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我國手機產業老牌本土企業,長虹集團在智能化浪潮的驅動下,似乎找到了重塑中國手機產業價值鏈的捷徑。
日前,長虹集團與中國聯通共同對外發布,由富士康代工、百度提供軟件及網絡支持的第一款千元智能手機——炫•色智能系列上市。《中國企業報》記者獲悉,與此前中興、華為、聯想與中國聯通合作推出的智能手機相似的是,長虹這款手機也獲得高達100萬臺訂單,并提供話費補貼。
長虹集團董事長趙勇指出,“此舉不只是長虹智能戰略重要布局的一環,更是長虹在探索全新商業領域一次嘗試,通過品牌聯合、共同開發、渠道合作等多種手段,有效利用多方面優勢,擴大影響力和市場協同效力。”此前,長虹集團與富士康已明確在四川綿陽打造一個年產5000萬部智能手機生產基地。
智能已成為當前本土企業搶奪手機市場蛋糕的最大機遇。
來自國家工信部的數據顯示:2011年我國移動智能終端出貨量達1.1億部,超過了此前歷年我國移動智能終端出貨量的總和。2012年4月全國手機市場的出貨量為3528.7萬,其中智能手機的出貨量已達到1811.4萬部。
中怡康預計,今年國內智能手機市場將保持104%的市場增長速度,市場銷量有望突破1.4億臺,其中近9000萬臺將是1500元以下的中低價位智能機。
與此前單機時代相比,自去年掀起的智能化浪潮中,出現以中國聯通、中國電信為代表的運營商,開始以定制千元智能機介入整個產業的價值鏈再造。同樣,以阿里巴巴、百度、360等互聯網運營商也開始以主角的身份參與智能手機的定制與市場營銷。華為、中興等電信設備制造商也將觸角伸到手機這一終端產品。
最終,智能手機時代出現“運營商+制造商”的中國聯想與中華、華為的定制模式以及“軟件商+硬件商”的360與華為、阿里巴巴與天語的兩大商業模式。此次,長虹聯手中國聯通、富士康、百度,無疑再度創新上述兩大商業模式,開啟“品牌運營商+精益化制造商+系統服務商+電信運營商”的四維模式,在社會專業化分工成為主流趨勢背景下,借助品牌的力量,將最精益的制造、最好用的系統、最完善的銷售渠道進行一體化整合。
在長虹移動智能終端事業部總經理陳曄看來,“長虹這次就是要攪智能手機的局,依靠長虹集團近年來所積極打造的智能生態樹戰略體系,完成從產品到產業鏈、從品牌到價值鏈、從終端到內容生態鏈一系列布局,為中國智能手機產業打造全新的價值標桿和發展模板。”
顯然,長虹顯然已不滿足于單一市場、單一產品上的領先,而是要通過商業模式創新、整合全球性資源,借助智能化浪潮實現全面領跑。手機作為長虹智能化戰略中的重要一環,無疑將會獲得企業從戰略、資金等多方面的大力支持。
在長虹智慧“生態樹”體系中,《中國企業報》記者看到,以ISP(互聯網服務提供商)為“樹根”,以SOC+OS為“樹干”,以電視、平板電腦、電腦、手機、冰箱、空調等終端為“果實”,以ICP(互聯網內容提供商)為“水”,形成一個智能“生態樹”模型。這意味著,未來整個產業的競爭將從一個個產品的“孤島”走向互聯互通下的“生態鏈”。
智能手機作為長虹大智能產業的規劃之一,開始獲得企業在全生態鏈、全產業鏈的強勢推動。《中國企業報》記者看到,長虹多媒體新智能產品事業部聚集了一群來自北京師范大學、西安交大等國內名校的80后、90后年輕人,基于智能時代互通互聯趨勢,他們正在研究開發長虹智能集成中心、平板電腦、語音智能遙控器、無線游戲手柄等一系列高端智能產品,最終將形成智能手機、智能電腦、智能平板的互聯互通,打造一個完整的智能生態圈。
在市場分析人士看來,長虹此次在智能手機上構建的“專業化分工、系統整合”價值鏈,直面當前我國手機產業普遍存在的產業鏈斷層,將分散在不同產業的制造商、運營商、服務商、系統商進行整合后,最終完成對整個智能手機價值鏈的改寫,也為國內手機廠商開辟了一條全新的發展道路。
如今,長虹在黑電、白電、智能手機、軍工、IT分銷等各大領域全面開花。截至2011年底,長虹公司整體銷售規模達到723億元,同比增長近20%,連續三年實現跨百億元增長。
推薦閱讀
近期以來,在整個智能電視市場,可能很多朋友關心的并不是智能云電視產品本身,而關注的更多是關于近期出臺的智能云電視行業標準2.0。據筆者了解,在各品牌智能云電視功能不一的趨勢下,智能云電視標準的誕生,將意味>>>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長虹打造智能捷徑 重塑手機價值鏈條
地址:http://m.sdlzkt.com/a/zhibo/20111229/1509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