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商業新聞網訊】在距離全球白電老大一步之遙的時候,海爾止步了。
近日,海爾集團CEO張瑞敏親自對外宣布放棄收購GE家電,與此同時他還表達了海爾集團徹底從制造型企業轉型為營銷型企業的戰略,并在與臺灣的OEM制造商談判其部分工廠的轉手事宜。
對于2008年全球銷售收入達到1220億元(180億美元)的海爾集團來說,一旦成功收購銷售規模在70億美元左右的GE白電業務,將超越惠而浦、伊萊克斯和博世-西門子躍居全球白電龍頭企業。
之所以發動如此深層次的產業轉型,在張瑞敏看來,白電行業的競爭已不再由技術革命和產業規模的擴大來推動,找到合適的商業模式才能在競爭中處于不敗之地,而要打造新的商業模式,必須改變以制造業為主的業務模式。
營銷型“海爾”
張瑞敏透過海外媒體記者稱,海爾接下來要脫手大部分生產業務,以削減成本并加快為客戶提供服務和對市場趨勢作出反應的步伐,“我們的戰略將是進行越來越多的外包。”
在張瑞敏接手海爾25年間,海爾的制造基地的擴張似乎從來沒有停止過。
海爾集團副總裁周云杰表示,“過去的24年間在國內并購了18家企業,先后在意大利、印度、日本和泰國并購了多家海外工廠,在巴基斯坦、約旦等國建立了生產線。”
截至2008年底,海爾集團在全球建立了29個制造基地,在國內還擁有青島、大連、武漢、重慶、合肥、貴陽、順德等8大產業園。
然而海爾集團的利潤狀況卻不容樂觀。2007年只有18億元的凈利潤讓海爾集團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壓力,2008年雖然利潤同比增長20%,但是依然處于較低的水平。
張瑞敏稱,海爾面臨的最大的困難是白電業務的利潤已經薄如刀刃,利潤率只有2%-3%,如果考慮到維修服務成本,海爾幾乎是在零利潤的情況下維持著規模超過700億元的白電業務。
對于海爾白電業務利潤下降的原因,海爾集團總裁楊綿綿表示,“西門子、松下等國外品牌依靠良好的技術和產品優勢搶奪我們的市場份額,同時又對海爾進行技術封鎖,這導致我們在技術上的投入效果不如以前。”
家電營銷專家羅清啟表示,“海爾正在逐漸淡化其單純生產型的企業形象,轉而成為一種集生產、科研和技術服務、金融運營和其他多產業為一體的綜合性大企業,這次張瑞敏又提出了營銷型海爾的戰略規劃,接下來將生產基地剝離已勢在必行。”
弱化并購
對于海爾原來生產基地的剝離,顯然是件困難重重的事情,在海爾集團的5萬員工中有60%以上是生產線上的制造員工,顯然這次海爾集團的大轉型將影響到這些制造基地和員工的未來。
這次海爾并不是要找純粹的OEM商,而是希望與臺灣的聲寶、寶成等OEM商建立合資企業,之后再逐步減少在合資公司的股份,這是一種漸進式的退出方式。
不過對于海爾由制造型向營銷型轉型的做法,有業內人士表示,“現在惠而浦、西門子等跨國白電巨頭雖然將部分產品如微波爐、空調的制造轉包給中國企業,但是對于洗衣機、冰箱等核心業務他們依然以自己生產為主,海爾將大部分業務外包的做法存在風險。”
除將生產業務外包外,對于海外并購,海爾的態度也變得更加保守。在2005年競購美國第三大白電企業美泰克因為價格因素輸給惠而浦后,面對2008年3月美國GE(通用電氣)拋出的白電業務的“繡球”,海爾集團再次表示了濃厚的興趣。但張瑞敏近日向海外媒體證實,海爾去年曾考慮收購美國GE的家電部門,但其它公司的跨文化收購未能奏效,使海爾放棄了這一想法。
張瑞敏指出,亞洲企業并購失敗都是因為商業上的巨大差異,我希望首先建立起我們自身更具競爭力的商業模式,隨后再進行兼并會更見成效。
顯然對于海爾集團來說,接下來的這次商業模式的大轉型意義非凡,與此同時海爾的“零庫存、零營運資本和(與用戶)零距離”的1000天流程創新也將繼續下去,這些都關系到海爾這家國內的家電企業集團的未來。(編輯:Kobe)
進入論壇>>聲明:IT商業新聞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新聞咨詢:(010)68023640.推薦閱讀
金山“云安全”中心再次率先截獲IE7瀏覽器又一高危漏洞ms09-002的攻擊代碼,經過反病毒工程師的演示分析發現,ms09-002漏洞被病毒利用的概率非常高。 【IT商業新聞網訊】昨天繼截獲IE瀏覽器0day漏洞之后,金山云安全>>>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張瑞敏再推海爾轉型 放棄并購GE白電
地址:http://m.sdlzkt.com/a/xie/20111230/2070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