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彩電企業一直不缺乏戰術,無論是風靡一時的價格戰,還是一度盛行的概念炒作,甚至曾出現過大篷車、演藝促銷等一批頗具中國特色的營銷策略。然而變化的只是形式,不變的則是經過中國彩電業30多年的發展,民族彩電企業快速崛起。
作為國內最早一批進軍彩電業并依托軍工背景的企業,長虹通過對這一領域的精耕深拓,并實施有序的外延式擴張,特別是通過自身不斷的戰略變革與升級,引發產業升級方向。
經過50年的積累和發展,特別是最近5年的快速成長與崛起,以趙勇為代表的長虹新團隊,在“三坐標”戰略的指引下,在明確方向、找準定位、狠抓執行等一系列大刀闊斧的變革和創新中,帶領著長虹駛入新的未來,也為中國家電產業的發展提供了多重借鑒。
產業價值鏈下的新利潤點
行業觀察家指出,商業模式是企業賺錢的手段,實現企業利潤的最大化,必須要通過構建產業價值鏈,特別是要實現價值鏈的外延和提升,確保企業掌握在市場上的話語權。同時又能借助產業鏈的優勢,把握對產品的定義權。
近年來,長虹在家電、手機、數碼等產品上,積極打造話語權和定義權,率先在國內建設等離子屏工廠,全面切入對等離子屏的研發、生產,從而打破了外資企業在平板面板上的限制。同時,長虹還通過與同行合作,組建空調壓縮機工廠。而后以資本運作切入美菱冰箱后,又實現了對華意冰箱壓縮機工廠的掌控。
除了對關鍵零部件的把握,長虹還通過自主創新,積極進入國內企業長期以來面臨的軟肋——集成電路設計。通過成立虹微技術公司,進入集成電路的設計,并推出了SoC芯片,打破了中國彩電企業長期以來在控制芯片上的短腿。
這實際上與全球產業發展趨勢保持著高度一致。近年來,全球產業化演變趨勢正呈現出“重技術、營銷,輕制造”。原因就在于,制造環節的進入門檻較低,極容易陷入重復投入、盲目無序擴張的境地。過度競爭自然會導致企業及行業利潤全面走低,令企業缺乏對技術創新和市場營銷環節的可持續性投入和建設,最終淪陷為全球制造大工廠的尷尬中。
而進軍上游,掌握關鍵部件和核心控制芯片,不僅可以左右產品未來發展的方向和技術升級更新技術,還將為企業提供源源不斷的利潤回報。最終為企業的發展提供更多的創新動力和積極性。
產業形態尋求多體系支撐
產業形態實際上是為企業的相關多元化擴張提供了清晰的發展方向和成長軌道。特別是在當前市場環境下,單兵做戰的突襲策略很難形成綜合競爭力,必須要構建集團作戰的產品架構。
記者注意到,特別是在關聯性產品布局上,在3C融合以及3G化大潮下,家電與IT、通訊、信息家電等產業界限被逐步打破。特別是網絡技術的快速升級,引發了產品性能和功能的融合,消費者的生活和使用習慣被逐漸打破。這在無形中推動了市場的二次升級,為家電企業的發展提供了新的動力和市場機會。
2004年以來,長虹在立足彩電、空調等傳統家電業務的發展,介入冰箱領域,并積極通過長虹佳華進軍IT,從事IT數碼產品的研發生產和分銷,代理海外產品在中國市場的銷售,同時又推出數碼MP4、GPS導航器等產品。同時,又成立國虹通訊數碼集團,全面切入通訊業。目前長虹已成為國內規模最大的手機制造商之一,引領國內企業的發展方向。此外,長虹還專門成立信息技術公司,進軍基于寬帶、固網的信息終端產品及應用業務領域,探索新興商業模式。
特別是在“互聯網、移動網、廣電網”的三網融合過程中,占據獨特技術優勢和產品布局優勢的長虹,已經走在了同行的前列,推出了適合于當前市場環境的機頂盒、互聯網電視等產品。
記者注意到,近年來我國家電產業的發展日趨成熟,特別是在當前的行業環境下,品牌集中度快速提升,每個產品領域的前3強或5強基本上控制了整個行業的走勢,占據著80%以上的份額。在這種背景下,借助品牌優勢,利用企業成熟的營銷、服務、物流3大網絡體系,可以在短時期內快速推動立足于家電產品的創新,向IT、通訊、家庭信息終端等產品領域的融合。
中國市場學會理事李德俊教授認為,這些產品的共同特點就是以家庭為單位的娛樂終端,因此相互之間的銷售可以快速形成聯動效應,即購家電就會帶動數碼、IT、通訊等關聯產品的銷售,并形成互動效應。
這也將成為今后很長一段時間內,中國家電企業產業變革的新方向,即借助現有的資源,從單兵作戰逐步變成整團作戰,從而彰顯企業的綜合實力以及整合資源實現邊際效應的最大化,生產成本的最小化,擺脫傳統制造產業的微笑曲線,創造新的技術創新型企業的價值微笑曲線。上一頁 1 2 下一頁單頁閱讀
推薦閱讀
“沈陽市民對3D高清電視的熱情,遠遠超出了廠商的預想。”5月11日,記者走訪沈陽各大家電賣場發現,原本在上市之初并不被看好的3D電視,如今卻一下子成為了市民們爭搶的“香餑餑”。 根據記者的粗略統計,3D電視僅在>>>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長虹電器:“三坐標”模式啟迪家電業
地址:http://m.sdlzkt.com/a/zhibo/20111229/1418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