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商業新聞網訊】“雖然IBM、谷歌、微軟等國際巨頭已經在中國布局云計算業務,但我們的云計算體系不應該由國外企業來做。”2008年12月30日,廣東電子工業研究院院長季統凱這樣對本刊記者說。
此前不久,季統凱與東莞松山湖科技產業園簽署協議,由東莞市政府投資2億元,廣東電子工業研究院提供技術支持,當地電信運營商參與合作,在松山湖科技產業園內建立國內第一個企業級“云計算”平臺。按照規劃,該平臺在主要服務園內70多家中小企業的同時,還將向全國拓展業務。
“未來的電子政務等工程都會用到云計算,出于安全保密考慮,還是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云計算更為可靠。”季統凱認為,中國應該像電力管制一樣,由國家集中掌控云計算。而在具體落實上,實行政府主導,國企建設。
在季統凱行動的同時,2008年12月16日,防病毒廠商瑞星啟動“云安全”戰略。同月30日,阿里巴巴宣布首期投資1億元的云計算中心選址南京。
面對國內企業這一派熱火朝天的“云戰略”,不少分析人士卻潑出一盆冷水:云計算只是對原有技術的衍生與演進,炒作遠大于創新,中國無需耗費資金跟風自建。況且,云計算完全屬于市場行為,政府不應插手。他們甚至懷疑,廣東電子工業研究院不具備獨自建立云計算的能力,東莞項目可能是巧立項目向政府騙資。
語驚四座,讓原本就對云計算一頭霧水的人們更加困惑。
外“云”籠罩
只要你上網輸入請求,云計算服務商就會利用其龐大的資源為你處理,且按需收費。它可以提供SAAS(軟件即服務)、實用計算、平臺即服務等7種服務項目。云計算鼓吹者們描繪出關于未來云計算的美好景象,令人們興奮不已。
按照業內普遍的說法,云計算的終端用戶主要是企業,而世界上中小企業數量最多的是中國。為了搶占這個廣闊的市場,已有外資巨頭提前布局。
2008年2月1日,IBM就實施“藍云”計劃——在江蘇無錫太湖新城科教產業園建立首個“中國云計算中心”,這也是IBM在全球投入商業營運的第一個“云計算”項目。隨后的3月17日,谷歌也在北京宣布自己的“云計算”戰略,不久又發布被稱為“通往云計算大門”的瀏覽器Chrome。據其介紹,Chrome的最大特點是用戶可以完全拋棄桌面操作系統,通過瀏覽器與互聯網上的“云”連接,從而在線調用數據以及運行應用軟件。2008年11月6日,微軟也宣布進入云計算領域。是時,該公司CEO史蒂夫·鮑爾默甚至聲稱“云計算才是微軟的未來”,他把云計算戰略的重要性放在了并購雅虎之上。
據知情者透露,無錫云計算平臺是IBM與無錫政府合作的項目,產業園內的一些基礎設施本應由政府方投資,但IBM都是自己包攬下來。而谷歌雖然標榜自己的瀏覽器代碼公開,但核心的部分仍然不為外界所知。
“這一切的背后或隱藏著陷阱。”季統凱認為,外資是想完全壟斷云計算市場,它們會借此操控云計算的服務價格,另一方面也會限制中國對更高運算的需求。
在季統凱看來,數據安全是中國企業建立國產云的又一個重要理由。他表示,谷歌明文規定“根據法律程序或政府要求,谷歌可以在不告知用戶的情況下向有關部門披露數據”。并且,就算他們能夠保證用戶的信息不外泄,但這些數據對于其自身是完全透明的,不排除監守自盜。一旦中國大多數中小企業使用谷歌的云計算,它完全可以根據所掌握的信息,得出該企業的經營狀況,然后用于其它商業用途。泄密如果發生在電信、銀行、政府等要害部門,后果將更加嚴重。
