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6月5日,以“低碳減排•綠色生活”為主題的世界環境日宣傳活動在全國各地開展,積極響應政府提出到2020年我國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的減碳目標。家電一向是中國經濟的“晴雨表”與“風向標”,進入2010家電業掀起了強勁的“低碳臺風”與“綠色浪潮”,各大家電企業紛紛發表宣言,迎接“低碳”新時代。
作為世界白色家電的領軍品牌,美的憑借在空調、冰箱、洗衣機、中央空調等核心產品上的技術引領和綠色升級,把優勢變為勝勢,繪制出一張從經營理念、技術研發、生產制造到供應鏈、營銷、服務體系全面實現低碳升級的“碳路圖”,構建了強大的綠色競爭力,成長為中國企業“綠化”的楷模。
低碳新范式:
綠色超越引領低碳攻略
低碳經濟的核心是能源技術和減排技術創新、產業結構和制度創新以及人類生存發展觀念的根本性轉變。可以說,低碳經濟為“高燒”的地球開出了一劑“退燒藥”。然而,企業又該如何作為?
從2008年開始,美的提出“綠色超越”的綠色經營戰略,提出“綠色制造、綠色產品、綠色社會”三大方面經營目標,推動企業與大眾、社會、環境的可持續發展。在2009年全球金融危機背景下,美的持續加大科技投入,致力于低碳環保、企業可持續發展的綠色發展戰略。2009年,美的用于綠色制造直接支出超過5000萬元;用于科技活動費用達到35.6億元,其中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支出27億元;共完成了新產品項目780項,研究與試驗發展項目685項;全年專利申請量1299件,其中發明專利198件,向市場推出了廚房空調、無氟變頻空調、高效節能冰箱、變頻滾筒洗衣機等創新產品;與廣東工業大學成立了“智能家電聯合實驗室”,在180度正弦波矢量控制直流變頻技術、仿生系統優化設計技術、智能家電家居技術等方面均取得了重大突破,擁有了制冷產業技術鏈、變頻應用產業技術鏈以及綠色產品技術鏈等核心技術研發及產業化能力。
據了解,在“綠化”設計方面,美的根據多年的實踐總結出低碳設計五定律:一是綠色評估,對環境影響的評估貫穿始終;二是綠色包裝,高效運輸;三是有效地利用原材料;四是簡約設計把浪費減到最小;五是智能設計更節約更減碳。
美的認為,家電低碳必須全程“綠化”,從設計、研發、采購開始,通過科技創新與產品創新,將傳統的家電“高碳產業”低碳化,通過家電全產業鏈的整合來實現設計服務、材料選購、精益生產、營銷管理、售后服務的標準流程,將“碳補償”、“碳中和”等低碳理念融入產、供、銷的全過程,確保產品具有材料的環保性、性能的優化性、使用的低碳性,一方面減少含碳的溫室氣體的排放,一方面則是節能、節電、節氣、節水,保護地球上本就為數不多的能源。
低碳新動力:
綠色制造搶占低碳布局制高點
為了將“綠色超越”的綠色經營戰略“落地”,今年上半年,美的在低碳戰略布局上“連落三子”,美的河北邯鄲、湖北荊州、廣州南沙三大低碳家電產業園相繼開工。
2010年1月19日,美的荊州基地開工建設,三年內在荊州追加投資4億元,完成對冰箱、冷柜生產及倉儲進行擴能,到2012年,美的冰箱荊州制造基地將形成500萬臺產能規模。
2010年3月20日,美的邯鄲工業園項目開工,投資5億元,預計年底正式投產,2012年全部建成后,空調年產能將達350萬臺,全部生產變頻空調和一級能效定速空調。
2010年5月28日,美的廣州南沙工業園奠基典禮隆重舉行,總投資20億元,將擴充空調、冰箱產能各500萬臺,以“節能、高效、高端”空調和冰箱產品為主。從產業布局來看,荊州、邯鄲、南沙三大工業園開工,可以稱之為美的躋身全球最大白色家電制造商的“關鍵棋局”。一方面,進一步增強了美的制造的規模優勢;另一方面,完善了美的全球低碳產業鏈布局,更加貼近市場、貼近消費者,增強了贏家通吃的“馬太效應”。
同時,在“綠化”供應鏈方面,圍繞著成本與效率,責任與利潤,美的在供應鏈上頻頻出招,利用超大規模的產業集群優勢提前預訂并逐步擴大采購量,進一步提升綜合競爭優勢及規模采購能力;借力結盟上下游供應商,鞏固可持續發展的優勢產業鏈關系;打造綠色供應鏈,美的通過綠色信息共享、優選綠色伙伴、綠色績效評價、強化綠色意識“四部曲”,實現供應鏈從“綠”(環境責任)到“金”(商業利潤)的多方共贏。如今,美的通過綠色供應鏈的有效協同,產供銷總體運行效率提高了30%,庫存降低30%,產量增加30%以上,成本降低5%以上,“綠”與“金”相輔相成,相得益彰,從而使美的在新一輪的白電大戰中獲得了強大的綠色競爭力。上一頁 1 2 下一頁單頁閱讀
推薦閱讀
金安區工商局,多舉措加強“家電下鄉”市場監管,維護農民消費者的合法權益。截至目前,該局檢查家電下鄉網點162戶,受理消費者咨詢19人次,處理消費者投訴4件,為消費者挽回經濟損失6720元。 該局從規范家電市場主體>>>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美的:“碳路圖”中國企業“綠化”的楷模
地址:http://m.sdlzkt.com/a/zhibo/20111229/1349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