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走進客廳,打開電視,我感覺時間像倒退了20到30年。這是一個讓人充滿興趣的領域。”近日,蘋果公司CEO蒂姆·庫克的一席話,再次引發了外界對蘋果TV即將出籠的猜測。互聯網如何滲透、改變,甚至顛覆電視,這是繼電腦、手機之后,IT界下一個極具想象空間的領域。
但在中國,電視屏幕背后關聯著敏感的政策管控,這使互聯網的滲透阻力重重。近年來,終端硬件廠商、廣電和電信運營商、互聯網公司等各方勢力紛紛殺入互聯網電視,各種互聯網電視一體機或機頂盒面市,但始終難以真正地讓電視屏幕直接地、自由地登上因特網。
小米盒子“觸雷倒地”,是最新一宗案例。這再次給業界提了醒,電視領域最關鍵的問題不是技術、資金乃至商業模式,而是廣電總局的政策管制及牌照準入。嚴厲的政策管制,以及相關各方的利益沖突與糾葛,制約著中國互聯網電視的發展,但產業力量的不斷集結也在逐漸擴大政策的裂縫。
剛起步的“千億金礦”
互聯網電視是基于開放互聯網的電視服務,這被認為是繼PC、手機之后,下一個互聯網領域的“超級金礦”。谷歌、蘋果等互聯網巨頭均在籌劃布局。
DigitalTVResearch(數字電視研究公司)報告預計,中國互聯網電視的數量將從2010年的200萬臺增至2017年的9300萬臺。而國內終端廠商的預測更為樂觀。目前中國彩電市場年銷量約為4000萬臺,智能電視的整體滲透率在40%左右,并有逐年上升趨勢。2012年,中國互聯網電視終端用戶(一體機+機頂盒)規模超過2000萬。照此趨勢,未來五年內,互聯網電視用戶數有望過億。
即使僅以硬件銷售計算,這已是一個千億級的市場。“這個市場足夠大,能夠容納多家上市公司。”優朋普樂公司CEO邵以丁對財新記者稱,即使互聯網電視只是取代家庭DVD的市場,也有近600億元的市場規模。優朋普樂是一家互聯網電視服務提供商,與南方傳媒合作運營互聯網電視業務。
一位家電廠商人士給財新記者算了一筆賬:以彩電年銷量4000萬臺,智能電視比例40%,每臺智能電視均價4000元計算,智能電視的市場規模在640億元;以互聯網電視機頂盒年銷量500萬臺,均價300元計算,這部分市場規模約150億元。這兩部分硬件的市場規模就接近800億元。
奇虎360公司CEO周鴻祎判斷,智能電視應用和服務,將是投資人和開發者的下一個千億級金礦。上述數字電視研究公司的報告稱,全球互聯網電視的視頻收入規模將在2017年達到287億美元。其中,中國市場將從2010年的4900萬美元躍升至2017年的20.57億美元。
邵以丁認為,互聯網在PC端、手機端的業務發展軌跡,在互聯網電視上仍會重現,比如游戲、社交、電子商務等業務未來都有可能移植到互聯網電視,它們在初期可能規模不大,但未來會越做越大。現在中國的家庭基礎帶寬達到2M以上,互聯網電視在中國進入大發展的時機已經成熟。
各路資本正在積極行動。百視通2012年1月與聯通合作推出互聯網電視機頂盒;樂視網與CNTV(中國網絡電視臺)合作云視頻超清機,11月發布“超級電視”,12月20日推出樂視盒子;小米公司11月發布小米機頂盒;騰訊與CNTV合資成立未來電視有線公司,合作運營互聯網電視;視頻網站愛奇藝與央廣新媒體公司以及江蘇電視臺合資成立銀河互聯網電視有線公司,布局互聯網電視;創維、TCL、海信等家電廠商也與牌照方合作,內置互聯網電視終端。
此外,中國移動的互聯網電視項目組也和多家牌照方談判,計劃2013年試水互聯網電視業務。
創新工場今年投資了樂視網旗下的互聯網電視公司樂視致新。創新工場合伙人邱浩對財新記者稱,這也是因為看好互聯網電視業務未來在中國的發展空間,提前布局。
邵以丁判斷,未來高清視頻內容的播放,一定是以電視屏幕為主。“在PC、手機上看視頻就像個人吃快餐,在電視上看高清視頻才是全家人吃正餐。”
小米盒子“踩雷”
但是,現階段中國的互聯網電視在產業政策上仍存在諸多限制,各路人馬想玩轉這個產業,還有很長的路要走。迅速被叫停的小米盒子,即是典型案例。
