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務部國際貿易談判副代表崇泉昨日在第八屆產業國際競爭力論壇表示,中國經濟總量從世界第六位上升到第二位,已進入中高收入國家行列;同時,中國也繼續維持全球制造業第一大國的地位。
根據崇泉提供的數據,2011年,中國占世界經濟的份額為10%左右,比2002年提高5.6個百分點,對世界經濟增長的年均貢獻率超過20%。金融危機爆發以來,中國進口增速遠高于全球的進口增幅,對刺激全球需求發揮了積極作用。
然而,我國產業發展劣勢也十分明顯。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對外經濟研究部副部長趙晉平說,中國產業分工仍然處于中低端,核心零部件還大量依賴于進口,可以總結為“大而不強”。
“中國進口芯片所用的錢超過進口石油的錢。”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工業經濟研究所所長金碚說,哪怕是代表我國最高水平的企業也十分依賴進口,尤其是關鍵零部件,國產化率仍然很低。
那么,如何提升中國產業的國際競爭力?金碚認為,以往“平推式工業化”的方式必須轉變成“立體工業化”,從而占據產業制高點,提升“你能做而別人不能做”的高附加值。金碚解釋說,平推式工業增長的三個特征是:平鋪擴張、求大求快,弱差異性、強模仿性,以及低文化含量、高逐利傾向。
網絡力量也不容忽視。中歐國際工商學院院長朱曉明提出,下一個十年,網絡智慧必將作用于現實世界。中國企業只有順應新時代趨勢,才能在國際競爭中占據一席之地。
施耐德電氣公司副總裁葉良俠提出,超過50%的二氧化碳減排量將來自于節能增效,而節能主要依靠軟件技術。
新奧科技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朱振旗認為,中國企業的外部環境特點是國際競爭中的生態、綠色、環保的產業發展。除此之外,我國產業發展還面臨著創新能力不足和人才缺乏等挑戰。
“中國步入更需‘耐心’的時代,政府需要構建公平競爭的環境,讓企業參與到國際競爭中。” 金碚說。
推薦閱讀
據臺灣媒體報道,臺灣鴻海集團昨日宣布斥資2億美元,昨日晚鴻海公告決議斥資2億美元(約60億元新臺幣)買下Woodman Labs的10.72%股權,業內人士分析稱,與鴻海積極布局的眼球計畫有關,很可能是為了蘋果未來產品iTV。 >>>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中國制造“大而不強”步入“耐心”時代
地址:http://m.sdlzkt.com/a/zhibo/20111229/1446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