“建立自主云計算平臺的最大意義就是打破壟斷和保障安全。”季統凱說,云計算不能交給國外企業,而應該是中國政府主導,交由具有公信力的國企來建設。他強調,政府應盡快落實資金,否則他們只能尋求與企業合資。
對于這些言論,微軟亞洲研究院院長洪小文的解釋或許有助于業界形成客觀認識。洪小文認為,“云”分為幾種,其中一類是“低空云”,大型公司或政府單位出于保密考慮,可以自己購買服務器和軟件組建云;將數據完全交給第三方服務商的“云”,主要適用于對機密性要求不嚴的單位和個人。而IBM方面也表示,云計算有不同的模式可以選擇。
然而,以騰訊聯席CTO熊明華為代表的一些人士還認為,除了安全考慮,如果忽視了以“云計算”為代表的未來技術,中國互聯網公司會落后于世界,并將付出沉重代價。他們預言,未來5年內,帶寬、存儲、機房等成本將大量增長,沒有“云計算”,中國互聯網企業的利潤可能會被“吃掉”。
國產云的疑點
畢竟季統凱正在從事國產云的籌建,他會不會借機“王婆賣瓜,自賣自夸”?而東莞松山湖科技產業園的國內首個云計算平臺,究竟是何面目呢?
季統凱介紹,這個平臺專門考慮了中國企業的特點,區別于業界普遍的7種服務,屬于第8種云服務。而此前,他們對外的解釋是:該項目是中科院“網谷”系統結合現代服務業需求,以云計算技術為核心構建的一個低成本平臺。通過與眾多下游企業及運營商的合作,這個平臺準備進一步打造完整的云計算產業鏈。
而在交流過程中,季統凱對中科院的“網谷”系統并不了解,“要問產業園主任。”而對于第8種云計算服務的內容及對象包括松山湖科技產業園區內的哪些企業,他拒絕透露,“這些屬于機密,2009年2、3月份召開新聞發布會時再對外公開。”
對此,一位自稱“SAAS博士”的人士有些憤怒地告訴《IT時代周刊》:“這純粹是在弄虛作假,總共不超過100個客戶的系統居然叫云計算?還捏造出根本就不存在的‘網谷’概念!”事實上,本刊記者也并未在網上查到半點有關“網谷”系統的只言片語。
至于季統凱擔心的電子政務工程,坊間已有觀點指出,電子政務主要通過網站窗口發布動態新聞,根本用不上云計算。至于國內絕大多數的中小企業,已有的技術方案也完全能夠解決它們的問題。
“廣東電子工業研究院只是中科院計算所在東莞的一個分支機構,根本沒有實力也沒有必要獨自建立云計算,它只是想巧立項目向政府騙資。”一位不愿具名的分析人士談及此事時不無擔憂,他擔心政府掏出的2億元投資中的絕大部分會被用于其他方面,“如蓋樓、買車、出國考察,只留一點零頭購買國外設備,然后編寫幾個報告交差了事。”他指出,如今事業單位早已改革,廣東電子工業研究院也要自負盈虧,對項目的費用有很大自主權。
據悉,上世紀90年代末盛極一時的“網格計算”也出現過類似情況。網格計算是把一個需要巨大計算能力的問題,分解成許多小部分后再分配給多臺計算機處理,然后綜合反饋得到最終結果。當時,國家將網格計算作為高性能計算和信息服務的戰略性基礎設施,投資力度很大,在全國建立了好幾個國家級計算中心。然而,很多企業看到了其中的利益,為了獲得資助,不結合本地實際,盲目上馬。現在,很多科技公司都為云計算設立專職部門,他們以新的技術概念為由,向政府請求資金扶持,這是一個公開的秘密。
云計算是否會重蹈網格計算的覆轍?目前尚未可知,但季統凱的反對意見十分鮮明。他認為,網格計算失敗主要是時機不成熟,當時也沒能很好地實現商業化。對于如何有效建設云計算,他認為“還在摸索中”。
撥開“云”霧
既然大家沒有徹底弄清楚云計算,那么,諸多企業積極投身其中又是為何?