小米公司在11月14日發布小米盒子工程機測試,在11月22日晚間即宣告因系統維護暫停視頻服務,計劃于12月正式發布的小米盒子現在已變得遙遙無期。小米公司稱,正在按照國家相關政策,與互聯網電視集成平臺和持牌機構密切合作,爭取盡快開始下一輪測試。
一位接近小米公司的知情人士對財新記者透露,小米盒子正與百視通談合作。百視通今年11月曾公告新獲廣電總局批復200萬個互聯網電視機頂盒客戶端編號,一個編號只能對應一臺機頂盒。
小米盒子被閃電叫停,引發廣電、電信和互聯網圈的廣泛討論。“雷軍(小米公司董事長)更多是在試水,但是走得太急,對廣電行業的復雜度估計不足。”原中國移動家庭多媒體事業部經理盧山說,小米盒子違反了廣電總局2011年10月下發的《持有互聯網電視牌照機構運營管理要求》(業內稱181號文)。
181號文規定,互聯網電視終端產品只能惟一連接互聯網電視集成平臺,而不得有其他訪問互聯網的通道。這意味著,互聯網電視終端只能與互聯網電視牌照方合作,不得將公共互聯網上的內容直接提供給用戶。目前,擁有互聯網電視集成牌照的機構有七家:CNTV、百視通、華數傳媒、南方傳媒、湖南電視臺、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廣電總局對互聯網電視終端設備采取許可序列號管理。
小米盒子之前已與華數傳媒合作,獲得華數擁有的終端序列號,并接入了華數的集成播控平臺。但問題在于,華數傳媒的內容播控平臺不是小米盒子的惟一內容來源,小米盒子還集成了搜狐視頻、騰訊視頻、PPTV、風行網等視頻網站。這相當于在小米盒子上開了其他通向公共互聯網的通道。
小米盒子聚合視頻網站內容的做法,也違反了181號文中“互聯網電視播放的內容應當具有電視播出版權”的規定。而搜狐視頻、騰訊視頻等網站的大部分影視內容只有網絡版權,沒有電視版權。
“廣電總局必然會叫停小米盒子,如果不叫停,類似小米盒子的產品馬上就會大規模鋪開,到時候廣電總局再想管就難了。”盧山分析說。
事實上,在小米盒子問世前,已有廠商生產了一些山寨盒子在深圳華強北、北京中關村等電子市場銷售,這些山寨盒子也聚合了視頻網站的高清內容和海外電視節目。“但這些山寨廠商規模較小,比較低調,廣電總局之前就睜一只眼閉一只眼。”盧山說,小米通過互聯網銷售,如果得到廣電總局默許,鋪貨量會很快,其他廠商再跟進,局面勢必難以控制。
“雷軍不是不懂政策,而是在試探政策,更核心的意圖是小米想做內容運營。”一家互聯網公司負責人對財新記者分析。在互聯網電視產業鏈中,價值核心在內容運營,而終端硬件賺錢很辛苦。雷軍在小米盒子發布會上也表態,小米盒子不會通過硬件來賺錢,而是通過內容和服務產生價值。
但在過去IPTV、三網融合的多次政策博弈中,廣電總局始終將電視內容集成與運營牢牢地抓在自己手中。小米盒子的失敗,絲毫不令業界意外。
廣電總局要主導權
“廣電總局管控的核心只有四個字,可管可控。”邵以丁表示,與PC、手機等私人屏幕不同,電視是家庭公共屏幕,廣電總局認為自己有責任讓出現在電視屏幕上的內容做到可管可控。
在此邏輯下,不管是IPTV還是互聯網電視,都必須搭建內容集成播控平臺。而播控平臺也只有廣電系企業才拿得到牌照。此外,為防止互聯網電視對傳統有線電視運營商形成沖擊,181號文中還規定,“目前階段,互聯網電視內容服務以向用戶提供視頻點播和圖文信息服務為主,暫不開展廣播電視節目直播類服務。”
“這是廣電吸取了IPTV的教訓。”盧山告訴財新記者,此前中國電信與百視通合作的IPTV業務,可以提供直播內容,對地方廣電網絡有替代作用,曾引起地方廣電網絡強烈反對。IPTV的用戶數目前已經超過2000萬。
在IPTV業務中,廣電系統雖然掌握了集成播控平臺,但在合作中,主導用戶拓展、計費系統、運營數據等的電信運營商實際控制了業務平臺。所以,在互聯網電視業務上,廣電總局明確規定,互聯網電視集成機構應當建立獨立的用戶管理、計費認證系統,不得與傳輸網絡運營商合作進行互聯網電視業務的用戶管理、計費認證工作。
