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雪災、汶川地震等大型災難事故,激發了國內企事業單位及公民們的社會責任感及愛心,特別是5·12地震,更被媒體稱作中國企業公民意識集體覺醒的歷史拐點。國內很多評論家一致認為,經過2008這一年的災難考驗之后,中國的公益事業至少向前推進了十年。
從“不愿做”轉變為“不會做”
盡管如此,中國企業的公益慈善事業仍有較長的路途要走,民政部社會福利與慈善事業促進司司長王振耀近日在闡述中國未來慈善事業發展的方向時表示,中國的慈善事業面臨的問題不再是“不愿做”,而是“不會做”。
有不少企業曾對媒體表示“在中國做公益很難”,這真實反映了企業“不會做”慈善、公益的實情。跟西方發達國家相比,中國企業大規模經營慈善事業,主要出現在改革開放、實行多種經濟體制,社會發生轉型后,操作上以照搬西方的模式及其經驗為主。也正因為如此,目前中國慈善事業仍缺乏一套能與之相匹配的相對成熟的公益慈善管理體系。
很多專業人士認為,為了公益而做公益,是目前中國企業做公益、做慈善的最大特點。首先是方式單一,只知捐款、捐物等,而忽視精神扶持和社會文化的培育。其次是缺乏成型的管理慈善事業的長遠規劃和策略,沒有對善款、公益項目的落實進行跟蹤和管理,導致負面現象頻頻發生,如“諾而不捐”、公益項目變成豆腐渣工程等等。
不過這種現狀正在得到改觀,近日海爾用“解決方案”的思路做公益--解決“英雄中學”德陽東汽八一中學千余師生過冬難題的做法,就反映了中國企業在經營慈善事業方面的突破性進步--中國企業其實已經“會做”公益,并能做的很好。
用“解決方案”做公益:實現公益目的最大化和企業供給最大化
海爾的做法是不僅僅捐出空調產品,而是組織調用了一個專項團隊,為東汽八一中學策劃并實施了一套室內舒適解決方案,內容涵蓋從項目的調研、評估、規劃,到具體產品的運送、安裝、調試,及后期的維護、維修等全套服務。這與國際上成熟的企業公益做法相似。在西方國家企業的公益體系中,企業一般設有專門的團隊來策劃、實施、跟蹤具體的公益項目,在具體的公益項目中,投入的形式、內容、對象以至每項活動延續到時間等方面,都已經形成一套完整的企業化運行體系,海爾用“解決方案”做公益的思路與他們如出一轍。
軟件巨頭微軟認為同一個企業不可以同時在多個領域或議題上開展公益活動,而必須根據自身優勢選擇其中的一個主要議題,并專注于這個重要但并非高不可攀的領域,然后以結果為導向,重視評估和衡量,集中資源持續地做下去,在這個領域內實現效率最大化的公益管理,進而實現公益目的(社會需求)最大化和企業能力(企業供給)最大化之間的平衡。微軟把這種做公益的方法叫做“可管理的公益”。
海爾用“解決方案”為東汽八一中學做公益,顯然也是在實施一種“可管理的公益”。
在得知災后重建的四川德陽東汽八一中學因資金問題,沒有取暖設備過冬困難后,海爾空調專門負責公益事務的團隊,立即啟動了本次行動。為了保證給師生們打造一個舒適、良好的室內學習環境,該團隊先是派多名專業設計師去現場考察學校環境,根據教室、圖書館、實驗室、食堂等不同的戶型結構、面積、朝向和所處的位置,設計并提供了多套不同的室內舒適環境解決方案。隨后整個團隊又專門從青島風塵仆仆趕到四川,親自為學校安裝調試了全部空調。同時海爾也承諾,日后這批空調的全部維護、維修等服務也都將由海爾的公益團隊專門負責。
這就意味著,海爾空調捐出的是包括產品及安裝調試、維護、維修等服務在內的全套室內舒適環境解決方案。基于對東汽八一中學的需求和海爾自身技術、資源科學評估、衡量,該“解決方案”將能幫助海爾實現效率最大化的公益管理,既為該校1500多名師生過冬取暖解決燃眉之急,又踐行海爾“用心回報社會”的公益理念,真正實現公益目的最大化和企業供給最大化的平衡。
“海爾空調服務客戶的理念是'為用戶選,幫客戶轉',從了解需求開始到'送方案入戶',形成從產品、服務、流程、機制到模式的整套創新方案。我們相信做公益也需要解決方案,并且認為這些需要幫助的對象更加需要解決方案。因此我們要創新,要捐出解決方案,這樣才能真正滿足他們的需求,體現公益的價值。” 海爾空調相關負責人的話,為用“解決方案”做公益的做法做了最直觀的闡釋。
用“解決方案”做公益,從海爾開始。中國企業經營慈善、公益事業的新景觀,或許也將由此開始。
推薦閱讀
廈門市家電以舊換新回收企業資格招標公告 更新時間:2010-07-26 信息來源: 受廈門市貿易發展局、廈門市財政局委托,廈門市務實采購有限公司以競爭性談判方式對廈門市家電以舊換新回收企業資格項目進行競爭性談判招標>>>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海爾空調:首倡用“解決方案”做公益
地址:http://m.sdlzkt.com/a/zhibo/20111229/1403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