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如人,做技術出身的周厚健掌舵的海信低調且務實。盡管美的、TCL等國內家電企業紛紛舉起變革大旗,然而海信卻一直恪守“穩健經營”的理念,不論是多元化布局還是產業規模拓展上都顯得很保守,然而今年以來,這家企業半年時間投資33億元,發起自成立以來最大規模的變革。對此周厚健表示,家電行業正面臨巨大變革,海信在尋找“避免被埋葬”的方法。
海信動作頻繁
“投建,投建”,目前海信集團激蕩著這樣的主旋律,日前,記者獲悉海信集團占地1602畝的廣東海信江門產業基地即將開工投產,該基地有多條平板電視整機生產線和液晶模組生產線,整體項目規劃產能在1000萬以上。
為何建廠不在大本營,而選擇南下,海信方面表示,在南方建廠是因為智能電視的發展,需要芯片、軟件以及App應用、內容服務等智能化產業鏈的配套支持,華南地區在這方面有得天獨厚的優勢。
周厚健就是要帶著海信大步快跑,廣東基地投產的同時,海信位于貴陽的電視生產線也在進一步擴大,目前的整機和模組產能已達近百萬。
項目建成后,海信電器就將形成南有廣東、貴陽,北有青島的“南北雙翼”產業布局。
半年來廣東江門南方產業園投產、貴陽電視生產基地擴產、南非家電工業園啟動建設、青島新研發中心動工、歐洲研發中心轉移至德國、美國研發中心增資擴容,據海信內部人士透露,海信在全球上馬的六大項目投資額逾33億元。
國際化變陣
一直以來,周厚健都反復強調,要重視海外市場,2011年“兩會”的時候就曾告訴記者,海信往下的發展“大頭在海外”,他認為“走出去”是企業的“飯”,同樣也是企業的“命”。近年來,除了海信,創維、TCL等家電企業都表示出對海外市場的看好,對此,業內人士指出,近年來,隨著家電下鄉、以舊換新等政策的助力,國內市場需求嚴重被透支,這也是國內企業紛紛加大海外市場銷售比重的原因。
在今年的這場革命中,海信不僅制造版圖發生了變化,周厚健也重新規劃國際化銷售體系,明確了以亞洲、非洲、北美洲、中南美洲、澳洲、歐洲等六大銷售區域為核心的高端銷售體系。周厚健重申:“全世界銷量2億多臺彩電,中國本土制造的超過一半。但我依然認為,彩電企業未來的增長空間不在國內,而是在海外。”
海信提出的“高端銷售體系”概念意味著海信要將自有品牌打入國際市場。周厚健認為,未來海信發展堅持走自主品牌之路,做國外市場,無論是建立渠道也好,還是了解國外的消費需求,最重要的是建立海信的品牌。從短期利益看,OEM(代工)會讓銷量有較快增長,但這只是手段,不是落腳點。
周厚健思危求變
如此頻繁的布局和大規模的投入似乎并不符合海信風格。半年激進投資33億元,也有悖于海信秉承的“穩健經營”理念,自上世紀90年代至今,甚至在行業大舉投資新產業時,海信還樹起了“專注主業做專業”的大旗,將主業以外的產業剝離。不過今年以來周厚健數次表現出自己對行業和企業發展的焦慮,變革已經迫在眉睫。
然而,今年海信的突變和周厚健的想法變化有直接關系。2011年9月,海信個人智能電視的發布現場,這位電視行業老兵絲毫不掩飾自己的焦慮,他表示會擔心自己“失業”,因為海信一項調研顯示,電視受眾有三個趨勢:越來越老、越來越少、越來越挑。美國65%以上的年輕人已不看電視,這個數字深深觸動了周厚健。
今年7月5日,周厚健出現在該集團舉辦的首個媒體開放日上,他再次坦言:“這一年不是很輕松的一年,也是讓我十分焦慮的一年。”因為“智能化的沖擊,將使未來十年的中國電視品牌銳減到3-5個”。這樣的“危機”讓周厚健決定立刻改變。目前他已經在海信內部成立一個創新俱樂部,集中他認為海信最聰明最有創意的人,當然也包括部分外腦。他們的任務之一,是研究互聯網時代電視的突圍之路。
推薦閱讀
《日經產業新聞》周二援引消息人士的話報道,索尼已經暫時擱置了增持其與夏普組建LCD合資企業股權的計劃。 據報道,索尼原計劃在4月底前將在雙方合資企業Sharp Display Products的持股比例從7%提高到至多34%。但隨著>>>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海信在全球上馬六大項目 投資逾33億元
地址:http://m.sdlzkt.com/a/zhibo/20111229/1257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