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彩電市場折戟沉沙兩年后,近日,日立宣布再次挑戰中國市場,目前有5種型號的液晶電視在中國的華東和華南地區銷售。
此次“回歸”,日立放棄了等離子而轉投液晶電視。為降低成本,也不再以全產業鏈的模式運營(全產業鏈模式即企業會涉及包括品牌專利、生產和銷售各個環節)。據了解,日立公司將采取委托當地電子設備制造商的方式進行OED生產。
日立電視曾是中國電視市場的翹楚,博得了中國市場許多電子發燒友的青睞。上世紀80年代初,日立與中方合建福日電視機廠,成為中國第一家中外合資的家電企業。但從2005年起,日立在平板電視業務上的表現一直不盡如人意。等離子電視和等離子屏業務都處于虧損狀態,最終日立被迫停止了等離子屏的生產。2008財年年報顯示,日立虧損高達7000億日元(約合78億美元)。虧損額相當于當時中國一家主流黑電企業一年的營收。2009年,日立無奈收縮戰線,并于當年底正式退出中國市場。該公司當時將虧損歸責于在國際金融危機背景下的需求下滑、附屬公司虧損、設備減損以及日元升值。
家電分析師劉步塵認為,國際金融危機只是一方面的原因。再次回到中國的日立,仍舊面臨時運不濟的困擾,且目前外資品牌在華整體呈現頹勢,日立若要重振雄風并不容易。
另外,日立還面臨著渠道難題。目前,三四線城市成為彩電產品的主要銷售市場,然而日立在中國市場的渠道布局卻并不完善。這從下面一組數據就可見一斑。截至2009年10月底,上海日立“家電下鄉”產品發貨僅為200臺,銷量僅27臺,“下鄉”銷售額僅為5.267萬元。同期“家電下鄉”總發貨量達658.74萬臺,總銷售量達278.78萬臺,總銷售額高達508.42億元。分析認為,家電下鄉是企業進入農村市場的主要渠道,而日立并沒有把握好。日立此時重返中國市場也被業內認為“生不逢時”。今年(2011)一季度,彩電市場量價齊跌。今年(2011)“五一”假期,中國液晶電視零售規模為158萬臺,同比下降4.7%,這也是5年來液晶電視內銷規模首次下跌。
DisplaySearch預測數據顯示,平板電視市場逐漸趨于飽和,液晶電視面板需求將趨緩,今年(2011)上漲幅度僅有8.3%,而2010年面板需求量漲幅高達41%。液晶電視需求的大幅縮減就意味著彩電企業會在有限的空間里進行廝殺。劉步塵認為,在這樣的狀況下,夏普、創維、康佳等企業紛紛跨界白電、小家電等領域,而日立卻進入一個利潤較薄、只靠走量的市場,這樣的行業氛圍讓日立的中國市場“返程路”倍加艱辛。
推薦閱讀
中國家電網訊:Panasonic(松下)與NEC兩大巨頭12日聯合宣布,panasonic公司的數字家電與NEC的信息通訊機器商品,自10月份便開始了使采用NEC的運輸車輛開展共同運送合作。 據稱,此前,Panasonic位于關西福島家電工廠的>>>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日立平板重回中國市場 恐遇規模渠道難題
地址:http://m.sdlzkt.com/a/zhibo/20111229/1337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