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連鎖超市年銷售額超過百億,在非行業中人看來,好像不是太難。
但這是一種錯覺。
據中國連鎖經營協會統計,2010年中國快消品連鎖百強中,排第1位的是華潤萬家,718億;第11位是樂購中國,159億;第20位的是北京京客隆,109億。也就是說,不算國美、蘇寧,只統計超市和百貨業態,中國內地去年只有20家企業的規模超過100億,這其中包括家樂福、沃爾瑪等外資企業。
而在蘇寧和國美的1500多億年銷售額面前,華潤萬家的718億似乎立時露怯。
其實超市賣的東西,約占國民可支配收入的四成左右;家電連鎖企業占的只是一成,為何中國的超市規模做不過國美蘇寧呢?這也跟其他國家的普遍情況不同。
一位外資超市大區經理認為,妨礙內資超市做大的“罪魁禍首”,首推地方保護政策。一方面,當有外來超市進來時,當地的龍頭超市會利用自己對地方政府的影響力,對企業百般刁難;另一方面,超市靠此獲得優勢,荒廢了內功,離開地方政府的支持去異地開店,亦沒有原有地供應商的支持,自然拼不過外省有此優勢的地頭蛇。
這也是沃爾瑪、家樂福這樣強大品牌的天然優勢。地方政府對它們的態度,歡迎多于刁難。且它們的資源一開始就是全國性的。
上述大區經理認為,另一只“攔路虎”是所有連鎖企業共通的難題——地區差異。不同地域,在生鮮和食品類的差異非常大;非食品類差異稍小,但主要也就真正的全國性品牌大家都認,其他的品牌各省認知度差異很大,所以去異地開店,還得獲取當地供應商的認可,拿到相對低的價格。在異地開店的超市們,一開始開店少,成本價自然比“地頭蛇”高。
一位內資超市大區經理指出,商業地產商們的“看人下菜”也會造成阻礙。一個超大型超市,往往面積超過1萬平米,是商業地產商招租時的“核心商戶”,即這些商戶落戶在我這,會給我的地產增值,會讓我的其他商鋪更容易以高價租出去。
說白了,這個超市得當地老百姓都知道,商業地產商才愿意租給你。所以,偏居一隅的超市們,去外地拿店面,也是從零知名度開始,還得討好地產商。
相比之下,沃爾瑪和家樂福就有利得多。
一個雄心勃勃想在異地擴張的超市集團,如果拿不到好的門店,進貨價又比當地超市高,還受到當地政府的刁難,如何存活下來?
這就是目前中國超市行業的現狀,當你想跨省經營時,你會遇到上述難題。
不能突破上述難題,又想突圍的超市集團,少數若能獲得資本市場支持,可通過并購其他區域有影響的超市來擴張。而無意突圍的企業,則在區域內精耕細作,多業態經營——做百貨、做家電連鎖,甚至多元化發展。
推薦閱讀
近日,萬家樂“國家認定企業技術中心”和“博士后科研工作站”雙揭牌儀式在順德隆重舉辦,宣告兩大國家級技術陣地正式成立。這是中國燃氣具行業30年來第一家企業同時榮獲國家認定企業技術中心和博士后科研工作站雙認>>>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國內本土超市賣場為何難出蘇寧、國美?
地址:http://m.sdlzkt.com/a/zhibo/20111229/1314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