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6月,四川長虹電器股份有限公司旗下控股子公司——四川長虹格潤再生資源有限責任公司成立,年處理能力達到200萬臺。
2011年4月,TCL惠州環保資源有限公司與天津市博奇金屬制品有限公司、天津子牙環保產業園有限公司共同組建的TCL奧博(天津)環保發展有限公司正式投產,一期工程年處理能力達300萬臺。
2011年5月,日立(中國)有限公司與大連環嘉集團有限公司簽訂《廢舊家電循環再利用工廠建設工藝流程技術合作合同》,共同建立廢舊家電拆解處理工廠,年處理能力達100萬臺。5月30日,松下電器產業株式會社、同和控股(集團)有限公司和住友商事株式會社與杭州大地環保有限公司合資成立杭州松下大地同和頂峰資源循環有限公司,設計年處理能力為100萬臺。
家電企業自建廢舊電器電子處理企業本不是什么稀罕事。且不談日本家電企業的先行經驗,早在2005年,海爾集團就與青島新天地投資有限公司合資成立青島新天地生態循環科技有限公司,新天地正是國家欽定的四大廢舊家電拆解處理試點企業之一。真正引人關注的是,自2010年起,自建廢舊處理工廠似乎成為家電企業爭相追趕的綠色風潮。除上述家電企業的實踐外,業內不時有某家家電企業計劃興建廢舊處理工廠的消息傳出,格力、美的等龍頭家電企業都曾成為這些傳聞的主角。
雖然至今這些傳聞仍未成真,但是廢舊家電無害化處理早已成為家電企業綠色大循環產業鏈真正形成閉環的關鍵。
生產者延伸負責制的題中之義
生產者延伸責任制是中國廢舊電器電子產品處理基金(以下簡稱基金)制度的基本原則。這意味著,作為生產者的家電企業,要在產品全生命周期內對自己制造的產品負責。“我們會全力配合廢棄電器電子產品處理基金制度的實施。”在《電器》記者采訪中,作為基金的繳納方,家電企業普遍表示將積極配合基金的征收。
事實上,多數家電企業早已認識到自己在廢舊家電無害化處理上的責任。同積極繳納基金一樣,自建廢舊處理工廠某種程度上正是家電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表現。“格潤是長虹在環保及再生資源領域經過多年探索孵化出的產業。”四川長虹格潤再生資源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吳章杰告訴《電器》記者,長虹從2004年起就開始研究家電綠色特性,并參與由清華大學承擔的國家863計劃項目——“家電產品綠色特性分析和典型部件再資源化研究”。
然而,對于家電企業如此說辭,并非所有人都買賬。某廢舊處理行業資深人士不無擔憂地對《電器》記者說:“我們非常歡迎家電企業加入這支環保隊伍,但是家電企業建立廢舊處理工廠的動機有點‘不純’。”按照他的分析,家電企業進入廢舊處理行業的時間集中在2009年家電以舊換新政策實施后,而家電以舊換新政策實施期正是廢舊處理行業經歷過的最美好時代,拆一臺虧一臺的日子好像已經結束。“更重要的是,基金制度呼之欲出,家電企業自建廢舊處理工廠可能也是希望能夠在制度形成過程中取得更多發言權,建立與相關部門交流的通道。對家電企業而言,自建廢舊處理工廠只是利益博弈中的一枚棋子。”
面對這樣的質疑,家電企業感到有些無奈。就基金征收而言,家電企業和廢舊處理企業的立場往往是對立的。用某家電企業負責人的話說,基金就是從家電企業兜里掏錢給廢舊處理企業花,但是“當我們也進入廢舊處理行業后,我們面對的問題與同行是一樣的,并不因為我們有家電業的背景而有所不同”。
作為實踐人,吳章杰的看法和態度與該負責人基本相同且更加懇切:“基金制度實施后,廢舊處理行業的發展前景更好,這是可以預期的。建立廢舊處理工廠的確可以讓家電企業更加了解這個行業,但是,這些不是我們自建廢舊處理工廠的初衷,承擔社會責任、完善大循環才是長虹的追求。”
構建真正的“大循環”
“TCL希望借助奧博項目,通過產品綠色設計、綠色制造及無害化回收處理,最終實現整個產業鏈的生態循環。”TCL集團董事長李東生在奧博投產儀式上這樣闡述TCL啟動奧博項目的意義,這席話也道出家電企業進軍廢舊處理行業的終極目標。
