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3年11月19日,已經艱苦奮斗了9年的張瑞敏真正地舒了一口氣,這一天海爾在上海證券交易所正式上市。
從這一刻開始,一個龐大的市場資源配置之手,讓他的企業有了更為堅強的支撐。如今,作為民族企業的符號性人物,張瑞敏執掌海爾已逾四分之一個世紀。這是一個見證了偉大時代的“大人物”,他所代表的“公司的力量”令人肅然起敬,這也正是證券市場20年成就的最好佐證。
“如果沒有精彩的局部,就不可能有波瀾壯闊的全局”,張瑞敏這句頗有思辨的話,成為他和資本市場關系最好的詮釋。
大鐵錘“砸”響海爾品牌
1984年,很多事情都在這一年發生。
當新中國第一只股票“小飛樂”誕生的時候,距離上海800公里的地方,一家日后舉世皆知的公司尚在萌芽。
1984年12月,張瑞敏來到了青島一家瀕臨絕境的街道小廠。張瑞敏是這一年里更換的第四任廠長。當時,擺在張瑞敏面前的是這樣一副爛攤子:虧損147萬元,主導產品滯銷,大量積壓。
1985年,一次偶然的換貨事件讓張瑞敏對倉庫搞了一次突擊檢查,結果查出全廠有76臺電冰箱不合格。張瑞敏做出的決定讓所有人大吃一驚:召開現場會,把這76臺電冰箱統統砸掉。現場會上,張瑞敏舉起了16磅重的長把兒大鐵錘,帶頭把“不合格”的產品砸爛。看著明明還可賣出高價的電冰箱被一個個砸成破爛,許多人都流淚了。談起當年的“砸冰箱”之勇,張瑞敏不無感慨地說,“現在你想砸也不可能了,如果再出質量問題,不是這么少一點,當時只有幾十臺,現在動輒就是幾萬臺!
但這一砸,砸醒了海爾人的“質量觀”和品牌意識,成為海爾發展史上的一個經典案例,喻示著海爾的質量是第一位的,也喻示著海爾對用戶“真誠到永遠”。三年后的1988年12月,海爾捧回了我國冰箱行業的第一塊國家質量金獎。
“什么時候,美國人不再認為海爾是中國的海爾,而是美國的海爾,海爾在美國就算成功了!睆埲鹈舻哪繕耸亲尯柍蔀槭澜缑疲挠職夂鸵靶囊彩钦讶惶煜隆
張瑞敏告訴記者:目前,海爾品牌占了中國家電品牌在海外市場的84.7%。但張瑞敏并不滿足于此,他談鋒一轉說,中國品牌在海外市場的比例眼下卻只有0.72%,這是很大的一個差距。中國不缺少出口企業,少的是“出口創牌”的企業,“我們仍需努力”。
當海爾插上資本的“翅膀”
1990年,在小飛樂誕生的6年后,上海成立了證券交易所,中國資本市場正式誕生,中國邁出了證券市場的第一步。
1990年,海爾出口德國2萬臺冰箱,標志著海爾正式進入歐洲家電市場,也是海爾邁向世界第一步。
一邊是初生牛犢不怕虎的市場,一邊是野心勃勃走出去的公司,它們都小心翼翼地向未知領域伸出手去。時代的發展,也必然會把他們連接到一起。這是證券市場的魅力所在,這是張瑞敏必然的選擇。1993年,這一結緣終于到來。海爾工業園,如今已是青島這座城市中的標志性建筑,可是1992年張瑞敏帶記者到此參觀時,這里剛剛開始建設。當時幾個人就是站在一個土堆上瞭望未來。
為了打造自己的品牌,為了生產多元化的產品,為了在世界上占有一席之地,張瑞敏要建自己的工業園,然而資金卻無著落。中國證券市場的啟動,著實令當年的張瑞敏興奮不已。在海爾上市前,他跟別人說,“上個世紀初,企業誰做得快誰就會取勝,比如福特;上世紀六、七十年代,企業誰做得好誰就會取勝,比如日本制造業崛起;信息經濟時代,誰做得對誰就會取勝。”
沒錯,向證券市場借力的時候到了。
1993年11月19日,青島海爾(600690)登陸上交所上市,以每股7.38元的價格成功發行5000萬股,募得3.69億元資金。正是這次IPO募集的資金保證了海爾工業園按期建設,為公司的發展“鉚足”了后勁。在當年的土堆上,建成了海爾的總部大樓,成為海爾推進多元化、戰略國際化的策源地。
其后,青島海爾通過多次配股和增發,實現了從單一的冰箱產品領域,繼而拓展到了洗衣機、空調、冷柜、熱水器等成套白電產品,并迅速發展為國內家電龍頭。1996年,青島海爾實施了配股,前瞻性地把配股資金投入到無氟家電的開發。
“正是利用本次配股募集的資金,海爾進行了大量的技術研發、升級和改造,把握了未來行業發展方向,”張瑞敏如此解釋此次借力,它使得海爾已經具備了深厚的技術積淀,在近年來環保節能成為市場主題之時,海爾已然走在了市場的前面。
上一頁 1 2 下一頁單頁閱讀
推薦閱讀
>>>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海爾張瑞敏:寫意企業家的“中國制造”
地址:http://m.sdlzkt.com/a/zhibo/20111229/1332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