虧損、“吃不飽”、依賴政策扶持——廢舊電器電子產品處理企業(以下簡稱處理企業)似乎終于可以徹底擺脫這些負面的修飾詞。業內早已盛傳,一拖再拖的廢舊電器電子產品處理基金制度有望于2012年7月落地。面對如此的利好消息,處理企業能否化繭成蝶,迎接行業發展的美好時代?
政策真空期的尷尬
對廢舊電器電子處理行業而言,家電以舊換新政策無疑是巨大的福音,各地回收上來的、源源不斷的廢舊家電令不少原本“餓得慌”的處理企業終于能夠“全馬力”運轉起來。然而,好景不長,2011年12月31日家電以舊換新政策如期落幕,處理企業的好日子也戛然而止。
2012年1月5日,商務部新聞發言人沈丹陽明確表示,商務部將總結家電下鄉和家電以舊換新經驗,及時研究、制定接續政策。如今4個月轉眼已經過去,被處理企業給予厚望的接續政策仍舊如同空中樓閣。
據《電器》記者了解,目前各地承擔家電以舊換新拆解任務的處理企業,多數已將政策實施期內回收的舊家電拆解完畢,“吃不飽”的局面故態復萌。湖南萬容科技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張宇平用“坐過山車”來形容處理企業情緒和處境的變化。他表示,像萬容這樣擁有回收網絡的企業狀況還好一些,有些企業廢舊電器庫存量恐怕已經接近零。多位處理企業負責人坦言,家電以舊換新結束后,工廠開工率又恢復到政策實施前的水平,大概只能滿足設計拆解能力的20%~30%,甚至更少。
目前來看,處理企業唯一可以期待的就是有望于7月1日啟動的廢舊電器電子產品處理基金。“這就形成一個至少為期半年的政策真空期,考驗著處理企業的生存能力。”張宇平說。
對于處理企業而言,家電以舊換新政策實施期無疑是至今為止活得最舒坦的一段日子。然而,家電以舊換新政策也讓不少沉浸于喜悅中的處理企業“驚醒”。“家電以舊換新掀起各地處理企業成立熱潮,不少企業盲目進入這一行業。”華新綠源環保產業發展有限公司市場部經理苑杰說,“如今政策到期結束,這么長的政策真空期讓不少沒有準備的企業傻了眼。”
有業內人士預測,此前盲目進入廢舊電器電子處理行業的資本很有可能會在政策真空期內避險逃出,會有一些企業因此倒閉。
從“輸血”到“造血”
電視機85元/臺、冰箱80元/臺、洗衣機35元/臺、空調35元/臺、電腦85元/臺,這是《廢棄電器電子產品處理基金征收使用管理辦法》(以下簡稱《基金管理辦法》)(送審稿)中給出的補貼標準。處理企業可以按照實際完成拆解處理的廢棄電器電子產品數量獲得補貼。
面對這筆期盼已久的資金,處理企業似乎早已計劃好如何使用。受訪處理企業負責人均表示,基金補貼到位后,將主要用于抵消回收廢舊電器電子產品的成本,從目前確定的額度來看,仍難以完全抵消企業的回收成本,基金補貼的注入對于處理企業下一步發展至關重要。“有了基金扶持,正規處理企業就有了更足的底氣與個體回收商販競爭,從消費者手中獲得更多的廢舊電器。”苑杰說。
基金如同新鮮的血液,將給處理企業帶來更多生機。大連環嘉集團有限公司家電拆解部經理鄒曉光認為,目前廢舊電器電子處理行業仍處于政策主導期,基金制度實施將令行業發展軌跡發生變化。
在華新綠源環保產業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王建明看來,家電以舊換新政策的實施,對于華新環保以及整個廢舊電器電子處理行業而言都是千載難逢的發展機遇。《電器》記者調查發現,不少處理企業都借助家電以舊換新政策搭建的平臺,深入拓展回收渠道,積累拆解處理經驗,提升企業無害化處理能力。
事實上,不少處理企業已經不只將目光緊緊盯在基金上,開始努力探索自身的“造血”功能。基于廢舊電器電子產品拆解,擺在拆解企業面前的通常是兩條路:一是技術設備輸出,二是再生資源利用。據苑杰介紹,目前多數具備規模的處理企業都朝著這兩個方向發展,只有這樣,處理企業才能具備自身發展動力,逐漸擺脫政策依賴性。萬容是拓展拆解設備輸出的好例子。張宇平表示,單純做拆解很難獲得更多的生存空間,目前萬容經營狀況良好,拆解成本虧損可以依靠設備輸出的利潤來彌補。
“家電以舊換新可以說是中國廢舊電器電子處理行業發展歷程中濃墨重彩的一筆。家電以舊換新運行模式目前已經磨合得比較好,已有信息管理平臺都可以在基金制度實施時沿用。”與張宇平看法相同,不少處理企業都認為,不僅對企業,即使對國家而言,家電以舊換新積累的經驗、形成的模式在吸收和優化后都頗具價值。有企業人士坦言,基金制度應該多借鑒家電以舊換新的成熟經驗,如果重新建立信息平臺,處理企業還需要重新熟悉新系統,制度也需要更長的磨合期。
上一頁 1 2 下一頁單頁閱讀推薦閱讀
智能家電也將有標準了,據悉,《智能家用電器的智能化技術通則》將于今年7月1日起正式實施,它將家電智能化技術應用等級劃分為5級,其中1級為最高級,該標準在國內尚屬首次制定。 該通則明確定義了智能家電、智能特性>>>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廢舊電器處理企業:化繭成蝶 迎美好時代
地址:http://m.sdlzkt.com/a/zhibo/20111229/151233.html