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國美電器控股有限公司董事會發布公告宣布,為追求更高標準的企業管治水平,將董事會主席與公司總裁的職位分開,董事會任命原公司常務副總裁王俊洲為公司總裁并繼續擔任執行董事,陳曉則繼續擔任董事會主席及執行董事。這二人的分工,可以看成后黃光裕時代的國美自認為比較理想的架構設置。所謂的“去黃光裕化”過程,并不是國美的主流。
在2008年的冬天,隨著短信紛傳,黃光裕被“帶走”后,他旗下的國美系陷入了由此而來的空前危機。當時無人主持大局,位高而無實權的陳曉接替黃成為國美電器董事局主席,而代替黃“按董事會指示簽署相關文件”的卻是王俊洲。熟悉國美系的政商人士,都把王俊洲看作是黃在國美的“代理人”。
陳曉是上海永樂電器的創辦人,2006年7月,永樂被國美收購,陳曉也獲得國美總裁的“高位”。這是當時家電銷售巨頭之間的一次大整合。
王在進入國美之前,曾為北京大中電器高管,在2001年大中并入國美后,被黃看中,歷任國美總部業務中心總經理、華南大區總經理,2006年 11月開始擔任集團執行副總裁,黃出事后擔任執行董事。國美收購北京市場為主的大中電器之后,內地的家電大賣場,就剩下國美和蘇寧兩大巨頭矣!
最近正在播放電視劇《新三國》,家電銷售賣場前一段的整合故事也如是。可以打一個不太確切的比喻,黃光裕就像是曹操,陳曉如同東吳的孫權,大中勢力最弱,就像是蜀漢。陳曉到國美任職,就如同是孫權到了曹操那邊上朝。名譽很高。但是他畢竟是外人,發展路徑和企業文化與國美系都截然不同。在黃光裕坐班主政的時候,陳曉并無實權。不料風云突變,黃光裕東窗事發,黃太太遠遁南方,這個時候,按照公司章程,陳曉因而接任國美電器控股有限公司董事會主席的最高名位,局勢就大為微妙。如果你是曹魏集團,你會放心讓也是一手一腳打天下起家的孫權來主政嗎?
曾幾何時,由街邊電器小店起家的黃光裕,把握機會,采取連鎖經營的先進業態,把業務旗艦國美電器打造起來,一路資產滾雪球般壯大,成為“首富神話”。不過,中國從事連鎖運營的公司多矣,為何偏偏是黃光裕在其發展過程折戟,其實其中大有玄機。中國的民營企業家也罷,中小生意人也好,往往是苦于資本不足。正如郎咸平教授所剖析的,國美系的真正發家能力,絕對不是家電銷售的贏利能讓他在短期內成為中國首富,利潤以每年翻番的速度增長。黃光裕靠的是類金融的發展模式,即動用資本市場的力量獲取超額收益,在市場狂熱期兼并同行成為行業老大,在成為壟斷企業之后壓企業賬期,贏得數月乃至一年的現金流。
顯然,這種類金融模式,就必須建立在管理層極度威權的體制下,必須是強力人物主持,才能有這樣的效果。這個道理,就如曹操說“假如天下無孤,則不知道幾人稱王幾人稱霸”一樣。所以黃光裕“進去之后”,國美系一度群龍無首,也引來社會的高度關注。在那時候,國美的后黃光裕共管小組能夠維持一年,引入外來資本,穩定局面,確實算是超水準發揮。
2009年上半年,國美引入貝恩資本,圍繞此,發生了一些波折。據悉有某大股東不愿意退出國美系,不愿意轉讓太多股份。新舊股東還有一些爭拗。個中內情我們暫且不深究。
一般而言,現在的國美系,很希望給公眾一個印象,那就是“自從2008年黃光裕被禁,國美就開啟了其“去黃光裕化”的道路,國美在反思以往經營模式的基礎上,力圖謀求新的商品管理模式。
確實,除了引入外資股東之外,在業務方式上,國美首先放棄了“超常規擴張”戰略,實行利潤主導下的效率優先模式。黃光裕時代跑馬圈地的強勢政策也一度使國美與供應商的關系異常緊張,為了改善零供關系在國美的戰略轉型中,將重點由以往的經營供應商轉向了現在的服務消費者。另外,國美利用將近半年的時間對全國1300多家門店進行大變臉,變成了紅底白字的“GOME”,改變識別標識。
但是,以上這些業務模式的變化,與其說是“后黃光裕時代”不如說是“黃光裕的下半場時代”,王俊洲正在進行的變革,相信也是得到黃光裕的認同乃至支持。黃光裕對國美的影響力,在我看來,未曾遠離多少。曹魏一族,由曹操到曹丕再到曹叡三代才權力旁落。只要國美系還是黃光裕家族股份為主,就不必談 “后黃光裕”,除非突然殺出一個司馬懿來。
誠然,在經過人事動蕩之后,我們樂于看到國美加速轉型,通過改變以往粗放型經營,轉型集約型商業模式等一系列做法尋求新的突破,“新國美”能否在家電市場競爭中繼續“領跑”,尤其是未來的黃光裕家族和國美的關系,非常值得關注。
推薦閱讀
近日TCL、格蘭仕等家電廠商紛紛自建網上直營店,進入電子商務市場,這意味著家電網購市場競爭將進一步加劇。不過《IT時報》記者調查發現,相對于京東商城等成熟的B2C網站而言,家電廠商在價格、物流、售后上并不占據>>>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國美“新三國”故事:黃光裕走入下半場
地址:http://m.sdlzkt.com/a/zhibo/20111229/1390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