如果將家電循環經濟產業鏈比作人體大循環,那么家電制造就是動脈,可以變廢為寶的廢舊家電處理及再生利用就是將含有較多二氧化碳的血液送回心臟的靜脈。“單純的產品制造經濟模式是資源——產品——廢棄物,靜脈產業的出現令這一模式變為資源——產品——資源,整個經濟模式形成閉環。”華新綠源環保產業發展有限公司市場部經理苑杰認為,家電制造是由零到整,廢舊家電處理則是由整到零,正好是相逆的過程,處理得當可以形成良好循環。
以格潤為例,長虹自主建立廢舊處理工廠是充分考慮兩個循環后的結果。“首先是整個產業鏈的循環,也就是大循環,目標是建立綠色循環經濟。”吳章杰表示,這個循環涉及家電產品的設計、研發、制造、銷售、售后服務、回收、再利用等,上述環節缺一不可。第二個循環則是格潤自身的“造血”循環能力。他認為,廢舊處理工廠的基本功能是拆解廢舊家電,更重要的是,通過對再生利用的研究,將再生資源產品應用于大循環中,尋求自己的可持續發展。據他透露,目前格潤再生資源產品已經被應用到長虹的實際生產中。
多年前,日本家電企業已經進入廢舊處理及再利用領域,不少企業會定期發布“綠皮書”。中國家電企業特別是大企業也已經開始進行產品綠色設計研發,試圖從源頭上采用對環境無污染并易于再生利用的材料,引入易拆解設計,降低未來的拆解成本。相比而言,廢舊處理及再利用仍是制造能力漸強的中國家電企業“大循環”上的短板。
雙重身份,雙重優勢
《廢棄電器電子產品處理基金征收使用管理辦法》(送審稿)規定,各省、自治區、直轄市環境保護主管部門在編制本地區廢舊電器電子產品處理發展規劃時,應當優先支持電器電子產品生產者設立處理企業。家電企業+廢舊處理企業的雙重身份,讓家電企業自建的廢舊處理企業擁有雙重優勢。
首先是技術優勢。“只有家電企業深入參與,才能真正做到源頭減量。”正如苑杰所言,綠色設計可以充分考慮家電產品及其壽命周期全過程對資源和環境的影響,使產品及其制造過程中對環境的總體負面影響減到最小,使產品各項指標符合綠色環保要求。TCL奧博有關負責人表示,家電企業最了解家電結構和技術,能夠實現對廢舊家電的最大化利用。
值得關注的是,近年來,擁有先進處理理念和技術的日本企業開始積極進入中國廢舊電器處理領域。松下電器產業株式會社董事、環境本部長宮井真千子在松下和大地的合資公司成立時表示,杭州松下大地同和頂峰資源循環有限公司是松下在海外設立的第一家處理廢舊家電的工廠,將引進松下先進的回收處理技術和設備,如CRT電視玻璃激光分割技術、CRT電視玻璃干式洗凈設備、壓縮機(冰箱、空調)分割機、銅線圈回收技術、冰箱隔熱材料中氟利昂的安全回收技術等。大連環嘉集團有限公司家電拆解部經理鄒曉光表示,日立與大連環嘉的合作是全面的技術合作,將引入日本先進處理技術。
其次是渠道優勢。“家電企業分布在全國的銷售渠道能夠與消費者直接接觸,能夠實現購買新家電的同時回收舊家電,是非常好的回收平臺。”吳章杰分析稱,“借助原有渠道進行廢舊電器回收,無需重新建立回收網點,可以大幅降低回收成本。”
再次是物流成本。《電器》記者在采訪時發現,多家企業在建立回收體系時,都將較大精力放在回收車輛的配備上。“我們在回收車輛上安裝監控探頭、GPS定位系統等設備,一方面是為了更好地監督整個物流運轉,保障人員貨物安全;另一方面則是為了優化物流,實現資源利用最大化。”森藍環保(上海)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周青說。無疑,家電企業及經銷商已經建立的物流體系,可以承擔廢舊電器的回收功能。
最后是人力成本。吳章杰舉例說:“由于家電以舊換新政策的退出,整個行業再次陷入‘無米之炊’的窘境,大量工人會因為沒有廢舊電器電子產品可拆而閑置。就格潤而言,這部分工人可以被分散到長虹各相關工廠。”
推薦閱讀
5月31日消息,近日財政部、國家發展改革委、工業和信息化部等部門聯合發布了節能產品惠民工程高效節能空調和平板電視推廣實施細則,對符合條件的產品將進行政策補貼。其中:液晶電視為100元/臺~400元/臺,等離子電視>>>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生產者自建家電處理廠:補齊大循環上短板
地址:http://m.sdlzkt.com/a/zhibo/20111229/1504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