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家電網10月26日訊】上有政策下有對策,盡管商務部、發改委、公安部、稅務總局、工商總局五部門對零售企業向供應商亂收費的整頓自去年年底就開始,但有多家家電企業近日向中國家電網反映,零售企業壓榨供應商的行為從來就沒停止過,他們只是換個名目變個花樣的收取各種費,可謂換湯不換藥。
看不到的“額外協議”
浙江某冰洗企業的一位負責人向中國家電網透露連鎖賣場現在的“對策”,他說以前賣場收取的進場費現在叫裝修費,50萬-80萬不等,因為大連鎖幾乎年年都要對一些門店裝修升級。
而在票面做賬的時候,打個比方,原來賣場進1000萬的貨,供應商向其開1000萬元面額發票,結貨款時賣場向供應商返還950萬元和開50萬元面額的發票來做賬。而現在1000萬元的進貨,供應商開給賣場的發票就寫950萬元面額,賣場最終返還供應商950萬元,而那50萬元帳則變成供應商免費向賣場提供產品,這樣在做賬時賣場反而沒有額外的50萬元票據,但供應商提供的這50萬元產品最終由賣場銷售獲利。
上述負責人說,自去年年底五部委發整頓文后,賣場與供應商簽訂的合同都要經五部審核,遞交上去的合同里的條例看似都是合情合理,涉及的扣點看起來也是常規費用,但在實際操作中,賣場與供應商自一些“額外協定”,而這些“額外協定”才是五部看不到、管不著、仍能壓榨供應商的魔手。
某渠道主體在家電連鎖賣場的飲水電器企業老總向中國家電網說,他們企業在連鎖受到的壓榨真是罄竹難書,總部一層皮,分店一層皮,個人又一層皮。該老總透露,他們與連鎖賣場總部簽一份合同就有27、28個扣點,其中包括15或16個常規扣點,10個點的返利(又稱作后臺費用),還有2個點的促銷費(也叫進場費)。
以返利扣點為例,企業在賣場中如果有1億的保底任務實際完成了9000萬,理論上企業只需向賣場付9000萬的返利,但實際上那未完成的1000萬照樣得付100萬的返利。在雙方合作執行過程中,盡管已收取進場費,但有的門店依然會向企業拍賣店內位置。在雙方結款時供應商甚至還要找關系,因為一些門店并不買總部帳,而供應商為結款方便不得不私下給個別人好處,賣場還會莫名其妙提出一些促銷卡、促銷券讓供應商分攤費用。
上述企業老總說,廠家在壓力下只能無奈地對產品進行提價,但在連鎖賣場的強權下有時候價格提不上去。“一些建材家居渠道也有類似收費現象,現在的電商渠道也有將近20個左右的扣點,而我們自建專賣店要投入的成本太高,小企業要做起來太難了”,該老總說。
各品牌壓力指數不一
據中國家電網了解,供應商對家電連鎖收取各種費用所帶來的壓力感受不一。山東某知名小家電企業的一位負責人覺得零供關系這兩年再逐漸改善,連鎖賣場一些亂收費現象比較小眾化了,可能存在于個別門店,一般在促銷時期賣場會提前與供應商溝通雙方之間所承擔的費用。
“我們是一線品牌,雙方戰略關系非一般”,該企業人士道出了最根本的原因。
上述浙江某冰洗企業的負責人也認為,連鎖賣場與不同品牌企業的合作程度確實不一樣,他透露,像一些國內一線品牌以及一線合資品牌話語權強在賣場中的扣點是17、18個點,并且這些品牌在連鎖賣場中以高端為主,很容易通過提價來消化費用。而那些二線品牌在賣場的狀態就是苦撐,這個渠道還不能不做,基本上是用其他渠道的收益來貼連鎖渠道。最壓力山大的就是中小品牌,一年到頭的收入差不多都轉換成渠道費用了,往往這些品牌大多數選擇放棄連鎖賣場。
超市與電商系統也沒好哪去
雖然超市系統中家電銷售規模不及家電連鎖,但在超市系統中家電銷售比重較大的一位合肥某家電企業負責人向中國家電網表示,超市系統平均也有12、13個扣點,不過在這位負責人看來,大多數企業在超市系統做的是低端,并且產品出樣只有4、5款,展示面積也小,權衡下來,12、13個扣點也較高。
而這幾年增長一路高歌猛進的電商,盡管是以更低價和低費用撼動了線下實體店的壟斷地位,但隨著電商大投入和虧本經營局面未改善,其也被曝出開始效仿線下向供應商收取各種費用,甚至壓榨力度堪比線下。(記者 明彥華)
推薦閱讀
近日,工信部公布的《能效之星產品目錄(2012)》引發了新一輪關于產品能效的討論。記者發現,節能領先品牌依然是此次能效之星的最大贏家,其中,以絕對優勢榮登洗衣機節能領袖榜的海爾洗衣機,以入選最多的戰績彰顯出>>>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零售企業定額外協議亂收費 五部委看不到
地址:http://m.sdlzkt.com/a/zhibo/20111229/1253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