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此次“騙補”風波是否屬實,據業內人士透露,“虛標能效等級”已經成為家電行業的潛規則。從2007年開始,國家針對家電行業先后啟動了“家電下鄉”、“節能產品惠民”和“家電以舊換新”等三大工程,輔之以數量可觀的財政補貼。
而在此期間,就曾曝出多則家電生產商以作假手段騙取中央財政專項補貼。“可以說,幾乎整個家電業在‘家電下鄉’和‘以舊換新’活動中都存在‘騙補’的行為。”家電業觀察家劉步塵在接受媒體采訪時曾說,“家電業‘騙補’行為瘋狂到不擇手段、不顧后果,嚴重到許多企業已經開始后怕。”
騙補行為猖獗
“行業存在太多不規矩的地方。有些企業甚至把能耗標準4、5級的庫存貨都直接拿出來貼上1、2級標簽進行銷售。”直言“騙補”現象為行業“潛規則”的業內人士向媒體表示,企業的“騙補”行為其實并不隱蔽。消費維權律師趙占領在接受采訪時告訴記者:“騙補一般存在偽造相關文件或者證件的行為,能否騙補成功主要取決于政府部門審查力度以及后續的抽檢力度的大小。”
他指出,虛標能效是企業騙補最為普遍的做法,這其中存在不少監管的漏洞,比如企業在送檢時用的是一級能效樣品,產品上市時卻把二級產品貼上一級標簽,也不在網上進行產品備案。還有的企業把降價促銷宣傳成節能補貼。這些騙補手段都反映出節能補貼政策的監管存在問題。從消費者角度而言,企業的這種做法侵犯了其知情權,也對消費者構成欺詐。
我國的能效標識制度采取的是“生產者或進口商自我聲明、備案,政府有關部門加強監督管理”的實施模式,能效標識上的各種數據都是由生產廠家自己標注的,這就為企業虛標能效提供了“溫床”。
資深消費電子產業觀察家梁振鵬也認為,家電產品能效虛標的行為,折射出部分家電企業在節能產品生產、銷售環節的誠信度有待于提升,相關法律法規和政策的懲罰力度還不夠大。
趙占領告訴記者,根據《高效節能產品推廣財政補助資金管理暫行辦法》的規定,如果企業提供虛假信息、騙取節能補貼,或者未按要求使用標識,或偽造、冒用標識,利用標識做虛假宣傳,誤導消費者,財政部、國家發改委可給予通報批評、扣減補助資金等處罰。情節嚴重的,取消企業高效節能產品推廣資格。
治理騙補亂象
家電協會秘書長徐東生曾提出,如何避免此前節能惠民政策中出現的能效虛標和騙補行為,是這次節能補貼政策的關鍵。
不管這輪新政中是否真的存在廠商騙取國家節能補貼的行為,“騙補門”已經引發了業界對于節能補貼政策實施過程中如何規避騙補問題的再度關注。
對于治理當前家電行業“騙補”亂象,國家發改委能源所姜鑫民分析認為:“首先完善制度法規的設計缺陷,就要做專門研究和針對性‘補漏’工作,這樣企業經營才有法可依,違法時候才可以依據法規做針對性‘追責’。”
“同時,還要鼓勵行業自律,特別是家電領域的國企,應作表率。對于誠信守規的企業,相關政府部門應有獎勵制度,正面鼓勵;而對于鉆營‘騙補’的企業,不但要在經濟層面上予以重罰,最好還要在行業資質上給予降級,更要向全行業、全社會通報,讓不守誠信的企業承受‘作假騙補’的成本之痛。”他說。
財政部財政科學所所長賈康在接受采訪時說:“如果‘堵漏’的監管成本,遠遠大于惠民的實際意義,國家讓利也確實到不了老百姓手上,那么政策是否值得繼續執行,就需要在另形探討。”
“最重要的是要調動全社會的力量,對行業的不法行為進行監管,在職能部門做好本職工作的同時,鼓勵社會各階層參與遏制騙補行為的‘打假’行動。如此全方位防患于未然,才是治本之舉。”姜鑫民認為。
家電業觀察家劉步塵建議,對待騙補,最好在以法律手段給予企業重罰的同時,也要重獎舉報者、投訴者,這樣做,可以激勵消費者共同監督不合規行為,從而引導行業良性循環發展。
他指出,市場監管部門應該主動聯系司法部門,對市場進行全面監控和排查,而一旦查清企業確有“騙補”行為,就應該走法律程序。而對于消費者監督,一旦消費者懷疑所買產品被虛標,要求送檢,相關機構這個時候就不應該再用高額檢測費來抬高消費者的社會監督成本,而是應該主動幫助消費者厘清是否受騙。如果企業確實造假,最好是以法律手段給予企業重罰的同時,也重獎“打假”的投訴者,才能促進行業良性循環。
政府出臺《方案》防騙補
國家相關部門表示,主要是為了加強推廣信息監管核查工作,切實保障財政資金安全,工業和信息化部、財政部、發展改革委和商務部于日前共同印發了《節能產品惠民工程推廣信息監管實施方案》(以下簡稱《方案》)。
此次《方案》監管對象是列入節能產品惠民工程推廣目錄的高效節能房間空氣調節器、平板電視、家用電冰箱、電動洗衣機、家用熱水器(燃氣、太陽能、空氣源熱泵)五大類節能家電以及節能汽車、高效電機、高效照明產品(以下統稱為節能產品)的生產企業和銷售企業。
《方案》稱,此次監管核查內容重點圍繞以下三個環節對節能產品推廣信息進行監管核查:一是生產環節,對推廣節能產品的全部生產企業進行監管,重點核查生產企業推廣產品的期初庫存、當期生產和出貨等有關情況;二是流通環節,對推廣節能產品的銷售企業進行監管,重點核查銷售企業推廣產品的期初庫存、當期出貨和銷售等有關情況,其中對一級銷售商的推廣信息情況進行全面監管;對其他銷售商推廣銷售節能產品信息進行抽樣核查,抽取比例為年度推廣數量的20%左右;三是消費者環節,重點核查節能產品消費者信息真實性,采取抽樣核查方式,抽取比例為5%至10%。
其中,對弄虛作假、騙取補貼的生產企業和銷售企業,依情節嚴重程度,采取通報批評、追繳補貼資金并加倍處罰、取消推廣資格、列入誠信“黑名單”并在媒體上曝光等措施予以處罰。
對未按規定進行審核、出具虛假報告的第三方機構,采取追繳全部核查經費、取消第三方機構核查資格、列入誠信“黑名單”并在媒體上曝光等措施予以處罰。
對核查工作組織不力、騙取補貼嚴重的有關地區主管部門予以通報批評。
推薦閱讀
增速放緩的戴爾把希望放在中國市場身上,但中國區業務增長卻顯放緩。 昨日,戴爾首席執行官邁克爾戴爾(Michael Dell)對外表示,現在的戴爾正面臨業務增速放緩等挑戰,他仍看好中國等新興市>>>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家電行業騙補成災全方位堵漏方顯真招
地址:http://m.sdlzkt.com/a/zhibo/20111229/1477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