“此舉意在將電信運營商踢出。”盧山透露,中國移動與互聯網電視牌照方談合作時,牌照方都要價很高,基本讓電信運營商淪為流量管道。
從2010年以來,針對不斷試探政策底限的互聯網電視業務,廣電總局反應迅速,連續發出多個規范性文件,顯示了其強烈的產業主導意識。“這與廣電總局的一貫風格有些不同,發文之迅速,行文之嚴厲,條款之嚴密,以往都很少見。”盧山說。
各路資本在廣電總局的強烈主導意識下屢屢碰壁,空間狹窄。比如,電視機廠商內置自建的集成平臺很快被叫停;互聯網企業則需要尋求與牌照方合作,才有資質開展業務;電信運營商發展用戶的能力最強,線下網絡與資費系統完善,但被廣電的政策排除在外,現在只得處于觀望狀態。像中國電信目前能做的只是升級IPTV的客戶端與系統,對互聯網電視低調演進。
在技術和運營經驗上實際不如互聯網企業和電信運營商的牌照方,是產業鏈價值的核心。它們全部來自廣電系統,因為互聯網電視業務與原有有線網絡、IPTV業務存在一定沖突,它們對發展互聯網電視的積極性不強。殷建勇稱,“牌照方現在是坐地收錢的模式,每授權一個盒子或一臺電視機內置終端就能收到錢。”機頂盒廠家透露,一個編碼許可的價格大致在15元左右,CNTV、百視通和華數傳媒的開價都差不多。
“此前,家電廠商、互聯網企業、廣電運營商都想通吃產業鏈,但最終都沒能實現。”邵以丁說,經過政策管制,各方也開始磨合妥協,尋求產業鏈的共贏之道。
拱出來的空間
一位電信運營商人士指出,要做大互聯網電視產業,需要現有的政策適當放松。允許更多的玩家入場,共同運營,各自發揮價值,最終形成全產業鏈參與的健康模式。
“與廣電系統合作,要一點一點去試探和突破政策,但不能突破得太多,也不能到底線。”和廣電系統企業合作過的人士分析說,互聯網企業或電信運營商需要與廣電系統內部企業結盟,形成一致利益,才有可能慢慢推動廣電總局松一點手。
邵以丁認為,產業鏈各方應該先在現有的規則內把事情做好,拓展出市場和規模,再來推動政策調整。
事實上,現有的互聯網電視管控政策,已較早前有所放寬,這是被市場一點一點“拱”出來的。最早積極推廣互聯網電視概念的是電視機廠商,借此提高銷量和利潤率。同時,還試圖做一些“軟硬平臺結合”的轉型。電視機廠商曾自建集成平臺,聚合互聯網上一些高清視頻內容,但很快被廣電總局叫停。之后,電視機協會與廣電總局交涉,最終情形有所緩和,廣電總局出臺互聯網電視集成業務管理規范,發放集成業務牌照,允許電視機廠商與牌照方合作發展互聯網電視。2011年,樂視網推出樂視盒子。廣電總局也叫停,但允許上海、長沙和杭州三個城市進行互聯網電視機頂盒試點。
盧山認為,未來,牌照方可能會推動廣電總局去慢慢調整政策。“比如百視通,作為上市公司,同時它需要業績回報,運作就很靈活。”
但在廣電總局的職能中,政治優先,管理意識形態;同時兼顧產業利益。在這兩個目標之間,有時存在矛盾,但也有空間。這個空間就是政策松動之希望所在。
“廣電掌控集成播控平臺,短期存在調整空間,比如可以多放出一些牌照,或在細節處調整,如允許直播內容進入互聯網電視播控平臺,允許與電信運營商合作等。”盧山說,而長期看,他認為需要從制度層面作出調整,比如改牌照審批為備案制。顯然,他的想法與現實有著遙遠的距離。
推薦閱讀
iPadmini從一開始就不被業界所看好,它被視為不得已應戰亞馬遜KindleFire的產物,他也被視為蘋果走下神殿走入凡塵的伊始。隨著蘋果23號發布會的邀請信,很多人都開始為如何高端黑iPadmini做準備。 蘋果開始墜落凡塵?>>>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電視盒子政策捆綁緊 廣電總局牢控各環節
地址:http://m.sdlzkt.com/a/xie/20121229/1091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