2008年12月16日,瑞星推出“全功能安全軟件2009”,宣稱“云安全”時代正式開啟。半個月后,阿里巴巴集團旗下子公司阿里軟件與南京市政府簽訂協議,針對中小企業電子商務,計劃在2009年初將首期投資1億元的云計算中心落戶南京,并命名“商業云”。阿里軟件總經理王濤表示,“商業云”將整合阿里巴巴集團旗下五大平臺的各種資源和優勢,再通過調用和挖掘,對外提供電子商務服務,從而實現商業價值。在另一邊,騰訊甚至聲稱其QQ相冊就是云計算。
“它們根本不是云計算,只不過貼個云標簽。”產業觀察人士姚浩一針見血地指出。而著名的臺灣防病毒企業趨勢科技也認為瑞星不過是在打云計算牌,實質上沒有創新。
姚浩告訴《IT時代周刊》,云計算并不是一個技術創新,而是供應模式的一個創新,它將一些原有技術和服務集中起來,并實現商業化。與以前的分布式計算、網格計算屬于同一個范疇。分布式計算提出利用互聯網上計算機CPU的閑置能力來解決大型計算問題,這也同樣是云計算的核心理念。它們的區別是,分布式計算、網格計算需要每個參與的終端都貢獻力量且資源共享,而云計算有一個專門的后臺服務器群來處理客戶請求。
云計算就是前面技術的新商業名詞,屬于“舊瓶裝新酒”。當前,對于云計算業界沒有一個統一認識,外資巨頭各自定義,是想借用這個概念來宣傳自己的既有產品。姚浩說,云計算首先要建設后臺基礎設施,這些恰好是IBM的業務重點——大量的服務器、存儲設備和中間件。“藍色巨人”在無錫的云計算中心,相當于一個為了整體出售軟硬件的“樣板房”。至于谷歌,它聲稱用戶只需一個瀏覽器就能通過互聯網得到一切,這可以看到搜索引擎的影子。
有專業人士指出,事實上,谷歌的云計算就是為了更好地實現搜索功能,而對“虛擬機”、“分布式計算”和“網頁數據分析”三項技術的雜糅。目前谷歌云計算主要是自用,并沒有對外推出后臺租用計劃。它對外提供的唯一一項所謂云計算是軟件即服務GoogleApps,這是一個企業應用套件,包括字處理、電子文檔、電郵等,其大部分功能相當于微軟Office辦公系列,但收費遠低于微軟。谷歌的意圖還在于憑借互聯網優勢,用云計算顛覆傳統軟件,打擊微軟。
而微軟之所以提出“云+端”概念也完全是用相同的手法“回敬”谷歌,其固守自身優勢,強調客戶終端的重要性,是因為它需要售賣自己的操作系統,如果沒有端了,瀏覽器市場又被谷歌搶走,微軟將失去生存空間。
分析人士認為,人們現在看到的云計算只是一個概念,希望做“云”的廠商卻各懷用意地劃分出各種類型的“云”。而國內一些專家、軟件公司認為云計算已經實現,還紛紛效仿研發,他們都是看見“皇帝的新裝”的人。畢竟,“杜撰一個概念比發明一項新技術來開拓市場容易多了”。(編輯:Kobe)
進入論壇>>聲明:IT商業新聞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新聞咨詢:(010)68023640.推薦閱讀
全球最大家電制造商惠而浦(Whirlpool)第四季獲利減少76%,因全球經濟不景氣令其銷售大減。該公司稱,2009年獲利預計將進一步下滑。 【IT商業新聞網訊】2月10日,據外電報道,全球最大家電制造商惠而浦(Whirlpool)第四>>>詳細閱讀
地址:http://m.sdlzkt.com/a/xie/20111230/2074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