨物處理等事宜交由某公司負責了。23日之后的幾天貨品在倉庫分類處理階段,但是沒到物流配發階段。
6月29日,開始交貨,交貨地點在北京市海淀區硅谷電腦城邊上的藍色快車服務站。
至此,全部訂貨的消費者得到了完滿的解決。(編輯:Kobe)
進入論壇>>聲明:IT商業新聞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新聞咨詢:(010)68023640.推薦閱讀
楊元慶表示,當初并購IBMPC業務仍是正確選擇,無論現在聯想遇到了多大的困難。 聯想集團CEO楊元慶 受一時宏觀經濟形勢的影響企業出現問題,并不能否認一個企業曾經偉大,通用汽車和花旗都要破產了,難道能否認他們曾>>>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315特別關注:戴爾報價門事件引糾紛
地址:http://m.sdlzkt.com/a/xie/20111230/2062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