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6日,國務院宣布安排265億元財政補貼,針對符合節能標準的家電產品,進行為期1年的節能惠民政策推廣。因“家電下鄉”、“以舊換新”等政策結束而略顯低迷的家電市場,一時間重新活躍起來。
5月28日,財政部網站公布了實施細則。根據細則,在從2012年6月1日開始、2013年5月31日截止的惠民補貼政策推廣期限內,相關部門將采取財政補貼方式,支持高效節能平板電視和節能空調的推廣使用。
毫無疑問,這一補貼政策可以看作家電“以舊換新”政策的延續和升級,除刺激消費外,顯然還有促進產業結構調整、推動節能減排的政策思考。
然而,記者在調查中發現,“能效虛標”,這個剪不斷理還亂的痼疾,被“人人喊打”了多年,依然在大行其道。究竟是什么滋養了“能效虛標”的土壤?誰是其背后遮風擋雨的保護傘?掀開這條灰色產業鏈的冰山一角,許多不為人知的貓膩開始浮出水面。
家電能效標識被濫用
虛標能效已成潛規則
作為家電企業中節能產品的代表,針對空調的相關補貼政策細則一直備受人們關注。相關預算顯示,此次針對空調行業的補貼金額約為50億元。
根據補貼細則,此次納入補貼的空調產品包括1級、2級定速空調和1級、2級變頻空調,補貼力度根據制冷量及能效,單臺最低補貼為180元,而最高補貼可達400元。
業內人士測算分析認為,本次補貼力度將超過節能惠民第二期的補貼力度。從近來家電市場回溫來看,國家新出臺的節能新政給境況不佳的家電業注入了一針“強心劑”。但補貼只是一種形式,真正的目的是希望借助補貼,鼓勵和支持家電企業在節能方面做出表率。
記者在采訪中發現,業內人士對于節能補貼能否達到預期效果頗感擔憂:如上一次空調節能惠民補貼政策實施之初,占據市場銷售規模70%以上的4級、5級能效空調庫存幾乎在短短3個月的過渡期內全部消失,原因就在于采取了“能效虛標”手段。
今年年初,海信董事長周厚健炮轟“白電”行業能效虛標亂象,就在業內掀起“海嘯”。
而“能效虛標”現象,讓普通人在購買家電過程中防不甚防。
市民王女士近日在購買完空調后,發現新空調上的能效標識有明顯動過的痕跡,于是向網友求助,一位自稱家電專家的人給出了這樣的回復:“我們一般給單位裝空調,都是把能效高的標識撕掉,換上能效低的上去。”他解釋稱,這樣就能把相對低廉的低能效空調當做高能效空調出售。這樣的回復讓王女士對自己家的空調能效標識開始懷疑。
事實上,能效標識可以在網上隨意買賣。
記者登錄淘寶網并搜索“能效標識”4個字后,看到銷售此類商品的商家達數十家,分布在廣東、溫州、福建等地。記者通過與這些商家溝通獲悉,每個能效標識的價格在1元~3元不等,標識為不干膠材質,具體廠商信息、能效等級、內容等可以隨意定制。
“除財政補貼外,虛標本身也能給企業帶來利潤。”某賣場內部人員稱,在價格戰的競爭壓力下,家電企業的生產成本被不斷壓縮,而且產品檢驗為廠家抽樣送檢,所以如果真有不符合能效要求的空調,通過虛標流入市場也并不奇怪。
此前開展的“節能產品惠民工程”,以空調為例,根據規定,國家對能效2級空調給予每臺(套)300元~650元的補貼。對能效1級空調給予每臺(套)500元~850元的補貼。對于虛標能效的空調企業而言,既能賺取高額利潤,又能獲得一定的補貼,使得一些企業有空子可鉆。
從以往能效補貼政策的執行情況來看,由于政策執行期間監管不到位,家電能效評價標識被一些企業濫用,給消費者帶來了損失。如某品牌空調企業生產的明明是5級的低能效空調,卻將它虛標成1級、2級的節能空調,以騙取財政補貼。
業內人士透露,虛標能效等級已經成為家電行業的潛規則。
最近,上海質監局發布一項對2011年上海家用電冰箱產品質量抽檢檢測報告,包括格蘭仕、華生在內的5批(次)品牌產品,由于在國家強制性標準規定的“能源效率等級”項目中不合格,被判定為質量問題嚴重。此外,上海、北京、江蘇、山東、山西等地的質監局均先后發布質量檢測報告,通報部分企業的能效標識造假。
資深消費電子產業觀察家梁振鵬在接受記者采訪時介紹說,被查出的產品只是滄海一粟,“更多的產品仍在市場上招搖”。
其實從2005年能效標識實施起便亂象叢生。一位業內人士透露說,“不僅是小企業,有一些大企業也會這么干,甚至有些企業的做法非常過分。比如冰箱的能效指標為A、B、C、D4個等級,有些企業明明達不到,也給自己貼上‘A’的牌子。”
記者在調查中發現,目前在家電行業“能效虛標”的情況比較泛濫,特別是一些小品牌更為明顯,而消費者很難發現貓膩。比方說單門冰箱,1級能效和2級能效的耗電量只差零點幾千瓦/時,由于沒有專業檢測設備,消費者不可能去檢測產品中的耗電貓膩。家電的耗電量一般都比較大,稍有一些差別,在耗電度數中也難以反映。
而由于品牌的差異,有些品牌的1級能效耗電和其他品牌的2級能效耗電差不多,而1級和2級的冰箱價格少則相差幾百元,多則上千元。
據了解,目前在家電賣場的國產家電一般都是1級能效,2級、3級很少見,顧客前來購物,多傾向于1級能效的家電。
為了爭奪客戶,不少小品牌與大企業打起價格戰,一臺大1.0P的1級能效空調標價不到2000元,而格力、美的品牌同一能效的產品,推廣價都在3000元以上,遠遠高于小品牌的售價。此舉曾被眾多經銷商的質疑:“這么低的價格,不太可能是1級能效!”
相對而言,國外品牌對能耗標記則坦白得多。在國美電器的一些賣場中,消費者看到,幾款某國外品牌的電冰箱的能效等級從2級到4級不等。銷售人員稱,如果冰箱功能復雜,耗電量自然會增加。如果一臺自稱功能很強的冰箱,能效卻很低,其中或許存在貓膩。
在采訪中,一位業內人士向記者透露說,在企業技術條件沒成熟的情況下,片面追求能效,冰箱使用的保溫材料必然受到影響,壓縮機性能也會打折扣。
推薦閱讀
iPhone的熱銷,也讓高仿蘋果手機成為山寨市場的香餑餑。走在西南最大的手機批發一條街成都太升南路,隨處可以看到山寨蘋果手機的影子,價格從幾百元到千元不等。不過鮮有人知道:一部小小的山寨蘋果手機背后,到底隱>>>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濫用家電能效標識 別讓虛標能效成潛規則
地址:http://m.sdlzkt.com/a/zhibo/20111229/1477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