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經濟之聲《天下公司》報道,索尼公司宣布下調2011年集團業績預期,凈利潤預期從盈利600億日元下調至虧損900億日元(約合人民幣73億元),連續第4年出現凈虧損。索尼方面給出的解釋稱,虧損是因為液晶電視機價格下跌以及日元升值造成的。
這已經是索尼的電視機業務連續第8年虧損了,事實上在過去的7年間,索尼電視機業務已經虧損了4763億日元(約合387億元人民幣)。今年(2011年)7月,索尼已經下調了2011年度液晶電視出貨規模,從原先預估的2700萬臺下調至2200萬臺,F在的電視機業務已經成為索尼的軟肋,嚴重拖累了索尼的發展。
在老一輩人的眼里,日本電視機一直是優質家電產品的代名詞。電視機產品更是索尼公司的驕傲,1970年,索尼公司的特麗瓏技術不僅使處在破產邊緣的索尼公司起死回生,更使得索尼電視機在全球大賣,為索尼贏得了世界范圍內的聲譽。
家電行業不景氣 索尼欲退出制造領域
作為曾經如日中天的索尼,為何會淪落到如今這步田地?家電行業專家劉步塵發表他的看法。
劉步塵:有兩個方面。首先從全球來看,彩電行業本身都不景氣,中國有句成語叫“波濤之下無完卵”,在不景氣的情況下很多企業很難有一個很好的發展效果預期;第二,現在這幾年,日本的品牌在中國市場的表現也不夠好,可能跟索尼包括松下這些企業自身的產品戰略和市場戰略也有關系。
從大環境上看,由于美國、日本和歐洲市場的電視機需求下降,電視機產業遭遇了新的發展瓶頸,而且日本的家電制造業也遭遇了來自于中國等國家新興企業的挑戰。從索尼自身來說,在本世紀初,索尼并沒有把業務重心轉向LCD電視機,這導致它的該業務發展一直落后于LG和三星。一個龐大的巨人,沒有及時的在正確的道路上邁出它沉重的腳步。
現在索尼,雖然是后知后覺,但也終于幡然醒悟,或者說在嚴酷的事實面前,它終于開始采取進一步的行動了。索尼從11月起將把電視機業務分拆成外包、LCD電視和下一代電視機三個部分,希望在以后的運營中更加職責分明。
在過去幾年中,索尼已陸續出售位于西班牙、斯洛伐克和墨西哥的多座電視機工廠,并將超過一半的生產工作外包給臺灣鴻海精密等公司。但索尼并不是毫無目的的全盤出售,它仍然保留旗下的四座彩電工廠,分別位于日本、巴西、中國和馬來西亞。
坐以待斃并不是索尼的風格,不要忘記,在1970年,索尼面臨倒閉危機的時候,它就憑借特麗瓏技術起死回生,F在的索尼還有什么出路?從它采取的這些措施里,我們是否能窺測出日本家電企業的經營戰略呢?
劉步塵:這幾年日本的家電企業有一個很明顯的特征,就是它逐步的退出制造領域,將制造交給中國。從中國采購元器件,然后交給中國去生產,他們做什么呢?他們將來更多的是做技術和標準。索尼現在是3D電視的發明者,也是未來的OLED電視的發明者,所以在技術方面他們有很強的優勢。未來他們想繼續發展的話走技術路線,逐步的退出制造領域可能是很好的選擇。
推薦閱讀
11月8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道,LG電子表示,公司2012年的資本開支預算為1.15萬億韓元(約10.3億美元),其中4625億韓元(4.13億美元)將用于手機業務部的研發業務。 LG電子新聞發言人莎莉李(Sally Lee)表示,1.15萬億韓元>>>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索尼下調電視出貨 或逐步退出制造領域
地址:http://m.sdlzkt.com/a/zhibo/20111229/1333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