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孩子的投資者幾乎個個虧了本,蘇寧此時入場,圖的是順勢而為
9月25日,業內流傳已久的收購案最終塵埃落定。蘇寧易購母公司—蘇寧電器股份有限公司以6600萬美元并購紅孩子公司,承接“紅孩子”及“繽購”兩大品牌和公司資產、業務。
作為傳統零售企業,蘇寧電器介入電商相對較晚,直到2010年初才開始發力。這也是蘇寧在電商領域的首次并購。蘇寧易購執行副總裁李斌表示,這標志著電商行業從資本驅動走向產業整合。
作為垂直零售平臺商,紅孩子6600萬美元的出售價格,與其創業期融資規模相去甚遠。2005年,紅孩子獲得第一輪250萬美元投資,投資者是北極光與NEA。2006年,北極光和NEA 追加兩輪投資共300萬美元。2007年,紅孩子引入第三輪2500萬美元融資,由新的股東凱鵬華盈(KPCB)投資。之后,三家VC又進行了數輪追加投資。據估算,此次并購案之前,紅孩子一共獲得1.2億美元的投資。
6600萬美元的收購價與紅孩子的歷年融資形成鮮明對比,業內稱,電商泡沫開始幻滅,許多投資機構幾乎血本無歸。
關于此次并購,蘇寧副董事長孫為民表示,蘇寧易購今年開始品類擴充,通過并購垂直類電商可以快速滿足SKU的擴充。紅孩子具備母嬰、化妝品類經營的專業性和領先性,具備較強的供應鏈、運營能力,并且擁有以女性為主、活躍度較高的客戶群。相信這是一次“1+1>2”的并購行為。
與蘇寧樂觀判斷相左的業內人士則認為,“即便并購價格便宜,但企業也不應考慮一家頹勢難挽的公司,并且電商公司重要資產是人才、流量與用戶,紅孩子創世團隊經過數次動蕩后,已經不再。在與同類企業的競爭中處于明顯的下風”。這筆買賣并不劃算。

蘇寧的聰明交易:6600萬美元并購紅孩子
關于此次并購是否劃算,相信買賣雙方是“冷暖自知”,而并購效果究竟怎樣,也是有待時日。我們不妨跳出爭議,重新審視這次并購案背后的隱喻。
首先,此次并購案標志著國內電商“卡位戰”宣告結束,進入平臺型寡頭的競爭與產業融合期。國內電商“卡位戰”,第一階段是當當、卓越、8848、易趣時期的市場啟蒙;第二階段是淘寶一家獨大的市場培育;第三階段則是以當當、京東商城、新蛋、易迅為代表的B2C搶奪非淘寶市場的“卡位戰”。“卡位戰”的方式則是選擇細分品類,從“品類殺手”到平臺型電商表現為2008年開始的各大電商進行品類拓展百貨化努力。
從“卡位戰”進入到平臺型寡頭競爭,也意味著垂直電商的命運:或是加入寡頭平臺,或是被并購。前者的集中表現為,去年30多家獨立型B2C加入天貓、今年當當與國美的聯合運營以及酒仙網、優購網入駐當當;而后者的表現則是蘇寧并購紅孩子。
今年5月,京東商城董事局主席劉強東曾公開表示,“垂直零售平臺電商一定會死掉,當然也可以賣掉,只有垂直品牌可以存活”。在未來,垂直電商的前景或許并不理想。
其次,母嬰品類或將成為未來兩年電商競爭中又一新紅海。從2008年開始的生育潮,是以80后為主的年輕一代人。與圖書、3C為代表的其他品類不同的是,母嬰類產品購買主要人群是女性,而蘇寧客戶大多以男性為主,蘇寧易購執行副總裁李斌表示,紅孩子的并購將有助于蘇寧拓展年輕的女性客戶。事實上,母嬰類品類與家電品類一樣,都是以“家庭”作為營銷手段,容易產生“關聯購買”。
80后生育潮與“關聯購買”成為蘇寧并購紅孩子的一個重要原因,而當當、京東商城也在加強這一品類的拓展。今年5月,京東宣稱其母嬰頻道3月銷售額突破1億元,成為中國母嬰B2C行業第一。去年11月,當當網CEO李國慶(微博)公開表示,當當母嬰類商品月銷量達3000萬,增長率超過300%,已經超越了紅孩子,今年6月,當當網稱其母嬰業務月銷量破1億元。如果京東、當當數據沒有水分,兩家公司今年銷量都將達到10億以上,甚至超過紅孩子今年銷售10.5億的預期。
蘇寧表示,計劃2015年母嬰品類銷售100億。在如此激烈的競爭環境下,能不能實現是另一回事兒,但可以很肯定的說,蘇寧并購紅孩子絕不是激進之舉,而是順勢而為,即順電商發展大勢,也順嬰兒潮大勢。蘇寧不傻。
推薦閱讀
3月28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道,松下近期日宣布,針對東日本大地震造成的干電池缺貨問題,該公司將從4家海外工廠緊急空運。使用空運方式調運重量大、價格低的干電池的做法實屬罕見,但公司認為有必要盡快增加供應量。>>>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蘇寧的聰明交易:6600萬美元并購紅孩子
地址:http://m.sdlzkt.com/a/zhibo/20111229/1259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